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和佛教通常被称为中国思想的三大主流,尽管很明显,它们与任何“主义”一样都是抽象的——它们所称的不是单一的,而是边界模糊的多方面的传统。就“道教”而言,它既指一种哲学传统,又指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在现代汉语中分别被称为“道家”和“道教”。由于各自丰富的历史和内部差异,两者深深地交织在一起。老子(或Lao-tzu,在早期西方学者所青睐的“Wade-Giles”音译系统中)在两者中都扮演着核心角色。
据中国资料记载,哲学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子,这位杰出的思想家在公元前六世纪蓬勃发展。然而,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老子完全是传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老子。在宗教道教中,老子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神。
“老子”这个名字最好的意思是“老(老)师(子)”,据说古代哲学家老子写了一本短书,后来被简单地称为《老子》,以其假定的作者命名:在中国早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当《老子》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意义而被认为是“经典”(即在中国文学分类中被赋予规范地位)时,它获得了一个更加崇高和具有解释意义的标题:道德经(道德经)德经),通常被译为“道德经典”。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甚至超越了中国。它关注道或“道”,以及它如何在“德”(德)中表达,特别是通过文本中所说的“自然”(自然)和“无为”(无为)。然而,这些概念是可以解释的。虽然一些解释者将它们视为《老子》是一部深刻的精神著作的证据,但另一些解释者则强调它们对伦理和/或政治哲学的贡献。解读《老子》需要仔细的解释学重建,这既需要严谨的分析,又需要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1. 老子的故事
2. 《老子》的日期和作者
3. 文本传统
4. 评论
5. 接近《老子》
6. 道与德
7. 自然无为
参考书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老子的故事
汉代(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 220 年)宫廷文士兼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 145 年至 86 年)所著的《史记》提供了老子的“传记”。它的可靠性受到质疑,但它为重构老子故事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根据《史记》,周朝的一个南方国家,老子是楚人(参见 Loewe 和 Shaughnessy 1999、594 和 597 中的地图和讨论)。他姓李,他的名字是尔,也叫丹。
老子在周朝担任档案保管员。据我们所知,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曾就某些礼仪问题向他请教,并在事后对他大肆赞扬(《史记》63)。这确立了老子是孔子同时代人的传统说法。 《庄子》和其他早期中国文献中也记载了孔子和老子之间的一次或多次会面,被称为“老聃”。
正如司马迁所言,“老子修道德”,“他的学问致力于谦卑,不求名誉。久居周国;见周衰落,而去。”当他到达西北边境时,他遇到了负责边境口岸的官员尹喜,尹喜请他将他的教义写成文字。结果是一本五千多字的书,分为两部分,讨论“道德的意义”。此后,老子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至此,司马迁记述的主要部分就完成了。其余部分记录了将传奇老子与某些已知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的尝试,并以一份所谓的老子后裔名单作为结尾(参见 W. T. Chan 1963、Lau 1963 或 Henricks 2000 的英文翻译)。
如今很少有学者会完全赞同石基的报告。事实上,根据威廉·博尔茨的说法,它“几乎没有包含任何明显的事实;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承认传统老子形象可能是虚构的”(1993,270)。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分歧,包括老子这个名字本身。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老子”是“老夫子”的意思,但也有学者认为“老”是一个姓氏。 《庄子》和其他早期文献一致提到“老聃”,但没有提到“李二”。 “丹”这个名字通常被理解为代表持有者的“长耳朵”,在中国面相中是长寿的标志。根据冯玉兰的说法,司马迁将传说中的老聃与李耳“混为一谈”,后者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480-221 年)蓬勃发展,是道家学派的“真正”创始人。 )(1983,171)。
