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伊本·盖比鲁勒研究中的卡巴拉镜头
在对物质形而上学的阐述中,伊本·盖比鲁勒经常使用阿拉伯术语“al-‘unsur”(而不是更常见的阿拉伯术语“al-hayûlâ”和“al-madda”)来表示物质。事实上,正如第一节所述,这是在他的思想中识别独特的“Empedoclean”菌株的关键证据之一。也就是说,许多读者反而简单地陷入了对伊本·盖比鲁勒的卡巴拉式解读,因为阿拉伯语“al-'unsur”与希伯来语术语“yesôd”相关,无论是在伊本·盖比鲁勒自己的希伯来诗歌中,还是在法拉奎拉 13 世纪希伯来语翻译中,简历。可以肯定的是,希伯来语术语“yesôd”(字面意思是“基础”)是犹太神秘主义的基石术语和概念,但从卡巴拉主义角度(作为原始琐哈里安派)阅读伊本·加比罗勒的愿望根本无法得到事实的支持。他(和他的希伯来语翻译)使用术语“yesôd”。虽然《伊本·盖比鲁勒》中可能存在卡巴拉主义痕迹,但从方法论上来说,简单地假设存在这种痕迹是不明智的,而且是扭曲的。例如,我们可能会注意到,F. E. 彼得斯在《新天主教百科全书》中的“阿维斯布朗”条目中大胆宣称——没有明确的证据——“阿维斯布朗的真正哲学家园在《佐哈尔》和《卡巴拉》的思辨部分” (参见 Peters 1967,第 1 卷,第 1130 页)。这种说法表面上并不明显。本着一种显然在方法论上更加谨慎的精神,有一些犹太神秘主义学者推荐与伊本·盖比鲁勒(Ibn Gabirol)的联系(通常参考伊本·盖比鲁勒的诗歌,而不是他的《冯斯简历》)(例如,参见伊德尔,他在《圣经》中提出了神秘色彩的暗示)。伊本·加比鲁勒 (Ibn Gabirol) 诗意地提及“十个塞菲罗”(Idel 1982,第 278 页);另见:Idel 1992;Liebes 1987;Heller-Wilensky 1967)。虽然我们不必否认伊本·盖比鲁勒和犹太神秘主义之间的联系(他很可能熟悉 Sêfer Yetzîrah 传统,也可能熟悉 Sefîrôt 的其他传统),但我们必须在方法论上保持谨慎,不要过度卡巴拉化伊本·盖比鲁勒(尤其是他的 Fons Vitae):使用“sefîrôt”、“yesôd”等术语。不一定揭示犹太神秘色彩或影响。肖勒姆(在他对伊本·盖比鲁勒对卡巴拉的影响的研究中)提醒我们,即使在对伊本·盖比鲁勒与卡巴拉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许多研究之后,我们也没有明确的结论(Scholem 1939,第 160 页)。 (避免将伊本·盖比鲁勒视为原始佐哈里主义者并不是否认伊本·盖比鲁勒对后来的卡巴拉主义者的任何影响;但即使是这个向前影响的问题也必须谨慎对待;正如肖勒姆还指出的那样,仅仅使用“神圣”一词伊本·盖比鲁勒之后的卡巴拉思想家中的“意志”并不一定揭示出盖比鲁勒的影响(Scholem 1939,第 161 页)。
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声称伊本·盖比鲁勒对“yesôd”一词的使用反映了诗篇。根据恩培多克勒斯传统,从卡巴拉主义的角度来解读伊本·盖比鲁勒在方法论上是很困难的。卡巴拉镜头并不能让我们理解伊本·加比鲁勒试图为我们描绘的形而上学图画。
3. 知识与行为:人类的目的
像任何热心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一样,伊本·盖比鲁勒首先对理解人类的本质和目的感兴趣:我们必须了解我们是什么(我们的本质),以便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我们的目的)。即使在有时看似相当费力的宇宙学和形而上学探索中,伊本·盖比鲁勒也对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人类问题感兴趣。伊本·盖比鲁勒与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者一样,探索宇宙学和形而上学现实的各个层面,试图了解如何过上尽可能美好的人类生活。
