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御宅学:加尔布雷思对谈拉马尔(二)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御宅族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变革、我们与商品的互动方式以及通过商品进行互动的方式的变化、技术(尤其是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变革联系起来。这些变革也对我们如何看待知识活动和学术研究的作用提出了挑战。鉴于我对历史上特定的物质取向或以媒体和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感知的兴趣,我倾向于在将御宅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模式来研究时强调这些参数。对我来说,御宅族至少意味着三个问题。首先,随着从录像机到DVD播放机和个人电脑等一系列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出现了新的图像和图像流。其次,与这些图像和图像流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新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围绕它们的知识生产方式。这种知识生产与全盛时期的启蒙思想和实践一样抽象、百科全书式、理性且全面,但在与“开源”的紧密联系方面却很新颖。第三,御宅意味着我们与商品和消费之间关系的转变。在有关后现代的讨论中,消费优先于生产,或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差异崩溃的说法屡见不鲜。例如,御宅族的消费是如此积极和富有成效,以至于很难将其归入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范畴,即获取和使用独立的物品。御宅并不意味着获取商品,然后将其抛弃、“浪费”或“销毁”。相反,商品的功能更像是事件,因此需要延长世界的时间,这同时也意味着延长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时间。

PG: 将消费视为事件的观点与御宅族用“祭典”(matsuri)来描述他们的活动是一致的。许多御宅族用matsuri来描述围绕特别活动形成的群体动态,或围绕neta(即逸闻或具有话题趣味的事物)展开的讨论和活动。当人们共享这一时刻时,就会产生联系和互动空间——就像在祭典中一样。正如你所说,这种“世界”的出现与通信技术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电脑和互联网,就不可能有2channel和NicoNico动画这样的祭典式社区。连接就在屏幕的表面,技术中介的作用显而易见。但这些动态并不止步于屏幕,它们也发生在所谓的现实世界中。对于御宅族活动,我们最好不要在屏幕和现实世界之间划定严格的界限。人们表演动画系列中的舞蹈,再现热门网络视频,到动画中出现的地方“朝圣”。他们还聚集在一起,买卖受喜爱角色启发的商品。Comiket是一年两次的同人志(官方渠道以外出版的材料)销售活动,吸引了35000个创意圈子和50多万人参加。没错,这些圈子在戏仿作品中经常借鉴主流商业角色,但他们创作的作品却各具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开源的混音文化。我曾与一位来自罗马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指出,只有少数人对欧洲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而对Comiket和Wonder Festival(一个同人手办活动)做出贡献的人则是这个数字的千倍。因此,他提出了“御宅族文艺复兴”,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文化生产。出于某种原因,许多人似乎愿意在爱好上长期投入巨大的精力。他们并没有脱离自己的劳动,但他们的劳动却成为企业创新和获取经济利益的源泉。鉴于这些事件在日本,或者说在东京的规模,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御宅族的社会模式非常引人注目。为什么御宅族首先出现在日本,为什么他们在日本最引人注目?

TL: 一些评论家强调御宅文化的日本性或日本起源(冈田斗司夫、森川嘉一郎、大塚英志)。另一些人(东浩纪、椹木野衣)则认为,与此相反,御宅文化的日本性是“伪造”的,而不是真实的,它是在战后美国流行文化在日本兴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尽管如此,在这些争论中,国家通常是讨论御宅族的参照系。当然,由于日美军事和经济关系继续影响着日本的日常现实,因此日本粉丝文化的讨论转向这一方向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亚文化与霸权的模式允许国家内部存在冲突和反抗的可能性,而关于御宅族的讨论却倾向于不把御宅族或粉丝文化作为国家内部差异的来源。相反,讨论的重点是民族的不正常或偏差倾向,默认存在一个正常和健康的民族,并假定在御宅族出现之前,日本可能更加正常和健康。

因此,问题不在于国家和国家主权倾向于为理解御宅族提供一个视野,而在于国家形式被自然化,而不是被质疑。因此,在日本的论述中,即使承认御宅文化的跨国性,国家之间和国家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比如,日本御宅价值观与美国御宅价值观)也比国家内部和跨国之间的差异(比如,信息获取、购买力、性别、阶级或其他形式的社会差异)更受关注。为了反驳这种对日本的重新认识,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一些制度性、结构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因素。

首先是战后出现的所谓大众知识分子。正如小谷真里(Kotani Mari)在《技术哥特》(Techno-Gothic)一书中对“少女”的描述(其中一章的译文出现在《Mechademia 2:欲望网络》中)所指出的那样,战前日本中上层阶级的知识追求和“修养”在战后随着识字率的提高、财富的增加以及报纸和电视等媒体的普及而变得普遍起来。随着财富和识字率的提高,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自治学派(Autonomia school)理论家经常引用马克思关于“一般智力”的论述来理解这一历史性转变,莫雷奇奥·拉扎拉托(Maurizio Lazarrato)则用“大众智力”的出现来描述这一时刻。

