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SEP丨莱布尼茨的显白哲学(一)

目录

1.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 ▹

2.隐微形式和隐微内容 ▹

3.显白文本的首要功能 ▹

4.折衷主义和显白哲学 ▹

5.《新系统》中的选择性忽略 ▹

6.其他的显白化策略 ▹

7.总结 ▹

文献索引 ▹

作者: John Whipple, Leibniz's Exoteric Philosophy (Fall 2022 Edition), aleph 译.

翻译规则: exoteric = 显白的, esoteric = 隐微的, entity = thing = 物, matter = 物质, body = 物体, extension = 广延, material = 质料, substance = 实体, corporeal substance = 有形实体, unum per se = 真正的统一体, aggregate = 聚合, mode = 模式, unity = 统一性, reality = 实在性. 在第六节讨论 corporeal substance 的 organic body 时将 body 译为“身体”. 形而上学中的“ideal“译为"观念的", 而莱布尼茨所设想的"ideal metaphysics"则译为“理想的形而上学". 不翻译莱布尼茨的通信者的人名, 即使他们有固定的译名.

众所周知,莱布尼茨是一位难以研究的哲学家。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哲学很深奥,涉及到一系列微妙的区别和自相矛盾的论题,比如他否认实体间的因果关系,又认为每个实体都表征了宇宙中的所有其他实体。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哲学著作浩如烟海,包括一系列难以理解的书信、笔记、论文和大量手稿。这些著作的时间跨度超过 50 年。他生前只出版了少量论文和一本《神义论》。在他已出版或未出版的作品中,没有任何一部像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那样的宏篇巨著。莱布尼茨作品的复杂性给学界带来了一些棘手的问题:莱布尼茨在其一生的不同时期对特定论题的论述之间有多少连续性?他在哪些问题上深思熟虑?在辨析莱布尼茨的观点时,某些文本是否优于其他文本?莱布尼茨是否是一位系统性的哲学家 -- 他是通过一个统一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广泛的问题,还是说他运用其敏锐的头脑解决了一系列哲学问题,却很少关注其结果的融贯性?

进入莱布尼茨文本迷宫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他对自己哲学的隐微 [acroamaticus/acroamatique] 和显白 [exotericus/exoterique] 表述的区分。粗略地说,隐微的表述是完全严谨的,而显白或“通俗”的表述则不那么严谨,但更容易理解,适合一般读者。莱布尼茨很早就区分了这两种表述方式,并明确地将自己 (后来) 出版的许多作品 (如《神义论》) 归为显白文本。这种区分显然与上一段的问题有关。如果可以区分隐微文本和显白文本,那么对莱布尼茨深思熟虑过的观点的最精确表述很可能出现在隐微文本中。同理,如果莱布尼茨在不同著作中对某一问题的论述看起来相互矛盾,那么对这种差异的可能解释是,一种论述是隐微的,而另一种是显白的。

要想合理地使用莱布尼茨对隐微/显白的区分作为解释工具,就必须更详细地说明他是如何理解这种区分的。然而,这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同样也需要解释莱布尼茨关于这种区分的论述。要理解莱布尼茨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最明确的论述是在他生涯的早期写成的。虽然他在生涯的后期显然没有放弃这一区分,但我们不应不加反思地认为他对这一区分的看法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第二个挑战是,莱布尼茨通常不会在他的显白文本中指明这些文本是显白的。例如,如果你只关注莱布尼茨《新系统》中的内容 -- 这是他哲学的第一次公开展示 -- 你就不会知道这是对他的观点的通俗介绍。只有在给某些通信者的信中,莱布尼茨才会指出这本书是显白文本。而当他确实认定某部著作是显白的时候,他往往很少提供细节,说明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理解莱布尼茨观点的第三个挑战是,他并没有单义地使用“隐微”和“显白”这两个词。有时,这两个词被用来区分不同的哲学内容;有时,它们则代表着同一哲学的不同模式。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必须对这些术语进行区分 (参见 Melzer 2014[1],他对哲学史上不同的隐微和显白写作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莱布尼茨显白哲学的概念常常与罗素对莱布尼茨的著名阐述联系在一起。罗素声称,莱布尼茨的公开写作和私人写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以至于它们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一种是神学灌输式的幻想,旨在取悦贵族;另一种是他只向少数通信者透露的,基于严谨逻辑原则的真正哲学 (见 Russell 1945[2])。近几十年来,罗素的观点遭到了否定;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莱布尼茨的公开写作与私人写作之间的连续性要比罗素承认的多的多 (见 Curley 1972[3] 对罗素观点的批评)。另外,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隐微与显白作品的区别并不单纯取决于作品的发表与否。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莱布尼茨对隐微和显白的区分,我们必须考虑他对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的看法。

