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稠密跟连续一样,它考察的也是实数轴上的两点或者两数之间的距离可以有多小。零观尺度上距离的最小单位是0,而且是一个0,这个就是最小距离,没有比它更小的了。连续的两个点或者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就是一个0,相距两个0严格来讲都不叫连续。而在宏观上一个可区分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首先它肯定要大于0,连数学家都很难想象一个物体移动一次只移动一个0的距离,一个0的距离、两个0的距离这在宏观上根本没办法去分辨,一律视作距离为0,或者没有移动距离。其次它要尽可能的小,既要大于0又要尽可能的小,这就涉及到无穷小的概念。而对无穷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无穷的理解。如果认为无穷可以完成,那么这个无穷小就是隐实数中的[公式]或者显实数中的0.000…001,这个无穷小是确定的,是可以落实到数轴上的某个点的;如果认为无穷不可完成,认为它总是在没完没了地进行当中,那么这个无穷小就不可能是某个确定的数,不可能落实到数轴上的某个点,它必然是在不断地变动之中。这样的无穷小有一个更准确的叫法,叫作“无限小”,一般用一个希腊字母ε来表示。这个无限小ε是一个变量,它自始至终要大于0,但同时又在无限地趋近于0。这个ε就是现行实数理论可以想到的最小距离,与一个0相比,它大了至少有一个量级。以这样一个变量作为最小单位,来度量两点或者两数之间的距离会怎么样呢?
诚然任意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距离都是1,所以对自然数就没什么好讨论的。那么相邻两个有理数之间的距离呢?一旦加上“相邻”这个限定词,就意味着要讨论的这两个有理数之间不再有其他有理数,否则就不叫相邻,那叫相间。但是数学家们发现这一点做不到,对于不论多么接近的两个有理数,只要不相等,只要不重合,它们之间就一定还存在其他的有理数。这里有一个被经常引证的例子,假设a,b为两个不相等的有理数,则必有(a+b)/2,还是有理数。
令a=0,b=1,那么(a+b)/2=(0+1)/2=1/2;
令a=0,b=1/2,那么(a+b)/2=(0+1/2)/2=1/4;
令a=0,b=1/4,那么(a+b)/2=(0+1/4)/2=1/8;
……
即如果a为0,b不等于0,则不论b多么小,b到0之间都还有有理数,通过上面的式子是可以计算和验证的。由此得到b的取值或者b到0之间的距离是这样一列数:
1,1/2,1/4,1/8,…。
这列数就代表着一个具体的无限小,数列末尾的省略号即表示,无限小就像这样越来越小地一直小下去,没有终了。说明两个有理数之间的距离可以是无限小,更进一步来说,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还有有理数,还有无穷多的有理数。戴德金对此的描述是“如果a,c是两个不同的数,那么有无穷多个不同的数落在a,c之间”。这种“还有无穷多的”性质被称为稠密性,有理数第一个被认为是稠密的。
有“稠密”就不能有“相邻”,有“相邻”就不能有“稠密”。稠密之义是两个元素之间还有同类元素,而相邻之义是两个元素之间没有同类元素,它们俩在根本上是相互否定的,不可能同时成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旦认定有理数是稠密的,就不可能出现“相邻的两个有理数”如何如何的说法。但问题是,“相邻”与“连续”却紧密相连。相邻意味着两个元素之间没有同类元素,而连续意味着两点之间没有其他点,两数之间没有其他数。对于数轴上的点或者实数来说,它们俩是等价的:相邻则必然连续,连续则必然相邻;不相邻则不连续,不连续则不相邻。用“连续”替换“相邻”,便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惊异的结论:有“稠密”就不能有“连续”,有“连续”就不能有“稠密”。如此看来,“稠密”与“相邻”不相容,“稠密”与“连续”也不相容。
如果仅仅是认为有理数稠密,那还好,但是数学家们认为实数也稠密,认为任意两个实数之间还有实数,还有无穷多的实数。但刚才说,有“稠密”就不能有“连续”,这就让人尴尬了,数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就是实数的连续性,认为实数天然或者天生就应该是连续的,就像一条直线那样。一旦认定实数稠密,那就意味着现行实数理论中的实数并不连续。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若是有人不服气,你就指着下面这张示意图问他:
假如a=0,那么紧挨着a的b是一个什么数,或者a的后继实数(后继数,不能只允许后继自然数吧)是多少?——现行实数理论回答不了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知道实数确确实实是连续的,任意相邻两个实数之间都不再有其他实数,所以根本就稠密不起来。要想让实数呈现出稠密的样子,那么在选取实数时,就不能是任意的,要确保每次选取的两个实数之间都间隔着无穷多的实数。然后还要经受得住好事者地检验。这个太难了。
不仅实数不稠密,其实有理数它也不稠密。就说刚才那个除以2的例子,实际上就是计算
1
─,
2ⁿ
当n取自然数取到无穷数时,这个式子是等于0的。那么我们不取无穷数,只取有穷数中最大的自然数ν,它的下一个自然数便是最小无穷数α,即ν+1=α。当n=α时,
1
─=0,
2α
那么当n=ν时就应该不等于0,即
1
─≠0。
2ν
1
假如说式子 ──
2ⁿ
取任何一个自然数计算得到的都是有理数的话,那么
1
─
2ν
就是与0相邻的有理数,将
1
─
2ν
再除一次2,就是0了,
1
─
2ν
与0之间不再有其他有理数。算到这一步,你还认为相邻的两个有理数是做不到的吗,还去相信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还有有理数吗?
