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部世界的问题
2. 形而上学解决中心问题
2.1 直接存在的多样性
2.1.1 惊人的直接性
2.1.2 引用直接性
2.1.3 感知直接性
2.1.4 直接参与世界
2.1.5 认识论的直接性
2.2 唯心论与现象论
2.3 现实主义,直接和间接
2.3.1 感知数据
2.3.2 意向主义和状语主义
2.3.3 直接现实主义
2.4 对形而上学解决方案的评论
3.认识论解决方案
3.1 证据主义方法
3.1.1 古典基础主义
3.1.2 基本认知原则
3.1.3 相干性
3.1.4 表面内在主义
3.1.5 塞拉斯困境和其他挑战
3.1.6 表面外在主义
3.2 病因学方法
3.3 涉及世界的方法
4. 结论
参考书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外部世界的问题
我们的感性信念如何被证明是合理的或已知的问题可以通过首先考虑它们是否被证明是合理的或已知的问题来解决。一个著名的怀疑论论证旨在表明我们的感性信念是不合理的。这一论点(或一组论点)的版本出现在勒内·笛卡尔的《沉思录》、奥古斯丁的《反对院士》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的怀疑论者(例如塞克斯图斯·恩皮里库斯、米歇尔·德·蒙田)中。这个论证引入了某种类型的怀疑场景,在这种场景中,事物在我们看来就像正常情况一样,但我们自然形成的信念却是完全错误的。举一些标准的例子:感觉器官和/或感知者的情况的差异可能会使他们体验到冷的东西,而我们会体验到热的东西,或者体验到苦的东西,而我们会体验到甜的东西;一个人可能会将生动的梦误认为是清醒的生活;或者缸中的大脑可能会以这样的方式刺激其感觉皮层,使其具有与我目前所拥有的完全相同的感知体验,等等。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与外部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层“感知之幕”:我们无法直接、不加掩饰地接触世界,而是通过感官表象进行接触,而感官表象的特征很可能取决于各种因素。 (例如,感觉器官的状况、直接的大脑刺激等)除了我们的感知判断旨在捕捉的外部世界的特征之外。释义大卫·休谟(1739:I.2.vi,I.4.ii;1748:第 12.1 节;另见 Locke 1690,Berkeley 1710,Russell 1912):除了感知表象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直接呈现在感知中。
但是,如果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唯一访问是通过潜在误导性的感知表象来介导的,那么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保证,我们所依赖的表象不是误导性的。这就是所有麻烦出现的地方,因为如果不依赖其他知觉,我们似乎无法获得任何证据来证明知觉(即知觉表象)的可靠性。例如,我们有经验理由认为科学尚不能以非常精确的方式刺激大脑,但以此来反驳“缸中之脑”场景的可能性似乎是公然的质疑。外部世界问题的核心是一种怀疑论,这里称为“PEW”,其可能的重构如下。这些场所被命名,因为我们想单独讨论它们。
除了知觉表象之外,没有什么可以直接呈现在心灵的知觉中。 (间接原则)因此: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感知表象是真实的,我们的感知信念就没有道理。 (元证据原则)
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感知表象是真实的。 (无正当理由索赔)
因此,我们的感性信念是不合理的。
对论证逻辑的一些评论是有必要的。 (2)和(3)构成了论证的核心;它们一起包含(4)。这意味着,(1)是由上述怀疑场景和相关的知觉观点的面纱所激发的,如果不是因为(1)是通常被认为以支持(2)的方式使感知具有推理性。如果(1)为真,那么(2)似乎是:如果我们的访问是由潜在的非真实表象介导的,那么我们应该只相信我们有理由认为真实的表象。并且没有其他理由立即显而易见地支持(2)(尽管(2)的额外动机将在下面第 3.1.1 节中讨论)。因此,(1)是传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的合理性源于这样一种想法,即我们验证表象真实性的唯一方法本身取决于感知,以上面概述的回避问题的方式。
请注意,PEW 强调的是合理性而非知识。根据知识需要论证的合理假设,(4)意味着我们的感性信念不算知识。否认这一假设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根据知识而不是论证来重写光能波,而可信度几乎没有降低或没有降低。光能波在这里的重建方式应该是直观上引人注目的。如果我们要具体说明所涉及的隐式量化(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任何感知外观都是真实的?感知外观通常是真实的?这种感知外观是真实的?),论证会变得更加复杂。上面提供的更简单的版本足以满足我们当前的目的。
