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哲学(二)

那么S能够拥有满足条件的I!吗?虽然这种I!完全是可设想,但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的“意识的串行原则”(‘the serial principal of consciousness’,简称SPC)直接反对了该原则。SPC是指我们的意识活动与串行的电路一样,在同一时刻S只能拥有一种意识活动。“双目竞争”(binocular rivalry)实验就证实了这一原则:当被试的左眼与右眼被同时展示两个不同的图像时,他(她)们所意识到的不是两个图像的融合,而是“交替”意识到那两个不同的图像。注意在特征空间的“节律探照灯”加工模式也表明,大脑对于目标特征的注意以每秒200-300ms的速度在多个特征物之间进行切换,而没有对不同目标特征平均地分配注意。因此,根据目前的认知心理学实验,SPC是具备合理性的。根据前文中对意识活动的刻画:I!是指S觉知到Q, Q在I#中被觉知到,而S则在I中被觉知。如果SPC成立,那么由于S与Q处于两个不同的意识活动之中,I!不能成为一种实在的意识活动,即S与Q实际上不存在于同一个意识活动中。这样一来,“感受质”(Q)便不具备“私人性”的特征。

五.结论:“脑-脑”融合与“感受质”的消解

结合目前心灵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我对“感受质”这一人类意识和机器意识的“难问题”进行了刻画,并通过考察丹尼特与查尔莫斯围绕“哲学僵尸”思想实验的争论,表明对“感受质”的全面否定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感受质”的“私人性”特征的探究表明,认知者对于“感受质”的觉知与她对自身的觉知不能处于同一个意识活动中。由于 “感受质”实际上不具备“私人性”特征,而这意味着前者可能被公共的方式所测知甚至“再现”。因此,无论是人还是人工智能意识的“难问题”将变为“易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大学和科技公司在“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领域的研究对于解决“感受质”问题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脑机接口指在“人脑与计算机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传输通路(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 的一种直接通信和控制技术” [19]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主导研发的“LUKE 手臂”已经可以为通过“机-脑”连接,为患者提供类似“感受质”的体验,患者通过佩戴“LUKE 手臂”能够产生“软”、“硬”的触觉,他们可以实行一些与人类手臂一样精微的操作,比如摘取葡萄和与他人正常的握手。目前为止,科学还不能使我们完全理解人脑产生意识活动的基本原理,也没有造出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但在实验动物身上已经能初步实现对情感的“读取”与“写入”。 [20]这似乎预示着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感觉经验将能被机器再现,并实现“机-脑”甚至“脑-脑”之间的感觉共享。

参考文献:

1. Chalmers, David John.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p96. ↑

2. Yousef, Ahmad, et al. "An Edge Detection Approach For Conscious Machines." 2018 IEEE 9th Annu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IEMCON) IEEE, 2018. ↑

3. A, Jun Yang, et al. "AI-enabled emotion-aware robot: The fusion of smart clothing, edge clouds and robotics."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102(2020):701-709. ↑

4. Holland, Owen, and R. Goodman. "Robots With Internal Models A Route to Machine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0.4-5(2003):77-109. ↑

5. 秦瑞琳, 周昌乐,and 晁飞."机器意识研究综述.".自动化学报.(2020),第1-18页。 ↑

6. 李难. 生物进化论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第49页。 ↑

7. Dennett, D. C. "Facing backwards on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volume 3.1(1996):4-6(3). ↑

8. Daniel, C, and Dennett. "Facing up to the hard question of consciousness.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2018). ↑

9. “感受质”的一种。 ↑

10. 显然,我们无法通过它行为和正常人区分开来。 ↑

11. 丹尼特认为这个思想实验也可以实用于对人工智能的描述。 ↑

12. Dennett, Daniel C.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Little, Brown and Co. 1991. p310. ↑

13. 比如小明先给他的朋友看一张照片,上面是由三个颜色不同的正方体组成的图形,然后要求哲学朋友在脑海里将这个图形以某一颜色的正方体为轴旋转180°,并大致用彩色笔画出这个图形旋转后的样子。 ↑

14. Chalmers, David.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7, p231. ↑

15. Churchland, Paul M.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8.2(1993). ↑

16. 认知心理学的关于注意的选择性机制的研究表明,意识活动可以“自上而下”的选择对象。 ↑

17. “前后脑协调”假说支持这一观点。详见弗朗西斯·克里克著, and 汪云九.惊人的假说: 灵魂的科学探索.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第92页。 ↑

18. yf老师在评议时提出了一个反驳,他认为这里只存在语法上的分割,不意味着实在层面有同样的分割。“我感到手疼”和“我感到我的手疼”在现象层面等价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对“我”的觉知这样的单独的意识状态。“忘我”不见得这个意识状态中一定没有“我”,“我”只存在于在对象性的意识状态之中,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的“我”类似于“实践的我”(‘practical self’),而且在但是并不是没有觉知到“我”,因为当对象性的意识状态停止时,我能立刻意识到上一个意识状态中已经由一个“我”了。 在我看来,这一反驳并没有击败文中提出的论证,因为在意识的现象层面,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对“我”的觉知与对“对象”的觉知对认知者来说像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意识的串行原则”(在后文有所说明)表明在实在层面,我们无法同时拥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而两者现象意识层面的相似性则正是使得“感受质”成为“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

19. 高越."美国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12(2020):75-80. ↑

20. 张学义, 潘平平,and 庄桂山."脑机融合技术的哲学审思."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37.06(2020):76-82. ↑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kpl:假如一诺有个姐姐 连载中
kpl:假如一诺有个姐姐
欧蕊拉
假如一诺有个姐姐会是什么样呢
0.8万字5个月前
冷宫九公主要翻身 连载中
冷宫九公主要翻身
某家女主
因为不想弄这么多任务,所以就直接只有旁白仿炮灰闺女的生存方式
60.9万字5个月前
神域天下 连载中
神域天下
青柠溪乐
第一次写修仙小说,人生一大尝试,不求表扬,但求指点,批评也行
1.1万字2个月前
我嘞个豆啊循环 连载中
我嘞个豆啊循环
云开半雾
以后再说吧反正剧情自我感觉良好哈只是文笔不太好如果有人看可以看见意想不到的反转哈
0.9万字2个月前
有愿再见 连载中
有愿再见
南辰北星
双女!!!无限流!!小学生文笔!
0.1万字3周前
星空下的守望者 连载中
星空下的守望者
橙子树_75469
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成功走向宇宙,星际时代就此拉开帷幕。当人类的星际移民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敌人却悄然降临……一个从边缘星球走出......
8.6万字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