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论证与论证(一)

1. 术语说明

2. 论证类型

2.1 推论

2.2 归纳

2.3 绑架

2.4 类比

2.5 谬论

3. 论证的类型

3.1 对抗性和合作性论证

3.2 论证作为一种认知实践

3.3 以共识为导向的论证

3.4 争论和冲突管理

3.5 结论

4. 跨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的论证

4.1 论证理论

4.2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

4.3 认知科学和心理学

4.4 语言与交流

4.5 具体社会实践中的论证

5. 进一步的主题

5.1 论证不公正与良性论证

5.2 情绪与论证

5.3 论证的跨文化视角

5.4 论证和互联网

六、结论

参考书目

正文参考文献

历史补编的参考文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术语说明

论证可以被定义为复杂的符号结构,其中某些部分(称为前提)为另一部分(即结论)提供支持。或者,论证可以被视为复杂的言语行为,由一个或多个前提行为(断言有利于结论的命题)、结论行为以及明示或隐含的标记(“因此”、“因此”)组成。 )表明结论是从前提得出的(Hitchcock 2007)。[1]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支持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前提可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或者使结论的真实性更有可能;前提可能暗示结论;前提可以使结论更容易被接受(或更可断言)。

出于理论目的,论证可以被视为独立的实体,从实际人类活动中的使用上下文中抽象出来。但根据一个人的解释目标,考虑人类交流实践中实际发生的论证也可以获得很多好处。通常用于交换论点的术语是论证。在下文中,将采用“argument”来指代前提和结论的结构,“argumentation”来指代作为交际行为而发生争论的人类实践和活动的惯例。

论证可以被定义为提出和交换理由以支持主张或捍卫/挑战立场的交流活动,特别是在存在疑问或分歧的情况下(Lewiński & Mohammed 2016)。可以说,最好将其视为一种对话,即使一个人也可以通过长篇演讲或写作(在文章或书籍中)为目标但沉默的观众或以群体而不是二人形式与自己“争论”(莱温斯基) &奥库斯 2014)。但争论是一种特殊的对话:事实上,我们参与的大多数对话都不是争论的实例,例如当询问某人是否知道现在几点时,或者当某人分享有关他们的假期的详细信息时。仅当某人在提出主张后收到以理由形式进一步支持该主张的请求,或估计自己需要进一步的理由时,才会发生争论(Jackson & Jacobs 1980;Jackson,2019)。在这种情况下,“给出并询问理由”的对话随之而来(Brandom,1994;Bermejo Luque 2011)。由于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因此论证似乎是过滤我们收到的信息的重要机制,而不是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告诉我们的信息(Sperber、Clément 等人,2010)。

对论证和论证的研究也与推理研究密切相关,推理研究被理解为在对现有信息进行仔细、反思性考虑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过程,即通过对理由的审查。根据一种普遍的观点,推理和论证是相关的(因为两者都涉及原因),但本质上是不同的现象:推理属于思维的心理领域——个人通过仔细考虑理由从现有信息中推断出新的信息——而论证属于交换理由的公共领域,以语言或其他符号媒体表达并面向观众。然而,许多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推理和论证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所谓推理基本上是论证实践的内在化(MacKenzie 1989;Mercier &斯珀伯 2017;梅西耶 2018)。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假设推理和论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以便推理的相关研究可以适当地纳入接下来的讨论中。

2. 论证类型

争论有很多种。在其中一些论证中,前提的真实性应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这些被称为演绎论证。在其他情况下,前提的真实性应该使结论的真实性更有可能,但不能确保完全确定性;两类著名的论证是归纳论证和溯因论证(Peirce 引入的区别,参见 C.S. Peirce 的条目)。与演绎不同,归纳和溯因被认为是扩增的:结论超出了前提中(逻辑上)包含的内容。此外,类比论证是一种在不同哲学传统中具有显着特征的论证类型,但并不完全适合迄今为止讨论的任何类别。在本节中,将提出这四种论点。本节最后讨论了错误的论证,即看似合法且“良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的论证。 [2]

2.1 推论

有效的演绎论证是那些前提的真实性需要结论的真实性的论证: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只能为真。具有此属性的论证被认为是演绎有效的。一个其前提也为真的有效论证被认为是合理的。有效的演绎论证的例子是熟悉的三段论,例如:

所有人类都是生物。一切众生皆有一死。因此,所有的人类都会有一死。

在演绎有效的论证中,在前提为真的所有情况下,结论都将为真,无一例外。这个想法的技术性解释如下:在前提成立的所有可能世界中,结论也将成立。这意味着,如果我知道演绎有效论证的前提对于给定情况是正确的,那么我可以绝对肯定地得出结论,该结论对于该情况也是正确的。通常与演绎论证相关的一个重要属性(但也有例外,例如在相关逻辑中),并将其与归纳论证和溯因论证区分开来,是单调性属性:如果前提 A 和 B 演绎地暗示结论 C,则加上任何任意前提 D 都不会使论证无效。换句话说,如果论证“A 和 B;因此C”是演绎有效的,那么论证“A、B和D;因此C”同样演绎有效。