外部世界的问题应该与通常所谓的感知问题(参见感知问题的条目)区分开来,尽管它们是出于类似的考虑,特别是间接原则。知觉问题是知觉如何可能的问题——例如,根据只有表象是直接的这一主张,如何可能看到独立于心灵的物体,而不是从感官体验的意识中推断出它们呈现给头脑。外部世界问题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认识论问题,它关注的是人们对外部对象的感性判断的规范状态;对于这些目的来说,这些判断是否以及如何相当于看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判断是否合理或可能合理。
光能波揭示了感知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的许多或任何感知信念是合理的,那么光能波一定在某个地方出了问题。但在哪里呢?在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感知认识论中出现了几个次要问题。
2. 形而上学解决中心问题
间接原则是一个形而上学原则:它讲述了感知的本质。元证据原则和无正当理由主张都是认知原则:一个为正当信念制定了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另一个则否认这些要求得到满足。因为光能波可以通过否认任何前提来受到挑战,所以对于中心问题有两类主要的解决方案:形而上学的解决方案,挑战间接原则;和认识论解决方案,挑战元证据原则和/或无正当理由主张。本节讨论中心问题的第一类解决方案。第 3 节讨论第二类。
光能波从间接性原则开始,人们常常认为核心的怀疑担忧是由于知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认为,虽然世俗物体确实存在于心灵之外,但它们从来不直接呈现在心灵中,而只是存在于心灵之外。通过心理中介间接地如此。例如,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认为“笛卡儿体系(我请允许将其称为理想体系)……存在一些原始缺陷;这种怀疑主义是镶嵌在其中的,并随之产生”(1785:1.vii)。因此,自笛卡尔以来的大量哲学都涉及各种尝试来阻止光能波,通过消除心灵和感知对象之间的中介,通过提供一种将这些对象直接置于心灵面前的感知形而上学。如果感知在相关意义上是直接的,那么怀疑的问题就永远不会落地。
这一传统有两个主要分支。更明显和常识性的一个起源于里德(Reid,1764,1785),他坚持认为物理对象及其属性可以像精神对象一样直接呈现给心灵。这是直接现实主义的选择。然而,早期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1710,1713),它同意笛卡尔的观点,即只有精神项目直接呈现在头脑中,但它认为感知的对象——桌子、石头、猫、等等——毕竟都是真正的精神项目。这是唯心主义/现象主义的选择。尽管现实主义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直接存在”传统的两个分支都一致拒绝间接原则,坚持认为桌子等确实在感知中直接呈现给心灵。如果感知是直接的,那么间接原则就是错误的,对元证据原则的支持就会被削弱,光能波不再对知识构成威胁。
2.1 直接存在的多样性
无论是在现实主义传统还是唯心主义传统中,直接在场理论家都拒绝间接原则,坚持认为,例如,当一个人感知到一只猫时,猫就直接在视野中,直接呈现在头脑之前。但这些空间隐喻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隐喻可以用几种重要的不同方式来解释,对光能波的其余部分有不同的影响。空间/隐喻术语在文献中非常普遍,以至于通常很难判断哪位作者想要表达哪种直接性概念。因此,很难将特定的直接性概念归咎于特定的作者,并且这里的演示不会尝试,除非它非常明显。相反,接下来的五个小节旨在找出更显着的可能性。稍后,在第 2.2 节和第 2.3 节中,这些区别将用于检验传统的知觉形而上学理论如何影响知觉认识论。
请注意,“直接在场”的隐喻是在场的概念,而不是直接性的概念。直接存在就是存在,但不是凭借另一事物的存在(那将是间接存在)。直接只是无中介,但什么样的中介才是有问题的,取决于想要什么样的存在。
2.1.1 惊人的直接性
里德(Reid,1785)强调的直接性的一个维度指出,知觉判断在现象上是非推理性的,因为它们不是由任何话语或推理过程产生的。它们并不是基于前提进行内省的。这种非推理性通常被足够宽松地理解,以允许感知信念基于信念以外的事物(特别是基于经验状态,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并且还允许无意识或次个人推理参与形成的可能性感知信念,只要主体没有故意将这些感知信念建立在其他信念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两项许可,非推理性的主张很快就会分别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标准观点发生冲突。声称知觉在现象上是直接的,就是声称它在这个意义上是非推论的。
2.1.2 引用直接性
感知可能是直接的另一种方式是,感知是否本身代表外部对象,而该表征不以其他事物的表征为中介。将此与古典经验主义者的相反观点进行对比,即表示外部对象的唯一方法是作为我们感觉的原因(Locke 1690,Berkeley 1710)。然而,人们可能会担心,除非知觉将物体直接摆在我们面前,否则我们就面临着无法真正思考客观的外部世界,而只能思考我们自己的危险。说感知是指称直接的,就是说感知状态的表征能力不依赖于其他状态的表征能力。
