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这一阐释的关键——休克经验,本身通过本雅明自己当下的一系列理论对应才得以理解,首要的是普鲁斯特的“非意愿记忆”(involuntary memory)与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之间的对应。这种理论对应要以一战间首次诊断出的“炮弹休克”(shell shock)来解读,之前在反思恩斯特荣格尔(Ernst Junger)时,本雅明也写过这点,可见他1930年的评论文《德国法西斯理论——评荣格尔所编论文集<战争与武士>》(SW 2,312-321)。现代与法西斯主义的连接还不止显现在灵韵的伪恢复这个主题上,也显现在休克瓦解了灵韵这个过程之中(从结构上讲,人群休克就“像”炮弹休克)。因此,不仅就现代之理论的降临而言,波德莱尔是名优越的作家,而且,十九世纪在他的作品里最清楚地显现为现在的前世-生活 (fore-life)。然而,如果说本雅明是通过波德莱尔掌握了“现代”(modern)的时间性结构,那么他就是通过尼采和布朗基来探索它暧昧的历史意义,他们的哲学反思了商品将“新”转化为“永远的自我雷同(ever selfsame)”。“正如寄寓在17世纪成为了辩证意象的典范,在19世纪,崭新性才是典范”(AP,11):“商品,已经取代了领悟的寄寓式样态(mode of apprehension)。” (SW 4, 188)
《中央公园》这个片段最清楚地揭示了本雅明的波德莱尔解读在他历史概念上的后果:现代完全转换了历史经验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使经验去历史化了,将其脱离了传统的时间连续性(continuity)。另一方面,弥赛亚式结构——历史向时间之外的某物敞开————在现代性它无休止的相同性的静物(死物)(still life[nature mort])之中重新确立了自身。这就是本雅明有名的“静止辩证法”(dialects at a standstill) (Tiedemann,1982)。它转换了《德意志悲苦剧起源》分析过的巴洛克历史自然主义(前文第4节),指向了未来。尤其是,对意象的阐释性平衡(interruptive stasis)优先于时间顺序的连续性。事实上,本雅明坚持:“历史时间的概念形成了时间连续统(temporal continuum)的理念的反题”(SW 4,407)。
8.形象、历史、文化
多年以来,关于本雅明的历史构想的争论一直围绕着追问它在本质上是“神学的”还是“唯物的”(又或者,它如何可以两者兼得),因为本雅明自我认同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又坚持使用明确的弥赛亚母题(Wolhfarth 1978;Tiedemann 1983——4)。这是三段友谊带来的遗产争议,它们的影响相互竞争——格肖姆·肖勒姆(Gershom Scholem)、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Adorno)、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争议把哪谁应用来解读本雅明的最后的文本《论历史概念》的片段(“Über den Begriff der Geschichte”,或者说众所周知的《历史哲学论纲》)。肖勒姆提倡神学解释,布莱希特启发了唯物主义解释,而阿多诺则试图在两者之间锻造某种形式的兼容。不过,如果把追问框定在现有的“神学”和“唯物主义”概念里(这个悖论就变得自给自足了),这个追问就提错了,因为本雅明的目标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间的哲学的基础之上彻底地再思考这些理念的意义。这种新的历史时间的哲学是本雅明晚期写作的终极目标。在拱廊街计划第N卷的《论知识论、进步论》构成里,它几近全然地明晰地显现了;它在1937年的文章《爱德华·富赫,收藏家和历史学家》里,它应用到了艺术史上;而在《论历史的概念》里,它以一种浓缩的、修辞上政治又成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它源于一种双重批评,既批评历史主义里“庸俗自然主义”,也批评有关的社会民主党在进步概念下推迟行动(Kittsteiner,1986)。基于把“文学蒙太奇”作为构成“辩证意象”的方法,它提供了一种对历史可理解性(historical intelligibility)的构想(AP,460-1)。它在准弥赛亚式的革命概念中达到顶峰,革命是历史的“切断”(interruption),或者是“阻止将要发生的事”(arrest of happening):“无阶级的社会不是历史进步的最终目标,而是对历史进步所作的往往流产、但又最终实现了的切断”(SW 4,402)。