由此得到的即是这样一列数:
1 1 1 1
1,─,─,─,...,─,0。
2 4 8 2ν
如果说非要找一列数来表示一个无穷小,那么这个就是表示无穷小的完整的一列数,它有起点有终点。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虽万世不竭,但若无穷世,它仍然会竭。也就是说,无穷小是可能的,而无限小是不可能的。无穷小是有限的,0就是它的限,它一定会在0之前的某个位置停下来,然后纵身到0。并不存在所谓的没完没了地、越来越、无限地接近0。其实无穷小是一个常量,不是一个变量,在数轴上是可以找到它的位置的,不需要退而求其次找一列数来表示。
将有理数和无理数统一起来看,它们是以无穷小为最小单位依次构造的可区分数,相邻两个可区分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无穷小,它们是不连续的,就像自然数那样,也是不稠密的。将有理数或者无理数从中摘出来,如同将自然数单独摘出来一样,也必然是不稠密的。
实数不稠密,有理数也不稠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稠密本身就像戴德金的“分割现象”一样,只是一种幻觉,只是数学家们在“无穷不可完成”这个错误观念下产生的幻觉,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要我们转换一下观念,转换成“无穷可以完成”,幻觉必会自行消解。
实数体
连续性,无疑是实数非常重要的一种性质,但更重要的是实数本身。只要我们把实数整清楚了,实数的各种性质那都是自然呈现的,即便千难万难的连续性也只是顺带的事情。那什么是实数呢?
回答这个问题,数学家首先想到的自当是公理化方法。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欧几里得就用这种方法率先将几何公理化,通过5条公理、23个定义就将当时已知的几乎所有几何命题都推演出来。这种以简驭繁的绝妙方式,不仅让古人,就是现代人见了也觉得非常惊艳,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况且实数本身就是非常复杂,它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如果能够将实数公理化,做到像几何公理化那样,仅仅通过几条公理、若干定义就能将所有自然数、所有整数,所有的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推演出来,那必定是惊天地泣鬼神。
原以为现行实数理论也是这么想这么干的,其实不然。前面说到现行实数理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数公理,一部分是实数模型。公理部分,只是罗列实数应当满足的各种运算性质和基本关系;而模型指的是构造实数的具体方法,以及由这些方法构造出来的一个个具体的实数。也就是说在它这里,公理和模型是分离的,或者说,公理和实数是分离的。从那些所谓的公理根本推不出任何一个具体的实数。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苦苦追求的不就是那些一个个具体的实数嘛,实数公理化的本义,难道不应该是让我们从公理就可以直接推演出所有实数吗?既然一个构造实数的方法就能让我们得到想要的实数,那还要实数公理干嘛呢,直接构造不就完了?这种将具体实数从公理中抽离的做法,无疑会让实数公理变成一个空壳,沦为一种摆设。
既然是摆设,可丢一边不管它,就看实数模型,就看实数的构造。戴德金分割被认为是一种构造实数的方法,它能够从无到有地构造所有实数吗?——不能。它构造不了有理数,它必须以假设有理数已经存在为前提,然后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割,分割出无理数。那有理数如何构造?——需要整数。整数如何构造?——需要自然数。数学家们将实数归结为有理数的构造,将有理数归结为整数的构造,将整数归结自然数的构造,最终的问题就是自然数如何构造?
