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曾经有一段时间迷恋过康德,虽然成年后他就一直在批评康德哲学。爱因斯坦晚年在《自述》(1946)中写道:在12岁时,我经历了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这是在一个学年开始时,当我得到一本关于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小书时所经历的。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至于不用证明就得承认公理,这件事并没有使我不安……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这种原始观念的根源,自然是由于不知不觉地存在着几何概念同直接经验对象(刚性杆、截段等等)的关系,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
如果因此好像用纯粹思维就可能得到关于经验对象的可靠知识,那末这种“惊奇”就是以错误为依据的。但是,对于第一次经验到它的人来说,在纯粹思维中竟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就像希腊人在几何学中第一次告诉我们的那样,是足够令人惊讶的了。
对历史发展的一点意见。休谟清楚地了解到,有些概念,比如因果性概念,是不能用逻辑方法从经验材料中推导出来的。康德完全确信某些概念是不可缺少的,他认为这些概念——它们正是这样挑选出来的——是任何思维的必要前提,并且把它们同那些来自经验的概念区别开来。但是,我相信,这种区分是错误的,那就是说,它不是按自然的方式来正确对待问题的。一切概念,甚至那些最接近经验的概念,从逻辑观点看来,完全像因果性概念一样,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而这个问题首先是从因果性概念提出来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以下文字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3期,戴建平《爱因斯坦与康德》
事实上,爱因斯坦在其一生中时常阅读康德的著作。他第一次阅读康德的时候才13岁。那年(1899年),一位名叫塔尔梅德(后改名塔尔梅)的21岁的医科大学生给他推荐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及其他一些著作。他在16岁的时候又一次阅读了康德。在成为ETH(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注册学生之后,他在第一学期就选修了康德哲学课程。在1918年,爱因斯坦写信告诉M. 玻恩自己阅读康德《导论》的读后感。后来,在普林斯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晚年的爱因斯坦每天都要给他中风的妹妹玛雅读康德以及其他哲学家的作品。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巴黎时曾与法国哲学家进行过一次座谈,有位哲学家提出,爱因斯坦的思想可能和康德思想有联系,爱因斯坦回答说:“关于康德的哲学,我相信,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他自己的康德。” 事实的确如此,尽管到了晚年他还坚持自己“不是在康德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在整个一生中都在同康德进行着对话,因此要想全面了解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康德就是我们不应忽视的环节。
多特姚和康德哲学的缘分
康德哲学不仅对巨擘如爱因斯坦的思考历程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对多特姚这样的普通人也是。多特姚自己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硕士论文做的是康德的“自我意识”,都是围绕着《纯粹理性批判》和核心部分来开展的,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北京读哲学的七八年里,如果说只有一个哲学家是多特姚常读的,那必须是康德。康德哲学陪伴着多特姚跨入哲学的殿堂,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直到今天《纯粹理性批判》依然是多特姚的案头宝典,时不时就回拿起来翻看一下。西方哲学史浩浩汤汤接续几千年、西方哲学家那么多,康德是多特姚最熟悉的哲学家,如果没有之一。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