在日本,第二个因素赋予了这一扩张以特殊的拐点——爱好文化(hobby culture)。我所说的爱好文化,不仅指对爱好的重视,还包括对高中和大学中的俱乐部或圈子的制度性支持。虽然不一定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俱乐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学,学生们在高中的多年努力得到了回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这些大学圈子经常促成Comiket和其他粉丝活动中圈子的形成。Gainax通过大阪科幻大会起步并非偶然,该大会是由一个大学科幻社团组织的。类似的组织能力也为Comiket、Wonder Festival和其他活动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第三,虽然日本文化产业的命运时好时坏,但日本不仅拥有成熟的电影、动画、漫画和电视产业,还从许多地方进口娱乐产品。长期以来,日本的制片人和消费者对美国、香港、中国和欧洲的娱乐节目都有很高的了解,同时也对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形成的电影、漫画和动画的混合表现手法有所了解。其结果是,人们对跨越国界的类型惯例以及明显具有国际性或全球性的表达方式有了更高的认识,即使目标受众是日本人。直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全球性的表达方式,因为好莱坞产业通过控制国际发行网络,有效地将自己提升为全球表达方式的唯一承载者。现在,人们仍然非常不愿意承认日本娱乐业的全球地位。正如大塚英志敏锐地指出的那样,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是绝对的全球娱乐,而将其重新编码为独特的日本电影的愿望只是为了形成吉卜力工作室的品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表达模式如何同时具有地方性和全球性,以及如何应对普遍化的实际进程。

第四,关于信息社会的论述很早就在日本出现——20世纪60年代。尽管信息社会在日本的实现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但在坚持日本对机器人和社会机器人化的天然倾向的同时,对信息社会也有重要的话语参与和批判热情。日本作为机器人王国的概念对机甲御宅族(即对装甲车和装甲服、战术机甲和驾驶机器人感兴趣的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美国决定通过资本主义的高速增长使日本成为“抵御共产主义的堡垒”,与此相一致,日本的经济奇迹使东京成为一个全球城市,是世界上资本最饱和的城市地区之一。工业规划者的目标是使日本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出口经济体,由于空间有限,他们倾向于将消费模式引向家电和电子产品。与此同时,大量资金被空前地投入到广告、包装、设计和形象制作中。因此,尽管日本的宣传世界仍倾向于以面向特定大众(少年、少女、青年等)或国家大众的大类别为基础,但日本的消费迅速分裂成一些评论家所称的“小群体”(micromasses)。这些小群体通过俱乐部和圈子的形成、知识分子的传播以及大量相互竞争的流派惯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话语甚至制度上的稳固性。再加上信息技术,搅拌均匀,你就会得到一种鼓励御宅相关的小群体生活方式扩散的社会存在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御宅并不是大众文化,而是一种个性化或生活风格化。不过,我在这里也是勉为其难。我并不想暗示这些小群体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意义上的个性化问题。它们需要一定程度的述行性自我修养,或米歇尔-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形成固定的主体地位或身份。

PG: 生活风格化是其中一种说法。这是否也可以称为亚文化?毕竟,自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79年的经典著作以来,风格差异的表达往往与霸权规范的替代品联系在一起。

TL: 御宅族经常被当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我的问题是:“亚文化”是什么意思?我们所说的亚文化是什么意思?在英美文化研究中,亚文化通常具有边缘或非规范的含义,以及对大众或主流文化的抵制。亚文化在日本有不同的内涵。一般来说,在日本的讨论中,亚文化往往被强调为“小文化”,无论是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还是从其关注的问题(私密性和琐碎性)来看都是如此。也就是说,由于其数量少,亚文化并不能解决日本社会和国家的更大问题。亚文化被认为是对世界历史和主权问题的逃避。因此,亚文化可被视为历史和国家终结的预兆,而不是对理解世界和组织社会关系的主流模式进行抵抗的一系列实践。

尽管如此,借鉴英美辩论对亚文化的理解还是进入了日本的辩论。安妮·麦克奈特(Anne McKnight)在本卷的文章中描绘了日本亚文化辩论的轮廓,呼吁人们关注这两种亚文化观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方面,在大塚英志对御宅族的研究(包括他在本卷中的文章)中,亚文化的细小是公共领域消失、有关主权和现代性的辩论以及对日本在世界和世界历史中地位的关注的标志。另一方面,在上野俊哉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亚文化的观点,其重点在于通过创造性地、蔑视性地拼凑出一套新的部落社会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

就我而言,我喜欢日本关于亚文化的辩论对英美研究中根深蒂固的“亚文化是抵抗”的假设所提出的挑战。一般来说,日本人对亚文化的立场较少表现出逃避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也较少表现出要跳出资本主义的假定。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日本亚文化的辩论中必须有一条中间道路,承认这两种倾向,认真对待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否存在自治区域以及这些自治区域可能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从粉丝文化的形成中可以看出,全球资本主义的内部分化为不同政治或社会可能性的出现提供了什么样的机会?