1. 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

莱布尼茨认为形而上学是一门先天论证性科学。在理想形式的形而上学中,它将以类似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形式呈现:命题会在定义和公理的基础上得到严格论证。这种形而上学的观念来自莱布尼茨的真理论。莱布尼茨认为真在于概念的包含关系:只要谓词的概念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中,命题就是真的。这意味着所有形而上学真理都是概念真理。莱布尼茨认为,一个概念可以通过将其分析为更简单的构成概念来定义。他认为严谨的论证包含了“定义链”[catena definitionum],我们从前提出发,通过替换定义上等同的术语来得到结论 (A[4] II.i.398; L[5] 198)。为了使这些论证达到几何学的精度,它们需要基于一个纯粹的形式系统,莱布尼兹称之为“通用文字” [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通用文字使我们能够以纯形式化的方式,在一组原始概念之上表达任何概念的构成。这种表征系统,再结合上一种用于表征概念的同一和包含关系的逻辑演算,能够支撑一种严格的论证性形而上学 (关于莱布尼茨的论证性形而上学的详细讨论,见 Rutherford 1996[6])。

莱布尼茨对理想形而上学有着雄心勃勃的构想。在他的生涯中,他在这个计划上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尽管远远没有达到他的崇高理想。早期莱布尼茨的一些文本中包含了一些论证片段,这些片段没有被仔细划分为公理、定义、命题和论证,但却可以被重构为这一模式。例如,莱布尼茨 1672-73 年未发表的《哲学家的自白》[Confessio Philosophi]。在这部著作的开头,他在给出“上帝”、“正义”、“爱”和“和谐”的定义之后,证明了 “幸福在于最和谐的心灵状态” (A VI.iii.117; CP[7] 31)。然后,莱布尼茨 (通过文中的哲学家之口) 论证道:

如果所有的幸福都是和谐的 (正如所证明的那样),所有的和谐都为上帝所知晓 (根据上帝的定义),所有的和谐体验都是一种愉悦 (根据愉悦的定义),那么所有的幸福都是上帝所喜悦的。因此 (根据前面对爱的定义) 上帝爱每一个人,因此 (根据公正的定义) 上帝是公正的。(A VI.iii.117;CP 31)

莱布尼茨的论证在这里略显非正式 (如同一般的对话那样),但我们很容易将其重构为演绎的形式。1675-76 年间,莱布尼茨就形而上学主题撰写了大量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笔记[8]。这些文章包括关键形而上学概念的定义和许多形而上学命题的非正式论证。1670 年代末,莱布尼茨完成了分为公理、定义和命题几部分的短稿,尽管这些作品的主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9]。1679 年,莱布尼茨很快写出了一部他迄今为止最接近理想形而上学的作品[10]。该书包含一长串关键术语的定义,以及一些形而上学原理和论题的论证。1680 年代,莱布尼茨继续对关键概念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定义研究[11]。到 1690 年,莱布尼兹已经发展出一种逻辑演算,用于表达概念的同一和包含关系。然而,大约在这个时候,莱布尼兹开始怀疑是否有可能发现绝对意义上原始的概念。他也没能发展出他的纯形式表征系统,即“通用文字”。如果没有原始概念或通用文字,莱布尼茨就不可能实现他的纯粹论证性形而上学的理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理由认为,莱布尼茨可以用非原始概念和拉丁文完成一部近似于理想形而上学的著作。莱布尼兹晚年一直坚持认为,他能够按照这种思路完成一部著作。例如,1710 年,他向通信者 Charles Hugony 解释说,在他最近出版的《神义论》中,他“以非正式的方式”阐述了他的部分观点,他“正在考虑 [撰写] 一部拉丁文著作,在其中我将尝试展开我的整个体系” (G[12] 3:680)。1715 年,莱布尼茨写信给 Biber:

如果上帝能赐予我更多的空闲时间,我将尝试通过严谨的论证,使我的观点达到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明晰性 (LBr[13] 64)。

但莱布尼茨从未展开过他的完整体系,即使是以这种不那么雄心勃勃的形式。

莱布尼茨关于形而上学理想形式的论述为他对隐微和显白的区分提供了依据。莱布尼茨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为 Marius Nizolius 的一本书作序,序言观点鲜明,莱布尼茨在其中区分了隐微和显白的哲学模式。在这篇序言中,他认为“论证”这一概念是隐微模式和显白模式的分界线。在前者中,“所有事物都得到了证明”,而在后者中,则使用了不太严格的论证形式 (例如,通过类比论证来支持一个命题)。以显白论证方式撰写的作品虽然各方面都很有用,但“不是最严谨的,也不是最精确的” (A VI.ii.416)。在这篇和其他文章中,莱布尼茨将隐微的哲学模式等同于几何式的证明,如上文所述。

2. 隐微形式和隐微内容

莱布尼茨在其生涯中一直主张把几何式的证明作为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他在生涯晚期曾声称,他手头已经有了充足的材料,使他可以创作一部近似于理想的著作。然而,他并没有写出这样一部作品。为什么莱布尼茨没有在这项看似非常重要的任务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呢?莱布尼茨经常提到他没有空闲时间,这是他没有完成隐微论著的原因。但这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当时的情况。虽然他哲学外的工作杂多而繁重,但他还是抽时间写了不少形而上学方面的文章。如果他认为几何式的证明确实是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没有抽出时间撰写这样一部著作?

很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促使莱布尼茨创作显白而非隐微的作品。下面是莱布尼茨在 1704 年发表的《人类理智新论》(以对话形式对洛克《人类理解论》的批判性研究,未发表) 中关于显白和隐微论述方式之区别的一段话。这些评论是在讨论自然语言精确性 (的缺乏) 时所发表的:

古人将“显白的” [exoterique] 或通俗的论述方式 [maniere d'ecrire] 与“隐微的” [acroamatique] 区分开来,后者适合于那些认真探索真理的人;这种区分在这里也是适用的。如果有人想在形而上学或道德哲学中像数学家一样写作,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严格地这样做;有人已经宣布他们将这样做,并向我们承诺在数学之外进行数学式的论证,但很少有人成功。我相信,人们会因为如此少的读者而费尽心思而望而却步:就像 Persius 之问 “谁会读这本书?”,答案是“也许有几个人,也许没有人”。但我认为,如果有人以正确的方式去做,他就没有理由后悔自己的工作。我也曾跃跃欲试。(NE[14]: 260-261)

在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中,莱布尼茨 (借由 Theophilus 之口) 指出,很少有人尝试用隐微的方式写作,而成功者 (如果有的话) 更是少之又少。他还提出了作者回避隐微叙述的几个原因。隐微的文章既难以撰写,也不太可能吸引读者,这大概是因为它们的形式架构令人生畏。而写一篇没有人读的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莱布尼茨在 1705 年写给 Burnett 的信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我从来没写过任何不是用定义和公理来论述的哲学内容,尽管我并不总是赋予它们数学的气息。这让人望而却步,因为一个人必须用熟悉的方式说话,才能让普通人读懂。(G 3:302)

尽管隐微写作存在这些重大缺陷,莱布尼茨仍坚持认为,如果有人“以正确的方式”追求这一策略,将是一项有价值的计划。在《新论》中,莱布尼茨并没有解释“正确的方式”意味着什么。不过,他在正文的前面部分对隐微哲学做了一些重要的补充说明。在序言中,他指出了他的哲学与洛克哲学之间的一些关键区别:

......虽然《人类理解论》的作者说了成百上千的正论,我对此表示赞赏,但我们的体系却大相径庭。他的体系更接近亚里士多德,而我的体系更接近柏拉图,尽管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与这两位古代作家的学说不同。他更通俗[populaire],而我有时不得不更隐微 [acroamatique] 和抽象 -- 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优势,尤其是在用日常语言 [living language] 写作时。(《新论》序言,NE: 48)

