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的父亲季历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他励精图治,对周国周边的戎狄部落发起了一系列征伐,屡战屡胜,使得周国的声威大振。然而,周国的迅速崛起却引起了商王文丁的警惕与不安。为了遏制周族的势力,文丁以封赏为名,邀请季历前往殷都,表面上册封他为“方伯”,尊称为“周西伯”,并赋予其西方诸侯之首的地位。实际上,季历此行却是有去无回,最终被文丁以捏造的罪名囚禁,并惨遭杀害。周人悲痛欲绝,将季历安葬于楚山之上。季历离世之后,姬昌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为了新的西伯侯,肩负起了振兴周国的重任。
“姬昌崇尚美德,吕望隐匿才华。虽城墙近在咫尺,但风云变幻,似乎遥不可及。渔舟依偎在岩石旁,钓竿横跨沙洲。山路幽静偏僻,溪水深邃,河岸蜿蜒曲折。《豹韬》驱逐邪恶,《龙钤》抵御不祥。即便遇见知音,仍需等待安稳之时。君王之邀,何时才能到来呢?”《唐语林·卷二·文学》记载。
姬昌勤勉治国,广纳贤才,不仅吸引了众多外部落的英才,还赢得了从商纣王朝逃离的贤士们的敬仰与追随。诸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名士,皆相继投奔至姬昌麾下,效忠于他。姬昌深知用人之道,特聘吕尚为军师,每逢军国大事必与其详议,共谋良策。他还颁布了“有亡荒阅”之法令,明确规定:凡奴隶逃亡者,各主家有权追索,奴隶归属原主,不得私自藏匿。此法令深得民心,使得更多诸侯心向姬昌,纷纷背离暴政,归顺其治下。
姬昌承继了后稷与公刘的伟业,沿袭了先祖古公和父亲季历的治国之道,致力于营造一个“仁厚诚信,尊老爱幼,礼遇贤才”的社会氛围,推动了周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他治理岐地的日子里,姬昌在国内推行仁政,提出了“怀保小民”的理念,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实施了“九一而助”的土地政策——即把土地划分为九份,农民需耕种其中一份作为公田,缴纳相当于总产量十分之一的税赋。此外,他还取消了商人的关税,规定犯罪者的家属不受牵连,这标志着封建初期的一种新型政治模式,即以宽厚待民为宗旨的政治策略,旨在通过适度征税来保障民众的生活水平,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姬昌本人生活简朴,常着普通百姓的衣物,甚至亲自下田劳作,全心全意地管理国家。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岐周逐渐成为了一个富强的国度。
姬昌听闻商纣王发明了一种名为“炮烙”的酷刑,这种酷刑残忍至极,犯人被迫在涂满油脂的铜柱上行走,一旦失足便会直坠火海,皮开肉绽,惨不忍睹。然而,更令人发指的是,每当看到这等惨状,妲己却笑得花枝乱颤,而商纣王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便不断强迫犯人接受这样的折磨。姬昌对此感到愤怒不已,诸侯与百姓更是咬牙切齿,心中充满了对暴政的仇恨。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姬昌决定采取行动。他主动向纣王提出,愿意将周国洛河西岸的一片肥沃之地献出,以换取废除“炮烙”酷刑的承诺。纣王权衡再三,最终同意了姬昌的请求,宣布废止了这项残酷的刑法。姬昌此举不仅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敬仰和支持,也为自己的仁德之名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姬昌被封为三公,领地覆盖雍州,其影响力甚至延伸至江汉之地,丹江与汉水流域皆在其治下。六州之多的诸侯纷纷归附,周国的力量日益壮大,引起了商朝的警惕。商纣王身边的小人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谗言,称西伯侯姬昌广施仁政,威望日增,诸侯皆心向之,长此以往恐对商朝不利。纣王听后,心中疑虑渐生,最终决定将姬昌囚禁于羑里。周国的大臣散宜生见状,心急如焚,四处奔走,不惜重金搜集了珍贵的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以及有莘氏的绝色佳人,一并献给了纣王。纣王见状,喜不自胜,尤其是那有莘氏的美人,更是让他爱不释手,“单是这美人便已令我心动,更何况还有如此多的奇珍异宝!”纣王大手一挥,不仅赦免了姬昌,还赐予他弓矢斧钺,赋予其统帅大军、征讨四方的权力。
诸侯国虞与芮因疆界之争而纷争不断,双方剑拔弩张,难以调和。最终,两方无奈之下决定求助于姬昌,请求他主持公道。当虞、芮两国使者踏入周地之时,所见所闻令他们大为震撼:周地百姓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谦逊有礼,处处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氛围。面对此情此景,两国使者深感羞愧,不由自主地感叹道:“我们所争之事,在周地人看来却是何等可笑。如此前往,岂不是自取其辱?”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退让,握手言欢,各自返回。此事迅速传遍了诸侯之间,大家纷纷对姬昌的智慧与德行表示钦佩。自此以后,但凡遇到纷争,诸侯们都会前来寻求姬昌的裁决。尽管姬昌当时仍仅是一方诸侯,但他已然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道德领袖。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不仅平息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更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时刻。周人为了纪念这一重要事件,将这一年定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而“告邑”之名,则蕴含了继承与发扬这一精神高地的美好寓意。随着声望日隆,诸侯们纷纷归心,最终,姬昌被尊为王,史书上称之为周文王。
清华简《保训》篇记录了周文王临终前对周武王的谆谆教诲,其中提到:“顺应自然法则,观察阴阳变化,万物皆顺其自然,不悖其理,舜因此而掌握了‘中道’。”这段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舜出身贫寒,曾亲身参与劳作,他通过不断自我反省,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最终达到了“中”的境界。舜不仅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勤奋,始终如一地努力着。他的这种精神赢得了尧的信任与赞赏,最终被选为继承人,接过了治理天下的重任。通过《保训》简,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商周两朝之间的复杂关系,还能窥见周文王在对抗商朝时所采取的智慧策略,以及周人独特的治国理念。同时,这也为我们揭示了儒家思想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早期儒家学者对于道德与政治的深刻思考。
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终年九十七岁,安葬于毕地。其长子姬发继承王位,史称周武王。
中国通史广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