2.1.3 感知直接性
间接性的一种版本声称,我们通过感知(或处于准知觉关系)内部事物(通常是感觉数据)来感知外部事物(见下文和有关感觉数据的条目)。这听起来好像我们认为是对桌子和石头的普通直接感知,这实际上更像是“感知”有人闯入你的房子——间接地,基于实际感知破碎的窗户、空旷的区域,电视曾经是,等等。很容易看出这种感知的间接性可能会引起我们已经看到的语义和认识论担忧。声称对外部物体的知觉在知觉上是直接的,就是声称它不受对其他事物的知觉(或准知觉理解或意识)的调节。
2.1.4 直接参与世界
人们可以认可现象直接性和知觉直接性,同时仍然认为知觉接触是由经验介导的,其中经验被认为是我们凭借其进行知觉接触的某种东西,尽管它不是知觉接触本身。另一种选择是知觉的关系形而上学,根据该知觉世界的元素实际上是知觉体验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观点的唯心主义版本,其直接理解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状态正是知觉的对象(或这些对象的一部分)。根据(直接)实在论版本的观点,感知体验不是主体的内部心理状态,而是主体与某些外部对象或事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真实知觉的情况下(“好情况”)与在幻觉的情况下(“坏情况”),主体处于不同类型的精神状态。真实知觉是与远端阵列的某种关系,而幻觉或梦则是与完全其他事物的一种内省性难以区分但形而上学独特的关系。
2.1.5 认识论的直接性
最后,人们可能认为感知是直接的,因为一个人对外部物体(如岩石和猫等)的感知信念享有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其他理由或知识的理由或知识,也不受任何其他理由或知识的调节。 。这种信念被认为是“认识论非推论的”或“认识论基本的”,规范状态有时被称为“直接论证/知识”或“基本论证/知识”。这种可能性将在下面的第 3 节中更详细地探讨。认识论的直接性将与之前的直接存在感分开对待,这些都可以被视为直接存在的形而上学意义。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直接性之间的关系将在下面第 2.4 节中讨论。
有了这些区别,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定位通常被认为与怀疑问题有关的传统知觉理论。
2.2 唯心论与现象论
唯心主义和现象主义的观点认为,普通物体(桌子、云、岩石等)实际上是实际和/或可能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感知体验)的集合或构造。 (我不会试图区分现象主义和唯心主义,但会用“唯心主义”来涵盖两者。)唯心主义有多种类型,持有这种观点的动机也有多种。但动机之一是它承诺解决外部世界的怀疑问题。伯克利(1710)认为唯心主义是治愈怀疑主义的良药。先验唯心主义(Kant 1781)旨在通过区分感知的现象对象(它们是表象的集合并且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东西)与本体对象(本体对象是事物本身而不仅仅是表象)来区分与怀疑论者的区别,以及哪些怀疑是正确的。
唯心主义承诺通过攻击间接原则来解决怀疑问题。如果外部世界的问题始于感知经验的近端和远端对象之间的差距,那么唯心主义将通过简单地缩小这一差距来避免怀疑论。唯心主义者可以拥抱直接参与世界,同时保留这样的主张:除了自己的精神状态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直接呈现在心灵上,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例如,桌子只是想法的集合。尽管形而上学的解决方案通常针对间接原则,但唯心主义可能另外破坏无正当理由的主张。休谟(1739)认为,如果不首先观察外部对象和经验之间的恒定结合,我们就无法合理地将外部对象作为我们经验的合理原因。但是,除非我们有理由相信外部物体的存在,否则我们无法“观察”它们,而只有当我们能够合理地将它们视为我们经验的合理原因时,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如果感知的对象毕竟不是外部的,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推断它们与个人经历之间的因果关系。
唯心主义和间接实在论之间的主要区别与其说涉及知觉的形而上学,不如说涉及到关于心灵之外存在什么的更大的形而上学观点。伯克利和笛卡尔对于感知的直接对象的看法是一致的,但笛卡尔还提出了一个独立于心灵的外部对象的附加层。唯心主义者否认知觉之幕的存在,并不是因为笛卡尔对知觉本质的认识是错误的,而是因为他对猫和岩石的本质的认识是错误的。
理想主义有一些当代的捍卫者(例如,福斯特 2008 年、霍夫曼 2009 年、罗宾逊 2022 年),尽管它远不及伯克利之后近两个世纪的主流观点。上个世纪对光能波的大多数回应都支持某种现实主义,坚持认为普通物体确实是独立于思想的。