在这番话中,莱布尼茨使用“隐微”一词的方式与他在前面《新论》引文中的方式有着微妙的不同。在前面的引文中,“隐微”指的是哲学的表述方式,而在这篇文章中,“隐微”指的是哲学的内容。在这里,他请求人们注意他的哲学不如洛克的哲学“流行”这一事实:洛克的哲学是大众化的,因为他的大部分哲学都符合感官经验和所谓的“常识”;与之相反,莱布尼茨的哲学往往非常抽象,与大众观点相去甚远。莱布尼茨在 1702 年写给 Sophie Charlotte 的一封信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他在信中区分了“可以通过感官认识的事物” (“可感物”) 和“仅属于理解的对象”的事物 (“可知物”)。莱布尼茨认为,“可知物”的存在,尤其是“思想或灵魂”的存在,比“可感物”的存在更加确定。然而,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把可感物当作唯一真实的事物” (G 6:502-3; AG[15] 188-9)。这种对感官的过度依赖使人们很难理解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因为它涉及到许多根本无法通过感官理解的东西。这使得莱布尼茨在向大众传播他的哲学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读者更容易接受洛克的哲学,因为它更符合读者的现有信仰 (关于这一主题的更多信息,参见 Nelson 2005[16])。

在莱布尼茨的一些书信中,他以更强烈的措辞指出,大多数人理解不了他的哲学。例如,请看他在 1702 年写给 Pierre Bayle 的信:

......我并不急于发表我所写的东西,我所写的东西只是为了向先生您和其他一些人澄清一些问题,以便得到同样的回报。因为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是为了探究真相,而公布真相往往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 因为未入门者 [des profanes] 无法理解真相,而且很可能误入歧途。(G 3:66-7; WF 127)

这些话令人震惊。如果将这段话与莱布尼茨其他的关于显白与隐微的言论分开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莱布尼茨有两套截然不同的哲学 -- 一套是适合向公众展示的虚假哲学,另一套是他只向少数值得信赖的通信者透露的真实哲学。但莱布尼茨的说法并不像乍一看那么激进。虽然他的形而上学内容的隐微性确实使其容易被严重误解,但他的解决办法并不是对所有可能误解他观点的人永久地隐藏他的观点。正如其他文本所表明的,他的观点是,他认为直接向公众 (甚至向他信任的通信者) 介绍他的形而上学内容往往是无用和有害的。例如,在 1710 年写给 Charles Hugony 的信中,他声称他的一些观点:

不能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呈现 [ne peut donner cruement],因为人们很可能误解它们......与感官的关系。(G 3:680)

这表明,尽管莱布尼茨认为直截了当地提出他的某些观点是不明智的,但有一种方法可以间接地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考虑一下这意味着什么。

3. 显白文本的首要功能

莱布尼兹面临着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是隐微的表述方式。然而,他知道,由于隐微的形式架构令人生畏,很少有人愿意阅读以隐微模式呈现的文本。更糟糕的是,莱布尼茨认为,他的哲学内容很可能会让大多数人产生根本性的误解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见 Whipple 2015a)。那么,他如何才能向人们传达他的观点呢?前面引述的他写给 Hugony 的信表明,这需要对他的观点进行非直接的陈述。在这封信中,他没有详细说明不直接的陈述包括哪些内容,但他在 1676 年所作的形而上学笔记中附录的一些未发表的评论中,他的确提出了更具体的建议。为便于参考,引文分为几个部分:

[a] 形而上学写作应该有准确的定义和论证,

[b] 但其中的论证不应与公认的观点有太多冲突。这样,形而上学才会被接受。

[c] 如果它一旦被接受,那么以后,如果有人对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就能自己得出必然的推论。

[d] 除此之外,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我们还可以在以后向这些人展示有关这些事物的推理方法。

[e] 在这种形而上学中,最好能时不时地加上一些以类似方式进行推理的伟人的权威性言论;尤其是当这些言论中的某些内容看起来与观点的说明有某种可能的关联时。(A VI.iii.573)