演绎论证是熟悉的逻辑系统(例如(经典)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以及亚经典系统(例如直觉逻辑和相关逻辑)的研究对象(尽管在相关逻辑中,单调性属性不成立,因为它可能导致违反前提和结论之间的相关性标准——参见相关性逻辑条目)。在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中,所讨论的逻辑结果的关系都满足必要的真实性保留的属性(参见逻辑结果的条目)。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些系统最初是为了捕获弗雷格、罗素、希尔伯特、根岑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中非常特定类型的论证,即数学论证(证明)而设计的。遵循古希腊数学中建立并在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中著名的范式,数学证明中的论证步骤(至少在这个传统中)必须具有必要的真理保存属性(Netz 1999)。这种范式影响了数千年,并且仍然编纂了所谓的数学证明的“经典”概念(Dutilh Novaes 2020a),即使证明实践最终也相当多样化。 (事实上​​,数学论证不仅仅是演绎论证 [Aberdein & Dove 2013]。)

然而,许多哲学家认为,演绎有效性和必要的真理保存实际上是分开的。有些人出于熟悉的逻辑悖论(例如说谎者悖论或库里悖论)而得出了这一结论(Beall 2009;Field 2008;参见有关说谎者悖论和库里悖论的条目)。其他人则为存在诸如偶然逻辑真理之类的事物的观点辩护(Kaplan 1989;Nelson & Zalta 2012),从而挑战了必要的真理保存的观点。也有人提出,在演绎论证中从前提到结论的过渡中保留的实际上是保证或断言性,而不是真理(Restall 2004)。然而其他人,例如次一致逻辑的保护主义方法的支持者,认为演绎结果关系所保留的是一组前提的连贯性或不连贯性(Shotch,Brown,&Jennings 2009;参见次一致逻辑条目) 。尽管如此,可以公平地说,演绎有效性主要从必要的真理保存角度来理解的观点仍然是公认的观点。

相关地,有许多与演绎的正当性有关的紧迫哲学问题,例如演绎所涉及的必然性的确切性质(形而上学、逻辑、语言、认识论;Shapiro 2005),以及提供非循环的可能性演绎基础(Dummett 1978)。此外,人们经常指出,演绎论证不是扩增性的这一事实可能意味着它不能提供信息,这反过来又意味着它的用处相当有限。这个问题被描述为“演绎丑闻”(Sequoiah-Grayson 2008)。

尽管如此,自从亚里士多德在《先验分析》中提出第一个成熟的演绎论证和推理理论(以及在《后分析》中相应的科学论证理论)以来,演绎论证在哲学和科学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参见历史补充)。鉴于演绎论证的确定性和不容置疑的吸引力,人们对演绎论证的着迷是可以理解的。更多几何学(斯宾诺莎引入的一个短语,描述他的《伦理学》的论证结构遵循“几何风格”——见斯宾诺莎的条目)在数学以外的许多领域都有影响力。然而,以牺牲其他类型的论证为代价而对演绎论证的关注可以说已经使对论证和论证的研究过度偏向于一个特定的方向(参见(Bermejo-Luque 2020)对论证研究中演绎主义的批判)。

近几十年来,认为日常推理和论证总体上不遵循演绎论证准则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推理心理学领域,Oaksford 和 Chater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率先提出,人类“自然”推理本质上是概率性的,遵循贝叶斯概率的基本准则(Oaksford & Chater 2018;Elqayam 2018;参见下文第 5.3 节) 。计算机科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也对非单调推理和论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iter 1980),他们认识到,在特定的科学背景之外,人类推理往往是非常可废止的(Pollock 1987;参见有关非单调逻辑的条目)和可废止的推理)。由此可见,演绎论证可能被视为人类论证实践中的例外,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规则(Dutilh Novaes 2020a)。但还有其他人,尤其是哲学家,仍然认为演绎推理和论证的使用很广泛,并且超出了专家的范围(Shapiro 2014;Williamson 2018)。

2.2 归纳

归纳论证是对过去实例和规律的观察得出关于未来实例和一般原则的结论的论证。例如,迄今为止每天太阳都从东方升起的观察结果得出明天太阳将从东方升起的结论,并得出“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的一般原理。一般来说,归纳论证基于统计频率,然后导致超出最初考虑的案例样本的概括:从观察到的到未观察到的。在一个好的、即令人信服的归纳论证中,前提的真实性为结论的真实性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支持。与演绎有效的论证相反,在归纳论证中,支持程度永远不会是最大的,因为给定前提的真实性,结论总是有可能是错误的。对可能世界的注释可能是,在演绎有效的论证中,结论将在前提成立的所有可能世界中成立,而在良好的归纳论证中,结论将在前提成立的所有可能世界中成立。抓住。这些世界的比例可以衡量支持结论的前提的强度(参见归纳逻辑条目)。