2.3 现实主义,直接的和间接的
外部世界的问题,特别是间接性原理,在笛卡尔的代表性实在论中得到了现代复兴,它被提供作为朴素(又名直接)实在论的常识性观点和经院哲学家的形质理论标准的替代方案。后一种学说认为,物体是原始物质和印在它们上的形式的组合,这决定了物体的属性。然后,这些物体摆脱了可以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心灵的形式。红色的东西只是具有红色形式的东西,它可以传播红色,使接受的、感知的心灵也——尽管可能是不同的意义上——红色。
这两种理论都难以处理错误。科学经常告诉我们,现实中的事物并不像感官所看到的那样。例如,太阳在感知上表现为一个小圆盘,而不是它本身的大球体(笛卡尔 1641)。这种感知体验既不能涉及形式的传递(因为太阳没有这些形式),也不能涉及客观属性的“直接拾取”(同样,这些属性不是可以拾取的)。笛卡尔认为,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拾取关系属性,比如从这里看小,因为我可以在生动的梦中获得与清醒生活中完全相同的感知体验(甚至连关系属性都没有被实例化)。因此,知觉表象必须完全是精神的和内在的,而不是关系性的。就外部对象之所以存在于心灵而言,只是因为这些表象,因此它们充当了它们的内在替身或代理。正如约翰·洛克所说,
这种理解就像一个完全隔绝光线的壁橱,只留下一些小开口,让外部可见的相似之处或外部事物的想法进入。 (1690:163)
“代表性现实主义”一词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立场的概念。代表性现实主义者可以但不一定认为这些代理也是具有语义内容(即真实性或准确性条件)意义上的表征。事实上,代表性现实主义最知名的形式否认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代表性。
2.3.1 感知数据
这种最著名但现在被广泛拒绝的代表性现实主义形式包含了一种感觉资料理论(参见关于感觉资料的条目),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关于某物存在的感知体验都涉及主体对真正存在的东西的意识我对某些东西是蓝色的感知(真实的或幻觉的)体验需要有一个非物质的、内在的、精神的物体——一个感觉材料——那就是蓝色的。感觉数据通常不被视为真或假,就像岩石或桌子一样;然而,感觉材料构成了内部岩石和桌子,凭借它我们感知外部岩石和桌子,并在这个意义上是后者的代表。该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值得强调:(i)感觉数据确实具有外部对象似乎具有的属性,以及(ii)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感觉数据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知的或准的关系。 -知觉,关系:由于对自己的感觉数据有更基本的认识,一个人能够感知到物体。
任何版本的代表性现实主义在否认直接参与世界的意义上都是间接的。感觉材料理论进一步否认知觉直接性,因为它让我们通过感知我们的感觉材料来感知物体;它通常以与指称直接性不相容的方式充实,认为我们只能将独立于心灵的对象视为这些感觉数据的外部原因。然而,它与现象和认识论的直接性是兼容的。例如,人们可以否认从感觉数据到外部对象的“推论”是有意识的和有意的,并坚持认为只有这种刻意的推论才会使一种信念在上述2.1.5的意义上具有认知推论性(即非基本的)。
2.3.2 意向主义和状语主义
意向主义认为,感知(或幻觉)某物是蓝色的,就是处于一种具有独特语义属性的状态,即意义蓝色,指代或谓词蓝色的属性(参见意识和意向性条目)。依此观点,内在状态不仅是代表,而且是表征;它们具有语义价值。此类表示通常缺乏它们所描述的外部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此外,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感知表征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准感知关系:通常认为一个人只是拥有或表征了表征;它们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正常事件过程中感知或意识的对象,而是感知的载体(Huemer 2001)。当然,如果我们反思地关注它们,它们可能会成为意识的对象。某些意识理论认为,知觉只有在成为更高阶准知觉状态的对象时才变得有意识,但一般来说,处于知觉状态并不需要感知一个人的知觉表征。
感觉资料和意向主义观点都将感知体验视为感知者和内在代表之间的双重关系。另一方面,副词主义认为知觉经验本身是一元的;它不涉及感知者与某物的关系(参见感知问题的条目)。[1]不同种类的感知体验只不过是不同的感知方式:“感知绿色”或“看起来像马”,这些说法并不让我们相信感知数据或表征的存在。状语有时被作为一种本体论中立的方式来谈论经验(Chisholm 1957),有时作为更有争议的主张,即感知经验是原始的且不可分析的。
意向主义和状语主义否认直接参与世界,但与其他类型的直接性兼容。它们还与任何相应的间接性类型兼容。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