一开始数学家们想到为自然数建立公理系统,有著名的皮亚诺公理系统行世。但是没用啊,公理与模型是分离的,从自然数公理推不出一个个具体的自然数,所以还是要找模型。待到康托的集合论大行其道之后,数学家们普遍接受了康托用集合的基数来构造自然数的方法。于是就形成这样一个长链条:用集合构造自然数,用自然数构造整数,用整数构造有理数,用有理数构造无理数,有理数加无理数便是全体实数。实数宣告构造完成。实数最终居然不是出自实数公理,而是出自一个不相干的集合,让人想不通,着实想不通。
这样构造的实数它连续吗?——不连续啊。没有一个正确的无穷观念,它怎么连续得了;以无穷小作为最小度量单位,相当于拿着米尺去量夸克,它怎么能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极致上可以有多小;从自然数到整数,从整数到有理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无理数到实数,它走的是一条从离散到连续的道路,这原本就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却还被稠密蒙蔽了双眼,看不见相邻的两个实数,注定是到不了连续的;再者说,有理数加无理数,也只不过是全体实数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面对这样的实数理论,还能说什么,大概只能勉励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如此不禁要问,实数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妨定义这样一个东西,它包含以下四条:
1、有若干不加定义的基本元素;
2、有若干不加定义的基本运算,通过这些运算,基本元素可以产生新的元素;
3、元素之间有一种基本关系;
4、元素对外具有某种适应性。
同时满足这四条的,称为“体”,这个“体”取自“生命体”的“体”。实数满足这四条,所以它是一个体,可以称为“实数体”。
实数中的0、∞和1是三个不加定义的基本元素。加法“+”和乘法“×”是实数遵循的两个不加定义的基本运算,基本元素0、∞和1通过这些运算可以产生新的元素。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无理数,乃至可区分数和不可区分数,无一例外都是基本元素通过运算得到的。当然,这个运算也包括从基本运算衍生出的新运算,比如减法和除法。所有实数两两之间都有一种大小关系,也称为值关系,即小于“<”、大于“>”和等于“=”。有这种关系存在,所有实数就能保持一种内在的统一性。最关键的是第4条,实数对外具有某种适应性。
所谓适应性,就是能随着外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讨论适应性需要引入一个外在的他者。我们将实数映射到一条直线上,让直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一个实数,正是为实数找了一个外在的他者。一个点与另一个点之间,单独看是完全没有差别的。但在直线上,每个点都有自己的相对位置,点与点之间是前后有序的,这种前后关系也称为序关系,正是借着这种序关系,点与点才得以区分。将实数一个一个地映射到这些点上,这些实数也就跟随这些点呈现出了序关系。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适应性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实数呈现出了序关系,并不意味着实数本身就具有序关系,实数与实数之间只有一种基本关系,那就是大小关系。好比说,列车上的座位是固定有序的,对于坐在座位上的所有乘客,他们接受座位的规定和限制,确实会呈现出座位那样的序。但这个序不是乘客本身固有的,是临时的,一旦到站下车,他们就四散而去各回各家。
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小于“<”、大于“>”和等于“=”,与点之间的序关系,即前于“⊰”,后于“⊱”和序等于“[公式]”,这两种关系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很强的对应。对于任意两个可区分数a和b,若a<b,则必有a⊰b;若a>b,则必有a⊱b;若a=b,则必有a[公式]b。并且反之亦然。以致于人们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值,哪个是序,以为大小关系就是序关系,序关系就是大小关系,大小关系是实数所固有的,便以为序关系也是实数所固有的。其实不然。
如果值序不分,那么我们就很难理解不可区分数。1=1+0,1是一个可区分数,1+0是一个不可区分数,它是紧跟在1之后的一个实数,在序关系上是1⊰1+0,而不是1[公式]1+0,这就打破了刚才说的那种强对应。将实数映射到点上,点具有序关系,实数接受点的约束,因此也呈现出了这样的序关系。如果认为这个序关系也是实数所固有,那就相当于乘客上车入座之后,就被固定在座位上了,座位的序成为乘客所固有的属性,到站了也不能离开座位下车,这等于剥夺了乘客的人身自由。认为序关系是实数所固有,就等于剥夺了实数的自由,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实数的理解和想象。我们应当剪除实数身上附加的各种性质,还实数以自由,也是还数学以自由。
理解了什么是序关系,也就理解了什么是连续性。点在直线上是前后相继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那么所有映射到这些点上的实数,也就相应地变成了前后相继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排列。“前后”说的是序关系,“一个挨着一个”说的就是连续性。两者在表述上略有不同,直线的连续性是任意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点,而实数的连续性是任意相邻两个实数之间的距离为一个0。这些具有连续性的实数是仅限于放上了数轴的实数,难道还有没放上数轴的实数吗?——有:
1/2,2/4,3/6,4/8,…。
这列数中除了第一个1/2,后面的数都不在数轴上。难道它们不是实数吗?——当然是。有人说它们数值都相等,都是1/2,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数。如果因为数值相等就看作同一个数的话,那么0=0+0,0是一个实数,0+0是紧挨着0的下一个实数,0是可区分数,0+0是不可区分数,它们数值相等,是同一个数,那就不会产生不可区分数的概念了,也就没有实数的连续性可言。
但是,如果说1/2是一个可区分数,后面的2/4,3/6,4/8,…是不可区分数的话,将它们放上数轴,它们将在同一个点上,意味着它们在数值上无法区分,在数序也无法区分,这确实难办。要知道0和0+0,虽然在数值上无法区分,但在数序是可区分的,在数轴上是对应着不同的点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2/4,3/6,4/8,…是独特的存在,这只能说明,数轴不能映衬出它们的存在,我们还没找到能够映衬出它们存在的合适的他者或者方法。有理由相信,实数远比数轴上的点要多,按照一个点对应一个实数的要求映射到数轴上的,只是全体实数中很小的一部分,哪怕是在三层实数将数轴覆盖三遍之后,仍有富余的实数,一个连续性尚不能刻画这些实数的性质。当然这里的实数,不能狭义地来理解,应该理解为:运算规则之下,一切可能的数。
序关系是实数适应性的体现,连续性同样也是,但两者都还没有体现出适应性的精髓,真正能体现出精髓的是下面这个。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