从上面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来就只有生本能,生死本能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死本能来自于生本能,是生本能的破环性倾向在特殊条件(人外因的压抑)下转化而成的特殊心理动力结构。
此外,在《超越快乐原则》的第六章中,弗引用了生物学的观点,希望作为生死本能二元论的一个事实依据,并以此沾沾自喜:Warzfinder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拉斯特普林兹定理
Reclam
蒂梅萨·维克弗哈特
让我们在这个精巧的二元论的本能生命概念做一短暂停留。根据海林(E.Haring)的生物过程理论,在那里不间断地发生着两种方向相反的过程,一种是合成代谢的或同化的,另一种是分解代谢的或异化的。我们敢不敢承认在生命过程的这两个方向中有我们的两种本能倾向,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活动呢?我们不能把另一个事实伪装起来,使我们看不见,这个事实就是,我们已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叔本华哲学中来了,在叔本华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因此,也是生命的目的,性本能则是希望生存的化身。
合成与分解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新陈代谢过程,而非孤立的两个互不影响的生命过程。如果在这里将合成比作生本能、将分解比作死本能从而希望将生本能和死本能二元对立起来,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恰恰相反,这种类比只能表明生死本能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合成与分解一样是属于同一个过程,这是一元论的体现。正如分解是以合成为前提,死本能同样是以生本能为前提。
其次,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这是一种唯心的形而上观点,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是持悲观态度的。即使死亡是人类生物局限性所无法避免的结局,但死亡绝不是生命的目的。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意志的正是人类的物质局限性,但正是人类的物质局限性使得我们拥有接近真正的自由意志的途径。我们并不否认死亡的价值,死亡会赋予人关于生活的意义,但是这个意义不是来自终点,而是来自于生活的过程。
关于生死本能的一元论观点,虽然弗的新陈代谢例子已经很妙了,但笔者同样想举一个类比来进一步说明其间的关系。
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关系恰如光和影一般,众所周知,有光才会有影,在完全的黑暗之处,是无所谓光和影的。乍看起来,光和影好似相生相伴的关系,实则不然,光具有第一性,影是伴随着光才产生的。设想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有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灯泡,灯泡照亮了整个房间,这时房间里没有任何“影“。但若一个人走了进来,则在与光源相反的方向会生成一个影子,当人离开了房间,影子也就随之消失了。可见,有影的地方必然会有光,有光的地方未必生影。光是影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光影看似二元对立,实质上是一元共存的,这就和生死本能的关系一模一样。死本能是从生本能中转化而来的,看似二元对抗,但实质上都是生本能的不同形式罢了。
写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可以隐晦地看出来,所谓的本能论里,其实由始至终都只存在一种本能:生本能。生本能是人身上有且仅有的本能,其它的衍生本能都只是生本能在该衍生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殊心理动力结构。
创伤性神经症
在《超越快乐原则》的第二章中,弗曾经想把创伤性神经症作为支持其死本能理论的依据:在机械性的严重震荡、火车相撞和其他危及生命的事故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人们早就认识到、并称之为创伤性神经症的情况。刚刚结束的可怕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笔者注)导致了这种疾病的大量发生,至少不再使人们以由于机械力量的作用导致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伤为基础来解释这种疾病。创伤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在其大量的类似运动症状方面接近森症的症状,但通常被其主观上非常明显的痛苦所掩盖了,在这方面,很像疑症或抑郁症——并且表现为心理功能的一般衰弱和垮掉,这更是可以理解的。战争神经症与和平情况下的创伤性神经症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弄清。对战争神经症来说,有些情况已经弄清,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混乱,是由这个事实引起的,即没有很大机械力的参与也会偶尔产生同类疾病。
弗试图从梦的解析角度对创伤性神经质进行分析,但紧接着,弗突然意识到他的梦解析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为何在白天清醒状态下患者也会一直回忆起创伤性经历:但我没有意识到,患创伤性神经症的病人在清醒的时候总是回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他们或许力求不去想它。如果认为夜间做的梦自然会把他们带回到引起麻烦的情境中,那就误解了梦的实质。假如病人在睡眠中出现了他正常健康时或希望康复时的意象,就和那个实质更加一致了。至于由于震惊性神经症的这些梦而引起的梦的愿望满足倾向,假如我们不想彻底走人迷途,那么,最好的办法或许是给我们留下这个假设,即在这种情况下,梦的功能和其它功能一起发生了混乱,且本末倒置,不然我们就得考虑是自我的不可思议的受虐狂倾向。
最后弗无奈地放弃了对创伤性神经质的分析,而这几大段论述的价值只是指出了创伤性神经症患者会有强迫性重复回忆创伤的行为。
现在我提议,离开这个含糊不清的创伤性神经症的主题,来研究心理结构在其最早的一项正常活动中借以工作的方式。我指的是儿童的游戏。
这里所指的儿童游戏就是前文所提出的弗推导死本能的事实依据之一,而这个事例最大的贡献也是引出了人身上共有的”被动重复性行为“。