“展示了一种在自身之中湮灭了“进步”理念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基建概念(founding concept)的,不是进步,而是实现[实际化] (actualization)”(AP,[N2,2],460),本雅明把这当作廊街计划的主要“方法论目标”之一。本雅明这么做,既有哲学上的理由,也有政治上的理由。在哲学上,本雅明把传统的进步观念看作是“同质”且“空虚”的时间构想对于未来的投射,典范如兰克的历史主义就尝试“如其所曾是”地再现过去(SW4,395;391)。这种时间构想的基础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时间的连续统,诸个事件在其“中”发生了,它们因果地相互连接。它不承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之间有基本的时间-本体论区别,因此,它是自然主义的;它不觉得时间是时间分化(temporal differentiation)的持续生产。时间仅仅由在其中发生的诸事件之间的差异所分化。尤其是它未能把握到历史时间(人类生命的时间)是通过这种内在分化得以构成的,通过记忆、预期和行动的生存样态得以构成的。就此而言,本雅明的时间哲学和海德格尔之间有亲和性(Caygill,1994)。
“进步”理念的背后是时间自然主义,它的政治后果是因循守旧(conformism)。对本雅明来说,悖论地是,这尤其适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理念(ideal),在新康德主义的伦理学意义上,它是一个“无尽任务”的目标:
一旦无阶级社会被定义成一个无限任务,空虚同质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前厅,也就是说,在这里人们可以或多或少平静地等待革命形势的涌现。(SW 4,402)
换句话说,进步观念正在被遣散[去动员化](demobilizing),马克思主义也被进步的意识形态感染了。然而,比起按海德格尔式“决断”(resolute decision)来设定一种存在主义的选项,本雅明选择的是建构一种历史时间和历史可理解性的崭新构想,它所基于的关系不是过去(past)与现在(present)之间的关系,而是“然后”(then)与“当下”(now)之间的关系,它把过去的意象汇聚到一起。每个历史上的特殊“当下”都被理解为对应于(波德莱尔的意义上)某个特定的“然后”,或者让“然后”变得易读了。
这不是说过去照亮了现在,或者现在照亮了过去;而是这么一幅意象,过去之曾是与当下在转瞬间相聚,从而形成了星丛。换句话说:意象是静止上的辩证(dialectics at a standstill)。因为现在对过去的关系是纯粹时间的,而过去所曾是(what-has-been)与当下的关系是辩证的:本质上不是时间的,而是具象的(figural [bildlich])。只有辩证意象才是真正历史的······(AP,[N3,1],463)
从超现实主义借来的蒙太奇实验方法,成了生产历史可理解性的方式。此外,如此来理解意象的“静态”(static)时间性,它就把历史意义的经验直接与激进或“革命性”的行动概念联系了起来,还与“作为危机的现在”这个理念相关联。上面这段接下来就讲:
被阅读的意象——也就是说,当下可认知的意象(Das Bild im Jetzt der Erkenbarkeik)——在最大程度上承受了危险的关键时刻的印记(imprint),所有阅读都建立在这个时刻。(AP,[N3,1],463)
这种“危险的关键时刻”(perilous critical moments),既在结构的层次(危机的时间性)上、也在每个特定、偶然、同时又紧要的(conjuncturally)特殊个例上,内在于现代性的时间性。在关键时刻里,过去被理解为“把现在带往了关键状态(critical state)”。然而,这种关键状态不是现状的危机,而是现状的摧毁:关键时刻是“现状也许会(threatens to)被保留”的时刻(AP,[N10,2],474)。辩证意象用切断之力来反对保守的威胁(threat of preservation)(传统),辩证意象作为当下的瞬时时间性的结果传递给了经验,这就是本雅明著名的所谓当下时间(now-time[Jetzzeit]): “辩证意象是突然涌现的意象,一闪之间”(AP,[N9,7],473)。(AP,[N9,7],473)。本雅明最广为人知的,也许就是这个一“闪”(a ‘flash’ [ein aufblitzendes])的意象以及相对应的历史经验的意象,历史经验的意象是爆破力的释放——当下时间的爆破力,炸开了“历史的连续统”。在两个主要语境下,他勾连了这些意象所概括的历史时间哲学:一是文化史的一种新构想的发展,而是在二战开始时对欧洲历史性危机的政治诊断。
本雅明不认为文化受了“野蛮”(barbarism)的威胁,而是认为文化本身隐含着它:
野蛮恰恰潜伏在文化的概念里——这个概念作为价值的根基,确实并不独立于这些价值得以起源的生产过程,而是独立于它们得以幸存的那些。它们以这种方式神化了后者,哪怕后者是野蛮的。(AP,[N5a,7]467——8)
把文化当成遗产的价值,这种文化概念对本雅明而言是“拜物教的”:“文化显得被物化了”,只有理解了“‘接受’(reception)有决定性的重要性……我们才能够修正艺术品里的物化过程” (SW 3, 267; 269)。然而,对于本雅明来说,接受,或者他所说的作品的“后世”(Nachleben),不仅仅是外在地(externally)、发生在作品上的事;它对作品本身的“前世”(Vorleben)或者说其生产条件而言,是构成性的。文化作为价值的理念让这些生产条件本身变得不可见了,而随着作品本身的变化,它们本身也“参与到了不断变化的过程里”。