A. C. Graham(1986)在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中认为,老子的故事反映了不同传说的融合。最早的流派围绕着孔子与老聃的会面,并在公元前四世纪流行。在三世纪上半叶,老聃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独特的“老家”思想流派的创始人。直到汉代,老子、庄子等人的学说都以“道”为中心,有一定的见解,才被归入哲学“道家”的范畴。
我在这里引用这些观点只是为了了解老子故事研究的多样性和数量。很明显,到公元前 100 年。如果不是更早的话,老子已经被传说所笼罩,司马迁只能运用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判断力,根据他掌握的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竞争的资料来源,整理出一份对他来说有意义的报告。
事实上,老子在儒家和道家的资料中都受到好评,这一事实似乎反驳了这个人物是出于争论目的而捏造的可能性。可以想象,一位名叫老聃的哲学家因其对道和德的小说解读而吸引了一批追随者。他的追随者恭敬地称他为“老子”。
孔子大概就哀悼和丧葬礼仪征求了他的意见,因为儒家著作《礼记》中有孔子四次专门引用老聃关于这些礼仪的内容。事实上,人们对这次相遇提出了不同的日期——例如,根据《庄子》(第 14 章)的记载,公元前 501 年。无论如何,战国时期受过教育的精英中流传着关于这次会议的不同说法,证明了其吸引力。其他细节随后与老聃相关,这构成了司马迁重建的基础。
诚然,这是猜测。尽管我没有理由不接受老子是孔子的前辈这一传统说法,但“老子”的身份无疑将继续吸引和分裂学术观点。在许多流行的说法中,老子被描述为“道教”的“创始人”或“父亲”。这引出了许多问题,因此不应不加批判地对待,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对《史记老子》的故事进行相当广泛的讨论的原因。
老子的故事在道教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很重要,还因为它提出了某些解释学期望并影响了《老子》的阅读方式。例如,如果该作品由一位作者撰写,人们可能会期望风格和内容高度一致。如果《老子》是公元前六世纪或五世纪的著作,人们可能会根据我们对该时期的了解来解释某些说法。然而,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学者们对于《老子》的年代或作者身份几乎没有达成共识。
随着公元二世纪第一个有组织的宗教道教组织“天师道”的到来,老子的故事获得了重要的传记维度。
“天师”或“天师”道教的创立是基于老子对道的新启示(参见 Kohn 1998a 和 1998b、Kleeman 2016 以及宗教道教条目)。在信徒眼中,道是神圣的实体,老子被视为道的化身。老聃只是神圣老子的一种表现,尽管因为《道德经》的书写而显得至关重要,在宗教道教中,《道德经》作为一部基础经典,要求人们虔诚奉献,它不仅许诺智慧,而且还许诺那些屈服于其力量的人获得永生和救赎。 。唐朝(公元 618-907 年)期间,李氏皇室的祖先可追溯到老子。如今,亚洲许多地方都在农历二月十五庆祝老子的“生日”。
《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具有持久吸引力和解释学开放性的一个迹象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专门针对它的评论——据一项统计,约有七百篇(W. T. Chan 1963, 77)。 《老子》激发了一场被称为“玄学”的思想运动,即“玄学”——或者像一些学者所喜欢的“新道教”,强调其根源于古典道教——从第三世纪到第二世纪统治着中国精英或高雅文化。公元六世纪(参见本百科全书中“新道教”条目。)《老子》不仅在传播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哲学思想也发展了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武术等文化传统。
帝国的赞助提高了老子的威望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公元 733 年,玄宗皇帝下令,所有官员都应在家中保留一本《道德经》,并将这部经典列入公务员考试的考试文本清单(例如,参见唐朝正史中的报告,九堂书 8).在宗教道教中,诵读《道德经》是一种规定的虔诚修行,并且在仪式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德经》很早就被配上了音乐。 “老子学”一词已经用来指代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老学史》是一部有用的中文著作,概述了这一发展的主要里程碑(熊铁基等,1995);同一主要作者于 2002 年出版了关注二十世纪老子学术研究的后续著作。
随着道教遍及亚洲乃至现代西方世界,老子的影响力已超出了中国。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华人中,道教是一种活生生的传统。道教信仰和实践也对韩国和日本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尽管这里的文化传播、同化和转变的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考虑到道教、佛教和神道教等本土传统之间的密切互动(见福井等,1983 年,第 3 卷)。