[a] 应理解为对隐微表述方式的简短说明。尽管这才是形而上学理想的写作方式,但莱布尼茨认为发表任何“与公认观点相差过大”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是因为许多人会认为它荒谬,会断然拒绝它,或者会完全误解它 (也可能三者同时发生!)。莱布尼茨建议采取“选择性忽略”的策略,这并不是为了永久掩盖其哲学中有争议的部分,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策略的一部分,为读者理解其最隐微的学说做准备。在某些情况下,他认为有同情心的读者只要“更深入地”研究他的文本,就能自己推断出隐微的结论。在 [d] 中,他提出了一种补充策略。在后期作品中,他可以明确推导出只是隐含在前期文本中的结论。综合莱布尼茨在这段话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显白文本的首要功能是教学:它们旨在作为知识的垫脚石,使读者能够逐渐从大众观点转向隐微观点。

莱布尼茨后来发表的一些言论证明,他把显白文本当作重要的准备工作。例如,他在 1704 年给 Fontenelle 的信中写道:

在我看来,真正的形而上学,或者说哲学,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几何学,尤其是如果能够引入迄今为止完全被排斥在外的论证方法,再引入演算 [calculus],这样就能提供形而上学所需的全部入口。不过,有必要让读者做好阅读显白著作的准备。期刊文章帮我帮到了现在。(FC[17] 1:234)

莱布尼茨在这里明确表示,他选择在期刊文章中介绍其哲学的各个方面,这应被理解为一种广泛的显白化策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真正的形而上学”。这有助于揭示莱布尼茨关于其期刊文章的一些广为人知的言论。请看莱布尼茨在 1714 年写给通信者 Nicolas Remond 的信:

在莱比锡期刊 Acta Eruditorum 中,我采用了学院派[18] [the schools] 的语言;在其他刊物中,我则更多地采用了笛卡尔派的风格;而在这篇最新的文章中,我的表达方式旨在让那些还不太习惯这两种风格的人理解。(G 3:624)

莱布尼茨在一些文章中采用学院派的语言,在另一些文章中采用笛卡尔的语言,这是他的核心显白化策略之一。他认为,使用读者熟悉的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让他的观点看起来与公认的观点相去不远。这不仅是他出版的著作的特点。莱布尼茨在私人信件中也以类似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写作。例如,在他与耶稣会神学家 Bartholomew des Bosses 的通信中,他经常使用经院哲学术语;在他与 (主要是笛卡尔派的) 物理学家 Burcher de Volder 的通信中,他有时会以笛卡尔派的倾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在与 de Volder 通信的早期,莱布尼兹呼吁连续神创论 [continued divine creation],他认为这是笛卡尔的核心信条。虽然莱布尼茨最初提出这一学说的方式让人觉得这是他和笛卡尔的共同之处,但我们在后来的通信中看到,莱布尼茨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肯定了这一学说 (关于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请参见Whipple 2011[19])。这里的通用策略是使用读者或通信者熟悉的语言,并强调他们最初的一致之处。在交流的初始阶段,避免细小的分歧和隐微的暗示。

莱布尼茨在给 Remond 的信中提到,他需要考虑的“公认观点”不止一套。笛卡尔主义者和信奉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人所接受的观点本质上是不同的。在上面引用的信中,莱布尼茨谈到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基于理性的自然与恩典原理》,这部作品针对的是另一个读者群 -- 那些不习惯笛卡尔或经院哲学风格的人。显白哲学不能一刀切。不同背景和不同观点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

4. 折衷主义和显白哲学

莱布尼兹有时被称为折衷主义 [eclectic] 哲学家。对折衷主义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基本上说,折衷主义哲学家是将不同来源的思想合为一体的人。某些时候,莱布尼茨把自己描述为按照这种思路行事的人。例如,他在给 Remond 的信中写道:

我曾试图统一并揭示埋藏在所有哲学派别观点之下的真理,我相信我已经添加了自己的东西,向前又迈了几步......大多数派别在他们所肯定的大部分内容上是正确的,但在他们所否定的内容上却不尽然。(1714.1.10, G 3:606-7; L 654)