归纳论证在科学和其他领域已经被认可和使用了数千年。亚里士多德将归纳概念(希腊语中的 epagoge)理解为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并在他的科学方法概念和辩证实践中占据显着地位(参见亚里士多德逻辑条目,第 3.1 节)。然而,受后分析科学论证理论的启发,科学方法的演绎主义概念在亚里士多德传统中总体上仍然更具影响力。直到现代早期所谓的“科学革命”,对个案的实验和观察才成为科学方法论的支柱之一,这一转变与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参见弗朗西斯·培根的条目)。

归纳推论/论证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当可靠。我们周围世界的运作似乎表现出相当多的统计规律,这在归纳问题的文献中被称为“均匀性原理”(稍后讨论)。此外,有人认为,从先前观察到的频率进行概括是人类认知的最基本原则(Clark 2016)。

然而,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归纳推论/论证并不是没有问题的。休谟在他的《人性论》中提出了第一个有影响力的“归纳问题”表述(参见有关大卫·休谟和归纳问题的条目;Howson 2000)。休谟提出了归纳推论/论证的正确性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并假设必须有一个论证来确立统一性原则的有效性,归纳推论才能真正被证明是合理的。他接着指出,这个论证不能是演绎性的,因为自然进程可能发生变化并非不可想象。但它也不可能是可能的,因为可能的论证已经预设了一致性原则的有效性;循环就会随之而来。由于这是仅有的两个选择,他得出结论,一致原理不能通过理性论证来建立,因此归纳法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

(Harman 1965) 中提出了对归纳论证的最近有影响力的批评。哈曼认为,要么枚举归纳法并不总是有道理的,要么它总是有道理的,但构成了对最佳解释的更一般的推理范畴的一个无趣的特例(见下一节)。结果是,对于哈曼来说,归纳法本身不应被视为一种有保证的推理形式。

鉴于归纳法在科学实践中的中心地位,人们进行了大量尝试来回应归纳法的批评,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其中,最近对归纳问题有影响力的回应是诺顿的材料归纳理论(Norton 2003)。但这个问题并没有阻止科学家和外行人继续广泛使用归纳法。最近,使用社会类别的统计频率来得出有关特定个人的结论已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无论是在个人层面(参见隐性偏见的条目)还是在机构层面(例如,使用预测算法执法 [Jorgensen Bollinger 2021])。这些争论可以被视为休谟归纳问题的重现,现在是在社会现象领域而不是自然现象领域。

2.3 绑架

溯因论证是一种根据对一些相关事实的观察,得出关于什么可能解释这些事实的发生的结论的论证(参见关于溯因的条目)。人们普遍认为绑架在科学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特定领域(例如法律、医学诊断和可解释的人工智能)中无处不在(Josephson & Josephson 1994)。事实上,绑架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法庭上检察官的结案陈词,他在总结现有证据后得出结论,最合理的解释是被告一定犯下了被指控的罪行。

与归纳法不同,与演绎法不同的是,溯因推理不一定能保真:在上面的例子中,被告仍然有可能无罪,而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导致了证据的出现。但溯因推理与归纳法有显着不同,因为它不仅涉及预测之前观察的概括(尽管它也可能涉及统计数据):相反,溯因推理通常是向后看的,因为它试图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关键概念是将明显独立的现象或事件以解释性和/或因果关系的方式汇集在一起​​,这是纯粹归纳论证中所不存在的,而纯粹的归纳论证只涉及观察到的频率。在认知上,溯因利用了众所周知的人类寻求现象(因果)解释的倾向(Keil 2006)。

如前所述,演绎和归纳数千年来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论证类型。相比之下,绑架的概念出现得较晚。值得注意的是,解释性论证本身并不是后来者。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论证概念本身就是基于解释原因的概念(参见亚里士多德的条目)。最近将溯因概念化为一类特殊的论证,以及该术语本身。该术语由皮尔士引入,作为与演绎和归纳不同的第三类推论:对于皮尔斯来说,溯因被理解为形成解释性假设的过程,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对他来说,演绎和归纳不能导致新的想法或理论;参见皮尔士的条目)。由此可见,溯因属于发现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地说,并不清楚它是否对应于论证的实例。然而,在现代意义上,溯因属于正当化的背景,因此谈论溯因论证是合适的。溯因论证现在通常被理解为对最佳解释的推论(Lipton 1971 [2003]),尽管一些作者认为有充分的理由区分这两个概念(Campos 2011)。