在七世纪,《老子》被翻译成梵文。十八世纪,拉丁语译本被带到英国,此后西方语言的译本源源不断地供应,收获了约 250 种(LaFargue and Pas 1998, 277),新的译本仍在书店和互联网上销售。几乎每年都有网站。最近一些较著名的英文译本包括 Roberts 2001、Ivanhoe 2002、Ames and Hall 2003、Wagner 2003、Moeller 2007、Ryden and Penny 2008 和 Kim 2012。即将推出的译本是 Minford 2018。
根据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974)的说法,老子是一位“轴心”哲学家,他的洞察力有助于塑造人类发展的进程。 《老子》对西方思想家的影响是克拉克 2000 的主题。《老子》中令人难忘的短语,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第 60 章)已进入全球政治言论。在大众层面,《老子》的一些插图或“漫画”版本吸引了更年轻和更广泛的读者(例如,Tsai Chih Chung 等人,1995 年,现在也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有些人可能是通过《物理之道》(Capra 1975)或《小熊维尼之道》(Hoff 1982)等畅销书来了解《老子》的。还有《道教食谱》(Saso 1994),其中包含《道德经》中的“冥想”。从自然爱好者到管理大师,越来越多的受众发现老子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东西。现代亚洲和西方对《老子》的接受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不仅应该被视为一部中国早期哲学著作,而且在更大的背景下也应该被视为具有强烈当代意义的世界文学经典。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面向对《老子》文本历史和注释传统感兴趣的读者,包括通过考古发掘或从古物市场发现的主要手稿。它们对于理解《老子》很重要,但如果想绕过它们,可以直接阅读第 5 节,了解文本的主要解释方法。
2. 《老子》的日期和作者
成书日期是指《老子》大致达到最终形式的时间;它不排除以后的插值或损坏。当然,传统观点认为《老子》是老聃于公元前六世纪或五世纪初写的。然而,如果假设《老子》是由单一作者撰写的,这似乎不太可能。正如下面将要提供的考古证据所表明的那样,《老子》的语录主体可能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开始书写的,从而导致了内容重叠的不同集合。这些藏品在公元前四世纪不断增长,争夺关注,并逐渐得到巩固。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老子》可能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形式。
正如 A. C. Graham 所说,《老子》可能被认为是公元前 250 年左右的老聃所著。由文本作者或“宣传者”利用老丹的声誉(1986, 119;另见 Graham 1989)。 《老子》也有可能“保留”了老聃的思想。例如,W. T. Chan 认为该文本“体现”了老子的教义,尽管它直到四世纪才写成(1963, 74)。
有理由认为,老子,无论他的真名是不是李耳,都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并且他的一些言论在公元前五世纪进入了中国哲学话语的世界。这些谚语以书面形式出现之前可能有一个口头传播的过程。
可以想象,经过一系列的编辑或编译,汇集了不同的老子语录,形成了成熟的《老子》。例如,D. C. Lau 认为《老子》是一本“选集”(1963,14)。根据布鲁斯·布鲁克斯 (Bruce Brooks) 和多子·布鲁克斯 (Taeko Brooks) 的说法,《老子》包含了跨越公元前 340 年至 249 年期间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其跨度之长,排除了单一作者的可能性”(1998, 151)。事实上,查德·汉森将《道德经》的“当前主流文本理论”描述为“将文本视为从各种来源中提取的片段和片段的编辑积累……没有单一的作者,也没有老子”(1992, 201)。
尽管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可以被视为一部综合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多方努力的产物,但我们不应该认为《老子》中现在的说法是随意拼凑而成的。更有可能的是,最终的产品反映了编译者的智力蒸馏过程,他们整理和/或改变了他们所掌握的材料(另见LaFargue 1992和Mair 1990关于《老子》的构成)。
《老子》的语言确实提供了一些关于其成书日期的线索。大部分文字都是押韵的。刘孝感(1994年和1997年)着眼于韵律模式,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的诗歌结构比后来的《楚辞》更接近《诗经》。