不可否认的是,莱布尼茨阅读了大量资料,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其中一些文本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的确切程度是一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无法涉及,但需要注意到,莱布尼茨的显白化策略对这个问题有重大影响。请回想一下莱布尼茨 1676 年关于显白哲学的笔记的长篇引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e] 在这种形而上学中,最好能时不时地加上一些以类似方式进行推理的伟人的权威性言论;尤其是当这些言论中的某些内容看起来与观点的说明有某种可能的关联时。(A VI.iii.573)

莱布尼茨的策略之一是诉诸他的观点与前人观点之间的相似性,从而使他的哲学看起来与公认的观点相去不远。我们则需要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 莱布尼茨所宣称的他的思想与他的哲学前辈的思想之间的连续性,往往掩盖了他们各自观点之间微妙或不那么微妙的差异。在莱布尼茨较为显白的作品中,细微的差异和激烈的暗示可能被隐去或完全省略。可以这样说: 莱布尼茨并不仅仅是从其他哲学家那里发现思想,然后将它们完全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莱布尼茨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然后在其前辈中寻找类似的观点,以此作为向公众展示其观点的一种策略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Schepers 2008[20] 和 Mercer 2001: 23-59[21])。

5. 《新系统》中的选择性忽略

莱布尼茨在题为《关于物质的性质和交流以及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的新系统》的文章中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哲学思想。这篇文章于 1695 年发表在 Journal des savants 上。如果把它与莱布尼茨的其他著作割裂开来阅读 (他的大多数读者如此),很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篇显白文本。他为这篇文章作了如下序言:

最后,由于一些重要人物希望看到我的观点得到进一步澄清,我冒险出版了这些沉思,尽管它们一点也不通俗 [populaires],也不可能为各种思想所欣赏。我之所以决定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从在这些问题上有所启迪的人的判断中获益,因为如果要寻找并逐个拜访所有愿意给我指导的人,那就太麻烦了 -- 我将始终乐于接受这些指导,只要这些指导包含着对真理的热爱,而不是对先入为主观念的热衷。(G 4:477; AG 138)

请注意,莱布尼茨声称他的沉思“一点也不通俗”,以至于许多人并不能理解这些想法。这些话,连同对先入为主观念的评论,旨在鼓励读者认真思考他将提出的观点 -- 尽管这些观点不好理解,而且很可能会与读者当前的信仰有很大的不同。然而,莱布尼茨没有说明的是,《新系统》是按照显白的方式写成的。首先,这篇文章显然不是按照严格意义上的隐微论述所要求的定义和论证的形式来写的。其次,也许更重要的是,莱布尼茨在这篇文章中有意省略了他哲学体系中一些最具争议性的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新系统》的显白性,我们不妨将此书与莱布尼茨早先的《谈形而上学》[Discours de Métaphysique] 联系起来看。莱布尼茨于 1686 年撰写了《谈形而上学》。虽然莱布尼茨生前没有出版过这本书,但它已成为莱布尼茨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提出实体的完整概念理论而闻名。该理论大致指出,每种实体都有一个无限复杂的完整概念,它规定了该物质将会发生的一切。例如,在犹大的完整概念中,就包含了他背叛了耶稣 (以及其他一切作为犹大的谓词的事)。莱布尼茨很清楚,他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完整概念理论意味着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必然的,因此没有人是自由的。在《谈形而上学》的正文及其章节标题中,莱布尼茨试图证明,以犹大背叛耶稣为例,尽管在犹大的完整概念中早已预见到,但犹大的背叛行为既是偶然的,也是自由的。莱布尼茨证明这一点的策略之一是,他声称犹大背叛耶稣的理由“有倾向性而无必然性”。莱布尼茨对这些棘手的哲学问题的讨论是显白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与《新系统》一样,它并不是严格按照隐微的表述方式写成的。可以说,莱布尼茨精心选择了“有倾向性而无必然性”的语言,目的是使他的立场看起来更接近公认的观点。

《谈形而上学》的各节标题被送给了当时颇负盛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 Antoine Arnauld,以了解人们对文本的接受程度。Arnauld 的答复并未鼓舞莱布尼茨:

在这些思想中,我发现了许多令我震惊的东西,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觉得这些东西是如此令人震惊,我不明白这些全世界都会拒绝的文字能有什么用处。(G 2:15)