虽然绑架背后的主要思想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更准确地兑现绑架究竟如何运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请参阅绑架条目)。此外,尚不清楚溯因论证是否总是或什至普遍可靠和令人信服。人类在寻求因果解释时似乎倾向于过度追求,并且经常在找不到简单性的情况下寻找简单性(Lombrozo 2007;但请参阅 Sober 2015 关于科学推理中简约性的重要性)。对于绑架的合理性也存在一些哲学上的担忧,特别是在科学背景下; van Fraassen (Fraassen 1989) 阐述了对最佳解释的溯因/推理的一项有影响力的批评。人们经常关注的是解释优越性与真理之间的联系:我们是否有权仅根据归纳论证的结论是对所讨论现象的良好(甚至是最好)解释就有权得出结论:演绎论证的结论是正确的?似乎再多的哲学先验理论也无法为从解释优越性到真理的飞跃提供理由。相反,溯因推理的捍卫者倾向于提供经验论据,表明溯因推理往往是可靠的推理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溯因法和归纳法是相似的:它们被广泛使用,基于非常基本的人类认知倾向,但它们引起了许多困难的哲学问题。

2.4 类比

类比论证基于这样的想法:如果两个事物相似,那么其中一个事物的正确性也可能适用于另一个事物(参见类比和类比推理的条目)。类比论证广泛应用于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例如在法律背景中(参见法律推理中的先例和类比条目)。举个例子,以饲养非人类动物作为食物消费的错误为例:如果外来物种为了食物而饲养人类,那就是错误的;如果外来物种为了食物而饲养人类,那就是错误的;所以,以此类推,我们人类饲养非人类动物作为食物是错误的。总体思想体现在以下模式中(改编自类比和类比推理的条目;S 是类比的源域,T 是类比的目标域):

S 在某些(已知)方面与 T 相似。

S 还有一些进一步的特征 Q。

因此,T也具有特征Q,或者与Q相似的某些特征Q*。

第一个前提建立了两种情况、对象、现象等之间的类比。第二个前提指出源域具有给定的属性。结论是目标域也具有该特性,或其合适的对应物。虽然信息丰富,但该模式并没有区分好类比论证和坏类比论证,因此没有提供太多解释(好)类比论证依据的依据。事实上,有争议的案例通常与前提 1 相关,特别是 S 和 T 是否足够相似,是否与具有或不具有特征 Q 相关。

类比论证广泛存在于所有已知的哲学传统中,包括三大古代传统:希腊、中国和印度(见历史补遗)。古希腊哲学文本中充满了类比,例如柏拉图的对话录。例如,在《高尔吉亚》中,修辞技巧被比作糕点烘焙——诱人但最终不健康——而哲学则相当于医学——可能痛苦和不愉快,但对灵魂/身体有益(Irani 2017)。亚里士多德在先前的分析和主题中广泛讨论了类比(参见类比和类比推理条目的第 3.2 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类比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事实上,这也许是中国思想家论证的主要形式。墨家思想家对类比论证特别感兴趣(参见早期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和语言条目、墨家思想和墨家经典)。在拉丁中世纪传统中,类比也受到了持续的关注,特别是在逻辑、神学和形而上学领域(参见中世纪类比理论条目)。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魔神对决 连载中
魔神对决
191***612
为了战胜邪恶势力,叶寻与千颜克服重重困难去寻找上古神兽,只为最终一战,给世界一个和平。
10.3万字2个月前
八点之后 连载中
八点之后
猹狸猫
古铜巷里的三兄妹,看似商人,实则在治愈着伤心人,每到晚上八点之后,一行人便踏上了夜行之路,每每一件物品物归原主,一件奇异事件便在悄然发生。(......
1.9万字2个月前
十二星座:方寸死斗 连载中
十二星座:方寸死斗
简思达江斯特
〖星座文内含cp向注意避雷〗因为杀死所爱之人而被困在噩梦里无法解脱这一次,饱受折磨的少年做了变成女孩子的梦(有刀哈,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老婆酌......
1.6万字2个月前
顾影自须怜 连载中
顾影自须怜
某懒
一白衣一青袍,两人相伴同行,云游四方,揭开世间百态,有喜,有悲,有离别,有相逢,同在一起便是最好…
4.1万字2个月前
风吹过十八 连载中
风吹过十八
把作业装进篮子
嫦安…长安,预想平平度过时光,可奈何跌跌撞撞
0.7万字2个月前
这个自然之灵,自由之子有点腹黑啊 连载中
这个自然之灵,自由之子有点腹黑啊
Y159***65764
**自然之女,自由之灵**她出生于晨曦的温暖,伴着鸟鸣的乐章,她是自然之女,身披阳光的衣裳。她的笑声,是风的低语,她的眼神,是星辰的闪亮。她......
6.9万字2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