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乍一读到这首发生在民间的,贵妇人勇追帅和尚的“通俗文学”着实倍感新奇,偏爱至极。于是互相传阅,并常常秘密聚于一处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
这种地下的文学交流方式俨然成为一时之风尚。在热心读者口手相传的热潮中,刘令娴凭借着一首“粉诗”出名了。该诗被评为年度最佳诗歌,并收入当时的诗歌集《玉台新咏》。
刘令娴写的第二首“粉诗”更为惊世骇俗,此诗被好事者称为史上第一首“同性恋诗歌”。在《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中刘令娴这样写道:”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这首诗是刘令娴赠予一位叫谢娘的女子的。从字面上理解,诗中"栀子"在南朝民歌中指恋人,往深延伸,就是写给恋人的情诗。
但后世诗歌研究者认为,仅凭借"栀子"一物就说刘令娴和这个谢娘有暧昧的同性关系未免有些片面。如文章开头所言,刘令娴所处的南朝齐梁年间社会思想开放、文风自由。文人写什么和怎么写,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诗文中出现同性之间的"亲昵"称呼或者"过激"语气,也许只是作者脑海中出现的幻象,形而上说就叫做“有我之境”,抑或当时就流行这样的写法。
作为当时处于风口浪尖的文坛新势力,刘令娴有许多“知音”。同时代诗人谢惠莲、沈约、庾信等人的作品中,就不同程度涉及同性恋题材。由此可以推断,文人之间的互相跟风写作,直接造成南朝一时旷达放诞之风。
此类题材并非刘令娴的“独创”,更不能就此说明作者就是同性恋。
———————
刘令娴的作品《唐书·经籍志》说有文集六卷(《刘氏集》),而《隋书·经籍志》则作三卷(此从《两唐书志》传于世),但均已散失。
刘令娴的诗今存8首,全见于《玉台新咏》,包括她的《答外》诗两首、《答唐娘七夕所穿针》、《听百舌》、《光宅寺》、《题甘焦叶示人》和《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等杂诗。今人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1篇,见《艺文类聚》,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2首,其中一首亦题作《春闺怨》。
———————
轶事典故:1.诗歌唱和:史料记载,其夫徐悱宦游在外,夫妇二人寄诗赠答,感情真挚。徐悱有一首《赠内》诗是这样写的:”日暮想青阳,蹑履出椒房。 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 不见可怜影,空余黼帐香。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岂忘离忧者?向隅独心伤。聊因一书札,以代回九肠。”
刘孝绰兄弟及群从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全都能写文章。
刘孝绰有三个妹妹,大妹嫁琅琊人王淑英,世称刘大娘,当时也有文集行世,与刘令娴齐名;二妹嫁吴郡人张嵊。王淑英妻的诗作今仅存三首,张嵊妻的作品已不能考证。
刘氏三姊妹都有才学,而令娴文尤清拔。《名媛汇诗》中记有一则逸事:孝绰罢官不出,为诗题于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令娴续云:“落花扫仍合,聚兰摘复生”。
2.悼夫祭文:“悱为晋安郡卒,丧还京师;令娴为祭文,题为《丧夫文》,辞甚凄怆。舅勉本欲为哀文,既见令娴文,遂搁笔。”她的这篇文章载于《艺文类聚》。
完
芸汐传之穿越中国古代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