Arnauld 以实体的完整概念理论为例,认为它导向一种“致命的宿命论”,会破坏人类自由的可能性。莱布尼兹试图在《谈形而上学》的各节标题中避免这种暗示,但至少对 Arnauld 来说,他的努力并没有奏效。莱布尼兹试图在随后的信件中消除 Arnauld 的担忧。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莱布尼兹选择不出版《谈形而上学》并不奇怪。同样不足为奇的是,实体的完整概念理论并没有出现在《新系统》中。这并不意味着莱布尼茨放弃了完整概念理论;也许只是因为他逐渐意识到,完整概念理论并不是向读者介绍他的哲学体系的最佳方式。莱布尼茨采用了选择性省略的显白化策略,选择规避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详细讨论。相反,他在介绍他的实体理论时,诉诸于争议较少的统一性和能动性 [unity and activity],并试图说明他的理论如何能够解决身心问题。一些通信证实,莱布尼茨在《新系统》中“试水”,如果获得好评,他将向公众披露更多他的体系。例如,他在给 Simon Foucher 的信中写道:

如果公众能很好地接受这些沉思,我将会受到鼓舞,我还会提出一些非凡的想法,以解决有关命运和偶然性的困难,并澄清物质的形式和精神或智慧的本质区别。(1695 年, G 1:423)

莱布尼兹的目的并不是要永远隐去他对偶然性、命运和自由的看法。通过选择性地略去他的体系中更具争议性的特征,他增加了读者掌握他的体系中呈现在《新系统》的部分的可能性。一旦他们认可了他体系的这些部分,他们就会更容易接受莱布尼茨关于争议性话题的观点。不管怎么说,这就是莱布尼茨的愿望。

莱布尼茨在他生前出版的一本哲学著作,即 1710 年的《神义论》中,重新回到了命运、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话题。二手文献一般认为,莱布尼茨在这本书中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显白的 (Adams 1994[22]:52)。例如,莱布尼茨经常使用“有倾向性而无必然性”、“道德必然性 ”和 “假设的必然性”等术语,却没有提供严格的定义。莱布尼茨的一些前辈把这些术语理解为对人类行动的非决定论观点。根据大多数对莱布尼茨成熟观点的解释 (基于《神义论》之外的一些文本),他对人类行动持“严格决定论” [strict determinism] (而非必然论 [necessitarianism])。然而,莱布尼茨在《神义论》中省略了“道德必然性”等术语的定义,这可能会让那些对“道德必然性”持非决定论观点的读者认为,莱布尼茨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决定论程度低于他实际上的成熟观点。这符合莱布尼茨的既定策略,即不向公众展示任何与公认观点相去甚远的观点。一种不向公众展示的策略是选择性地省略它 (《新系统》的策略)。另一种策略是,在呈现与公认观点相去甚远的观点的同时,把它说的跟公认观点差不多。如果莱布尼茨在《神义论》中讨论必然性和偶然性时使用了后一种策略,这并不意味着他要一直误导读者。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有几种一般的策略来帮助读者逐步深入他的观点。其中一种是提供微妙的暗示,使读者通过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获得更深刻的理解。然而,由于省略了“道德必然性”等术语的明确定义,《神义论》中是否有足够的材料让明眼的读者也能理解莱布尼茨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这一点并不清楚。但莱布尼茨并没有宣称,仅凭显白文本就能进行这样的推理。在许多情况下,他的显白论述需要更严谨的著作来补充。我们必须注意,莱布尼茨显然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构思《神义论》的(见 Antognazza 2009[23]: 481-2)。他在这本书出版后不久写信给 Charles Hugony:

我关于上帝的仁慈、人的自由和罪恶的起源的文章已在荷兰付印,但我不想在上面署名。这些文章是根据我在不同时期对普鲁士王后说过的话和写给她的信编织而成的,王后喜欢阅读 Bayle 先生的文章,在她的陪伴下,我们经常讨论他在这些问题上提出的难题。我试图以一种比较随意的方式 [un peu familierement] 来解释我的部分观点。如您所知,我的某些观点不能以直截了当的方式 [ne peut donner cruement] 阐述,因为人们很容易误解它们,不是在宗教方面 (这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论证),而是在感性方面。因此,我正在考虑 [撰写] 一部拉丁文著作,在其中我将尝试展开我的整个体系。(1710.11.6,G 3:680)

