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无为不一定排除精神实践——道德和灵性通常在道教框架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反,关键是一旦实现,无为的变革力量不仅会确保个人成就,而且会确保社会政治秩序。如果神秘主义被理解为需要一种超越所有政治利益的与道的个人结合,那么这似乎不利于对《老子》进行严格的神秘解读。 “美德”的概念,无论是从气能的真实性还是纯粹和充实的角度来解释,都描绘了一种原始的自然和社会政治秩序,其中自然和无为是常态。无为的道德观就建立在这种洞察之上。
详细来说,无为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理想意味着道人、圣人将摆脱令人不安的欲望运动。这自然会以不做某些事情(例如酗酒)或少做某些事情(例如饮酒)为特征的存在和行动模式来表达。这与“无为”规定不做或少做某些事情的说法不同,如果这种规定需要刻意努力的话。作为恢复或实现这一理想的指南,统治者可能有空间施加一些条件,以减少欲望驱动的行动;但这并不是很理想的无为。同样地,虽然可以说“无为”指的是一种心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做自己所做的一切,但它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在这种理想状态下,某些行为根本不会像头脑那样理所当然地发生。不要被唤醒并朝他们的方向前进。例如,争论存在一种本质上不同的无为偷窃或赌博方式在老子的世界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种行为不会出现在理想的自然境界中。
进一步阐述,考虑以和尚公注为代表的《老子》宇宙观解读中的理想伦理境遇。气的分配产生了一种原始的等级秩序,其中那些拥有完美气禀赋的人,即罕见的圣人,将统治大多数人。可以说,圣人生性安静,而百姓则不同程度地受到欲望的驱使。事实上,在某一点上,《老子》似乎区分了人类的三个不同等级(第 41 章),从这种观点来看,这可能是他们气禀不同的结果。那么,圣君的作用就是通过个人的魅力和榜样,以及通过旨在营造一个不让欲望泛滥的环境的政策来引导人民遵守朴素。老子说,在没有真正的圣人统治者的情况下,根据这种解释,当权者应该效仿道家圣人,培养他们的内在气力,通过自然和无为来实现和平与和谐。
本体论的解读可以容纳天地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理论。决定性的区别在于,因此,人类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区别于气构成的能力。例如,有些人可能天赋较好,因此可以活到高龄,而另一些人天赋较差,可能会过早死亡;但这并没有减损它们具有相同的固有的“德”这一基本断言,而“德”定义了它们的本质。
圣人并不是一种不同的存在,像神一样,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相反,他们是设法充分实现自己真实价值的人。与宇宙论解释本质上将“圣”追溯到一种特殊的先天圣性不同,真实的本体论核心的观念确保了获得圣的可能性。与道合一并不描述与神源或神圣力量的任何神秘结合,而是反映了一种符合假定的本性的存在方式,其特征是自然善良和没有过度的欲望。因为天下已衰,所以《老子》讲“返道”、“返璞归真”。
无论采取何种立场,在这个总体解释框架中,可以突出显示一些令《老子》读者既高兴又困惑的符号。道被比作母亲(例如,第 1 章、第 25 章),暗示了它的创造力和养育能力。这补充了女性的范式(例如,第 6 章、第 28 章),女性的“美德”被视为产生生育力,并在屈服和不争中找到表达。婴儿(例如第 52、55 章)在两个方面充当了合适的象征。首先,揭示了道与世界的关系;其次,婴儿所代表的纯真和健康的自发性体现了道教理想世界中德的原始圆满。
诸如水之类的自然符号(例如,第 8、78 章)进一步强化了屈服感和代表不作为的深层力量。地势低洼、肥沃的山谷(例如第 28、39 章)凸显了道的创造力和其力量的温和孕育。精心制作、装饰华丽的物品为世人所珍视,因此可以作为其强有力的象征。相比之下,完全简单、不做作、看似毫无价值的“濮”,一块未经雕刻的普通木头,突显了道教美德和体现道家美德的人的完整性(例如,第28、32章)。最后,人们可能会提到“逆转”的概念(例如第40、65章),这不仅表明需要“回归”道,而且道教生活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与“正常”完全相反的情况。存在,并且它涉及价值观的彻底重估。
总之,对当前《老子》整体的任何解释都必须考虑到(a)道的“虚无”和(b)无为和自然为美好生活提供指导的方式。
就后者而言,确实,在许多章节中,文本似乎是在向统治者或统治精英讲话,向他们解释道家圣人的理想政府。考虑到周代的背景,以及书面文件的制作和获取通常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专利,这并不奇怪。然而,这并不需要将解释限制在狭义的治国方略或政治策略上。鉴于对自然和无为的强调,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老子在更大的伦理精神背景下看待政治,其中社会政治秩序的繁荣植根于自我修养。
归根结底,自然无为体现了无名无形之道的作用。因此,道教伦理理想植根于非经验的、理想化的自然观。具体来说,老子的伦理观基于这样的理解:德是自然固有的,或者更好地说,是道教世界固有的。正是在此基础上,“德”的概念被提升到了比“德”更高的道德层次。也许正因为如此,《老子》并没有采用中国早期哲学中常用的“性”语言。
然而,对“德”的理解取决于对“道”的理解,而“道”又取决于将“无”解释为原始实体或非存在。这两种解读都是合理的,并且都在《老子》的语义范围之内。前者认同作为中国哲学基础的流行气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宇宙、修身和治国的综合观,而后者则侧重于以自然纯朴和宁静为特征的基本统一,这是理想的状态。应该为个人和社会定义道德路线。
《老子》应该被认为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但解释者的任务是弄清楚其常常具有挑衅性的见解的全部含义。似乎可以合理地假设,虽然《老子》提供了一些新东西,但它仍然与其他早期中国哲学文本共享某些背景思想和假设。因此,应该适当考虑宇宙学解释。然而,在看待道的虚无和自然的秩序时,《老子》引发了对超越任何宇宙论假设的核心的反思。虽然意义的产生依赖于语境,但伟大的哲学著作确实会出现新的视野。这里概述的两种解释对于理想圣人的本质具有不同的伦理含义,但都不能说超出了《道德经》的解释学界限。他们都源自《老子》的说法并不是含糊其辞,而是对其解释学深度的认可(有关纳入《老子》最新学术成果的一组优秀论文,请参阅 Liu 2015)。
《道德经》的力量并不在于一套明确的教义,而在于其开创性的见解。气的概念可能是特定于文化的,而实现普遍的道家秩序的前景似乎很遥远,但对欲望根本问题的认识仍然应该让我们停下来。歧视、剥削和知识傲慢的弊病深深植根于语言和价值体系中,今天仍然像早期中国一样严重。不采取行动的治愈力量仍然能引起共鸣,并要求人们持续反思和参与。尽管在提出这些见解时无疑会出现分歧,但它们将所有《老子》的解释者团结起来,并吸引新一代读者了解道及其美德的奥秘。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