一部唯物主义的文化史将会恢复这两组不断变化的条件(之前与之后),以及之间的冲突,触及“每一刻现在的起源”,因为“是现在,把事件极化到史前和史后(fore- and after-history)”。(SW 3,261——2;AP,[N7a,8],471)就在这里,在对“接受”的本体论的再思考中,本雅明对再生产技术[复制技术]之所以感兴趣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 有了前世与后世的概念,本雅明为文化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问题域(problematic)。
本雅明感兴趣的“文化”不是一个自律的价值领域(“价值独立于审美、科学、伦理······甚至于宗教成就)。而是相反,就像社会学家乔治·西美尔(本雅明经常引用他的《货币哲学》)说的一样,文化史“人性发展中的元素”(Simmel, quoted in AP, [N14, 3], 480)。就此而言,文化研究被定位在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的领域之中。而历史哲学坚持把历史构想为一个整体。就在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遇上了本雅明的历史概念里的弥赛亚结构;然而它并不必然是“神学的”,因为现在说的是把一个概念结构从哲学文本里转换到另一个里面(本雅明最爱的超现实主义方法“去语境”和“陌生化”),它的意义并不如其所是地在原始的神学文本里。
在追寻非黑格尔式、非发展主义式的整体历史观的过程里,本雅明在《论历史概念[历史哲学论纲]》中别样地、准-弥赛亚式地描绘了“当下时间”:它是弥赛亚时间的“模型”、“被弥赛亚时间的碎片穿透了”。他将1939-40年的欧洲危机诊断为世界历史危机,因而在这个语境下,“现在的关键状态”在文本中获得了神学-政治的基调。“为被压迫的过去而战的革命机遇”被比作“弥赛亚式地阻止将要发生之事的迹象”(SW 4,396——7)。本雅明知道这种修辞会导致误解。但是他感知到的政治紧迫和孤立感,结合起来迫使他扩展他的历史概念、超越他所做的哲学研究的状况,这篇文章成了明确的声明。就仿佛本雅明曾希望过,仅仅通过语言之力就可以在他本质仍是阐释性的哲学中克服行动的困境(aporia)(Osborne 1995)。不过在形式上,《论历史概念[历史哲学论纲]》还是应该当作一系列片段来读(在早期浪漫派的意义上)。所以,就召唤历史整体而言,它仍是断然否定的——重要的是,它因而也是不完整的。历史的整体不可呈现。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的最后的文本回顾了他最早的主要著作——1919年的论文《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这是一种朝向历史哲学的姿态,要用它来完结修订过的、“现代”版的早期浪漫派计划。
Function 功能
Automaton 自动机
Autonomous 自律
Transitoriness 暂时性
General 一般
New 新
Newness 新奇
Novelty 崭新性
Fable 寓言
Parable 喻言
Allegory 寄寓
constitution构造
construction构成/建构
structure结构
theme/thematic 主题
subject 主题
topic 话题
motif 母题
disassociated 分离
disintegration 瓦解
continuity 连续性
continuum 连续统
Figural 具象
Conception 构想/观
Concept 概念
Perfection 完成
Consummates 完善
Fulfilment 完满
Completion 完结
Notion 观点
Concept 概念
Semblance 表相
Appereance/appear 显现
Representation 表征/再现
Manifest 显示/显见的
Reveal 揭示
Inner 内部的
Immanent 内在的
Construction 构成/建构
Signify 指示
significance 意义
convention 约定
aesthetic 美学/感性
sensory 感觉/感觉性
limitation 局限
limit 界限
one-sideded 片面性
ground 奠基/根据/根基
fundamental 基本
found 建立
foundational 基础
founding 基建的
fund
basis 基础
particular 殊相/特殊
singular 单一
multiplicity 复多性
primal 原始
mere 单纯
pure 纯粹
partial 部分的
special 特别
particular 特殊的/殊相
distinct 明显的
cognition 认知
recognition 认知
epistemology 知识论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