莱布尼茨在这段话中的论述与我们迄今为止讨论过的其他关于显白哲学的论述十分吻合。与《新系统》和其他期刊文章一样,他认为《神义论》是一部预备性著作,有助于读者为更系统、更严谨地阐述他的观点做准备。

6. 其他的显白化策略

我们已经看到,显白文本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垫脚石,来弥合大众观点与隐微真理之间的鸿沟。莱布尼茨在其显白作品中运用了多种策略,其中一些我们已经讨论过,还有一些也值得一提。首先,让我们回到莱布尼茨在 1670 年为 Nizolius 所作的序中对隐微显白区分的论述:

哲学思考的模式 [philosophandi modus]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可以这样描述的话,一种是隐微的 [acroamaticus],另一种是显白的 [exotericus]。隐微的模式是指所有事物都会得到论证;显白的模式是指,有些事物无需论证即可提出,但仍通过某些相似性论证和辩证论证得到证实,甚至通过基于定义的论证得到证实,但它们仅以辩证的方式提出,[并且]仅通过例子和相似物得到说明。这种话语确实是教条的或哲学的;然而,它不是隐微的,也就是说,不是最严格的,也不是最精确的。(VI.ii.416)

我们认为莱布尼茨在这里试图指出,在显白语境中,命题可以被视为假设,而无需提供严格的证明。他似乎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个新论点以假设的形式提出,读者对它的敌意会比从形而上学原理中证明的论点要小。虽然通过假设提出的命题没有被证明,但它们可以通过例子、类比、隐喻和故事来启发和说明 (正如他后来所说的)。然而,他并没有声称一部隐微的作品不能包含类比、隐喻等。它可以包括这些“给疲惫的灵魂带来愉快的喘息”的内容,只要它们与构成作品核心的严格论证区分开来。莱布尼茨指出,这种差异出现在数学中;严格而精确的证明与可以用更熟悉的方式处理的论证是截然不同的。

透过莱布尼茨为 Nizolius 所作的序(以及我们迄今为止讨论过的其他文本)中关于隐微和显白区分的评论来看待《单子论》这样的文本,我们会惊讶不已。文本中充斥着类比、隐喻和其他形式的论证,但远未达到严谨的论证水平。假设莱布尼茨仍然坚持他早期对隐微和显白区分的论述,那么即使是《单子论》-- 传统上认为的莱布尼茨成熟形而上学的权威表述之一 -- 也包含许多显白特征。与《新系统》的情况一样,莱布尼茨没有明确指出这部作品的显白特征。因此,很容易将显白说明误认为隐微论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锦年金缘 连载中
锦年金缘
浅和苏
很多年后,众人才知道,那年他们的遇见,早已注定……
0.6万字2个月前
快穿:开个阴魂店 连载中
快穿:开个阴魂店
人类百分百
来此店的亡魂必然都有怨恨。说出你的故事,并提出要求,“我”会帮你实现。故事虚构,封面素材来源网络
0.7万字2个月前
雾灵念学院 连载中
雾灵念学院
雪酷
全职猎人的现象系番外,没有特定的主角
1.3万字2个月前
蚊子 连载中
蚊子
巟无
oc一号世界观而已
0.5万字2个月前
慢穿结束后,重回14岁带飞全家 连载中
慢穿结束后,重回14岁带飞全家
宋软烟
[无cp+重生+金手指+空间+马甲+大女主]苏明瑶上辈子实惨,一心搞教培,谁知不仅遇上双减,还遭闺蜜背叛。欠下百万债务,差点跳了楼。幸有家人......
2.2万字2个月前
无限流——这个NPC是如此的独特 连载中
无限流——这个NPC是如此的独特
彼岸之舟*
作为无限流游戏中的固定NPC,白景欢在同一个故事里轮回过许多次,也遇见过许多人,可那些都不是他所期盼的。直到有一天,他觉醒了意识,也再次见到......
21.1万字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