PG: 2009年在东京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宫台真司和东浩纪提出,日本意义上的亚文化指的是任何不被认可为高级文化的东西。因此,实际上,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都可能是亚文化。他们还抵制以任何形式将亚文化政治化的冲动。他们的定义似乎忽略了你提出的问题,将微观文化现象与大众文化现象混为一谈,这使得御宅族的亚文化变得相当模糊。如果御宅族亚文化是关于与大众/商业/流行文化的互动,那么将其描述为粉丝文化可能更好。我特别想到了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关于cult粉丝的讨论。和你一样,希尔斯也曾质疑这类文化是否与抵抗有关。从“价值辩证法”的概念出发,他指出粉丝们倾向于“反商业意识形态和商品完成主义实践”。在我的印象中,御宅文化对大众文化表现出的矛盾心理要少于希尔斯眼中的文化。尽管如此,希尔斯仍允许粉丝的做法违背商业或主流逻辑。劳伦斯·英(Lawrence Eng)认为,美国的御宅族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反抗性,因为这些中产阶级“不情愿的局内人”参与了意料之外的消费以及对媒体和技术的占有。他们超越界限的方式与日本的御宅族并非完全不一致。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话题。在关于“粉丝”的讨论中,您是如何定位御宅族的?

TL: 长期以来,粉丝被视为产品的单纯消费者,包括产品中隐含的主流意义。文化研究改变了这一范式,显示出粉丝实际上是积极的接受者,即粉丝对意义的产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御宅族可以被看作是这些积极接受模式的强化,因为御宅族的特点不仅是高度消费——鉴赏、鉴别、收藏,而且也是一种生产。这种御宅族的生产方式既包括知识生产——整理、分类、传播、评论、注释、翻译,也包括非官方的物质生产,例如同人场景。此外,所谓的业余创作经常会赚钱,有时创作者会走向专业化。总之,普通爱好者和御宅族之间,或者御宅族消费者和企业制作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存在着生产力的光谱。在日本关于御宅族的讨论中,人们倾向于坚持消费,并使用御宅族一词来区分“粉丝”或“cult粉丝”与普通人或主流文化。御宅族一词通常被用来构建和巡视正常或普通消费与过度或不正常消费之间的界限。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御宅族一词既可以被妖魔化,也可以被用来赞美与特定人群松散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消费活动。这种使用御宅族一词的方式——将正常与不正常区分开来——倾向于一种基于肯定一个人的庸常性或超凡性的身份政治。就我而言,这种区分在社会效果方面很有趣,但在思考粉丝的生产力方面却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它们的主要效果是诱发对消费的道德化。一切都以道德问题开始,也以道德问题结束:我们消费得太多还是太少?这种道德化立场的作用是,通过假定实行道德克制确实有可能成功地管理资本,从而否定资本的过度。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魇惡知境 连载中
魇惡知境
健力老登
俅谙与笙暮
1.2万字2个月前
垃圾断文章合集 连载中
垃圾断文章合集
一一默rycidxy
所有内容都为言情。这一本是黑历史。我自己写的一些篇章和和别人一起写的一些篇章,会汇集到这本书里。类型多样,风格多样。
1.8万字2个月前
金花图万事书 连载中
金花图万事书
镀金鸢尾
愿望不都是美好的坚定的感情不都是充满对肉身及财富地位的渴望的人不都是为满足自己的灵魂而活的——当然,这要看你怎么判断这几句话了,是犹带猜疑的......
1.3万字2个月前
恋与伤 连载中
恋与伤
D王后
玄幻+虐恋+权谋+命相系+一本坏人泛滥的小说。讲述了四个大陆之间的感情纠葛。长篇小说!在欺骗,利用,谎言,杀戮,绝情中渲染虐的爱恋。每一次相......
78.0万字2个月前
风吹过十八 连载中
风吹过十八
把作业装进篮子
嫦安…长安,预想平平度过时光,可奈何跌跌撞撞
0.7万字2个月前
沐心归尘 连载中
沐心归尘
岑夏仲月
死去多年的混沌时代前最强者沐汐突然重生为人,并遇到无心的尘归,二人一见钟情,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8.8万字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