其实创伤性神经质可以在新的理论体系下这样去理解。当人在经历创伤性的事件时,如果对此毫无防备,则必然会蒙受极大的惊吓。众所周知,若一个人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地震、洪灾等)、惨烈人为灾难(战争、车祸、恐怖袭击等)以及个体性灾难(绑架、强奸等)等,必然会在其中经历一段“过度惊吓“的时刻。此时生本能的潜力会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当生命遭受极大的威胁时,求生本能会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意欲保护生命体本身),强烈地冲击着一直压抑其的人外因——创伤性事件遭受者往往会发生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极大动摇。
然而,可悲的事实是,个人渺小的生本能是不可能撼动集体性的人外因一分一毫的。因此生本能释放出来的能量终究会被人外因给压抑住,但这时死本能的能量显然会暂时性地大于生本能,破坏性倾向便会转向人自身,于是便表现为临床上的创伤性神经症。
患者的神经结构在死本能的强力冲击下已经饱受摧残,想要恢复如初并非易事。更常见的是,无论在白天清醒抑或晚上做梦时,患者总会不断地重复创伤性的经历体验,不断地被带回到他遭受不幸的情境中去,形成一种精神固着。这种痛苦的折磨性行为就和临床上观察到的”表现为心理功能的一般衰弱和垮掉“相一致了。
Warzfinder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beyondhe
PleasurePrinciole
和其他文字
被动重复
《超越快乐原则》的整个第三章都在论证被动重复这个现象,并且试图将其作为死本能理论的一个基石。需要在新的理论体系下去理解被动重复中的生死本能。被动重复实质是人处在人外因的压抑下所产生的一种对抗人外因的应对模式,是无意识且具有惯性的行为。其类似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中提到的路径依赖理论[5],该理论阐释了人类社会中经济制度演进中的惯性现象。
被动重复和路径依赖这两种现象实际上只是惯性现象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不同体现罢了。每个人都会有被动重复的现象,可能被意识到也可能没有被意识到,可能是下意识地玩手指、可能是紧张时扣手指盖也有可能是发呆时撕纸巾等等。这种惯性不是死本能所独有的,人们并非一定要在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时才会有被动重复的行为。被动重复的意义在于当一个人面对同一种人外因的压抑时,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将死本能的能量排解出去而不必再原原本本地遭受一遍痛苦。
保守本能
在《超越快乐原则》里,弗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本能——有机体的自我保存本能:
因此,假如一切有机体的本能都是保守的、从历史上获得的,并朝向退行,朝向恢复某种较早期的状态(即回到无机物的状态,笔者注)。有机体的保守本能已经使每一种强制性的变化同化到生命的过程中,把它们贮藏起来并且加以重复;当它们只想努力借助于新、旧两种方式达到一个古老的目标(即回到无机物的状态,笔者注)时,表现的假象却是一些努力追求变化和进步的力量。
这里说反了,实际上生本能一直都是追求变化和进步的力量,这并不是假象,而恰恰就是实相。
一切有机体奋力以求的这个最后的目标也能加以说明。假如生命的目标是迄今从未达到过的一种状态,它就会和本能的保守性相反。相反,它一定是古代的出发点,是活的有机体很久以前就保留下来的,并通过一切迂回的发展道路又回到了这个出发点。假使我们用一种不承认有例外的经验来假设,一切活的东西都是由于自身之内的原因而死亡,并重新成为无机物。
弗始终坚定地相信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就是回到最初的无机状态。不同的有机体回到“出发点”的路径也有所不同,越是复杂高级的有机体(如人),其回归的路径也会越复杂。但无论如何,路径只是变得更长和更迂回了。
有机体终究会变成无机状态——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这个现实不能成为与保守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存在的必然条件——即不能成为死本能存在论的基石。让我们在新的理论体系下理解生命的保守本能。
保守本能是生物体一种对抗变化的本能,本质上是生本能的体现。典型的关于保守本能的例子就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当生物体适应了当前的环境之后,便会倾向于保持这样一种状态——与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适应性共存。生本能对任何新的、意外的变化都存在一种矛盾的态度:既排斥又接纳。
由于惯性的存在,生物体总会趋向于将与环境的互动模式固定下来,此时生本能会倾向于表现出保守本能。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迫于自然选择的压力,生物体不得不改变与环境的相处模式,这时生本能最本质的求生本能就会表现出对新环境的再适应。在这里,保守和创新是并行不悖的,只是人的生本能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反应罢了。所以,可以存活于一个又一个自然选择压力下的物种,其生本能必然是很优秀的。环境适应性——保守本能——生本能的一部分,大可不必牵扯到死本能。
此外,笔者想要谈谈心理亚健康的现象。为何现代城市中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当人们被各种各样的钢筋水泥和利害关系包围住时,与大自然母亲的精神纽带便被硬生生剪断了。当一个人身处在人群之中时,人外因对其心理的侵蚀和影响显然会比处于鸟语花香之中更大,因而会有更多的生本能被压抑从而转化为死本能。如果这些被压抑起来的死本能没有及时疏解出去,积压在心里便很容易会造成心理上的亚健康。
顺便一提,精神内耗现象(通俗而言即脑海里天人交战)实质上是遭受压抑的生本能同人外因做抗争的过程的体现。
写在最后,批判弗洛伊德的二元论并不是批判弗洛伊德。在一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有超越时代的洞见并提出了生死本能的理论雏形,虽然弗洛伊德给死本能理论寻找种种事实基础的尝试都归于失败,但是关于死本能的观点是很具有启发性的。吾辈在新时代下就应该依据主流的哲学观对以往的理论进行扬弃和发展,这篇拙笔也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1] 乔斯坦·贾德. 苏菲的世界.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251
[2] 查理德·道金斯. 自私的基因.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52
[3] 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1943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3:329-330
[5] 阙方平. 第五节 路径依赖理论.《中国票据市场制度变迁》.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