《诗经》和《楚词》的年代并不准确,尽管一般来说,前者收录的诗歌不应晚于公元前五世纪初期,而后者收录的诗歌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初叶。战国时期,公元前300年左右因此,刘孝感认为,应该坚持司马迁首先提出的传统观点。通过考察更广泛的语言学证据,威廉·巴克斯特同意《老子》的年代应早于《庄子》和《楚辞》,但他将“老子的大部分内容追溯到四世纪中叶”(1998,249)。刘和巴克斯特都对《老子》年代的不同理论进行了简明分析。
为什么这一切如此重要?有人可能会说,日期和作者身份对于解释来说并不重要,并且可能有损于解释。根据这种观点,《老子》的“真理”是“永恒的”,超越了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然而,如果语境在意义的产生中发挥作用,出处问题就很重要。
例如,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在战国时期比早期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81年)要明显得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但不影响这里的讨论。)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封建”国家之间的战争在规模和频率上都加剧了。向前。随着政治状况的恶化,哲学家和战略家在这一时期作为社会团体或职业的数量和知名度都在增长,竞相说服各国统治者相信他们的计划,为这片土地带来秩序。与此同时,也许随着特权精英的流离失所和幻灭的增加,更强大的隐士传统也出现了。如果《老子》的大部分起源于四世纪,它可能反映了其中的一些担忧。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子》的起源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解释学问题。
3. 文本传统
1973 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马王堆发现了两部《老子》帛书,标志着现代老子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手稿被简单地标识为“A”(甲)和“B”(乙),是在公元前 168 年封存的坟墓中发现的。这些文本本身的日期可以更早,“A”手稿是两份手稿中较旧的一份,很可能是在公元前 195 年之前抄写的。 (参见 Lau 1982、Boltz 1984 和 Henricks 1989)。 2010 年 6 月,中国 CCTV-10 播出了有关马王堆发现的纪录片,您可以在其网站上观看该纪录片。湖南省博物馆网站也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此发现之前,对《老子》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王弼(公元 226-249 年)和和尚公(一位被描述为汉文帝(公元前 179-157 年在位)老师的传奇人物)的文献。还有其他手稿版本,但总的来说,它们在经典历史中扮演次要角色。
郭店最近的考古发现,即所谓的“竹简老子”,其早于马王堆手稿,重新引发了关于《老子》起源和构成的争论。但首先,请注意《道德经》的标题和结构。
《老子》直到汉代才获得“经典”地位。根据《史记》(49.5b),窦太后——文帝的妻子和景帝(公元前 156-141 年)的母亲——是《老子》的忠实学生。后来的消息来源补充说,是景帝正式将该文本定为经典。然而,《道德经》这个名称似乎直到汉代末期才被广泛使用。
《道德经》也被称为《道德真经》、《太上轩辕道德经》,以及不太正式的“五千字”文本,考虑到它的大致长度。大多数版本都超过五千个字符,大约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但有趣的是,数字学方面的考虑后来成为了这部作品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七世纪道教大师程玄英的说法,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道教高手葛玄(公元 200 年)缩短了《和尚宫》注释中的《老子》文本,以适应五千这个神奇的数字。这一说法无法得到证实,但敦煌发现的一些老子手稿包含 4,999 个字符。
现行《道德经》分为两篇和八十一章。第一部分由第 1 章至第 37 章组成,被称为《道经》,第 38 章至第 81 章构成《德经》。
这被理解为一个主题划分——第一章以“道”一词开头,而第三十八章以“上德”一词开头——尽管“道”和“德”的概念在两部分中都有所体现。作为一个粗略的启发式指南,一些评论家认为《道经》更“形而上学”,而《德经》则更关注社会政治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很容易理解马王堆老子手稿的发现所引起的巨大兴趣。这两本手稿包含了现行《老子》中的所有章节,尽管有些地方的章节顺序不同。例如,在两份手稿中,当前《老子》中第 80 章和第 81 章出现的部分紧接在与当前文本第 66 章相对应的部分之后。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