强调这是伊本·盖比鲁勒的主要关注点,我们在他的《简历》文本的开头几页中发现了一个提醒,即整个探究的目标是理解人类为何被创造(“Quare factus esthomo?”,“Why was man)创造的?”——Fons Vitae 1.1,第 2 页,第 8 行)——也就是说,理解人类的目的(或目的)(《Fons Vitae》教导说,人类应该“追求关于他最终原因的知识[或:他的写作依据”,《Fons Vitae》1.2,第 4 页,第 8-9 行)。在阐明人类生活的真正的、神圣的目标时(《Fons Vitae》1.2,第 4 页,第 10-12 行将人类生活的目的描述为上帝意志的产物),文本描述了双重努力:追求知识和行善(Fons Vitae 1.2,第 4 页,第 27 行)。
虽然《简历》的其余数百页继续对物质和形式进行了非常晦涩的阐述,但整个研究的总体要点(有人可能会争辩说,伊本·加比鲁勒的全部诗歌作品也是如此)一点也不晦涩难懂:他的目标是了解存在和人类的本质,以便他更好地理解和更好地激发对知识的追求和行善:
知识确实导致行动,而行动将灵魂与伤害它的对立因素分开……知识和行动以各种方式将灵魂从自然的囚禁中解放出来,清除它的黑暗和晦涩,通过这种方式,灵魂回归到自然。它的更高的世界。 (Fons Vitae 1.2,第 5 页,第 27 行–第 6 页,第 4 行)
“这样,灵魂就回到了更高的世界。”伊本·盖比鲁勒通过令人回味的“回归”形象和“更高世界”的形象来想象人类的终极目标(通过追求真理和善良来实现)——正如我们在新柏拉图主义者中发现的那样。 :
学生:人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他的灵魂对更高世界的倾向,以便每个人都能回到他喜欢的地方。
(《简历》1.2,第 4 页,第 23-25 行)
“回归”和“更高的世界”的联合意象本身就是概念框架的一部分,在这个概念框架中,所有存在都被视为遵循相似性原则,即较低的存在反映较高的存在。这个想法通常被表述为“微观世界反映宏观世界”——这是柏拉图式、毕达哥拉斯式和新柏拉图式的常见修辞——具有强烈的规定性色彩:不仅仅是较小的事物反映了更大的事物,而且在这种镜像中,我们找到较小事物的目的,即。就像更伟大的事物一样。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较小的事物”和“较大的事物”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这种“微观世界反映宏观世界”思想的最流行版本,以及上述伊本·加比鲁勒段落中所发挥的作用,设想了人类(有时是人类灵魂,有时是人类智力)作为“较小的事物”,而明智有序的宇宙(有时,相关地,上帝的思想,或者宇宙智力)作为“更大的事物”。在这种人类反映更伟大事物的描述性想法中,出现了强烈的规定性提醒,即我们应该效仿比我们更好的人(即通过追求知识和善行)。这种通过真理和善良对人类完美的规定性呼唤是新柏拉图主义回归思想的本质,正是这一思想是伊本·盖比鲁勒主张的核心,即我们应该净化我们灵魂的黑暗并“回归我们的同类”。 ]”。
在一个特别重要的《生命之源》段落中,我们发现了对这种新柏拉图式回归的描述,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罗提诺自己著名的上升段落(在《九经》4.8.1),这是在被误导地称为神学的内容中复制的段落(有重要的变化)。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普罗提诺《九章集》第 4-6 卷的阿拉伯语汇编版。[17]以下是伊本·盖比鲁勒版本的最后部分:
……但是,如果你将自己提升到第一个普遍物质并被它的影子照亮,那么你就会看到最奇妙的奇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它充满热爱,因为这里蕴藏着人类灵魂存在的意义,这里蕴藏着令人惊奇的喜悦和最大的幸福(Fons Vitae 3.56;我从阿拉伯语和拉丁语翻译;对于韦德克翻译,参见他的《生命之泉》(Ibn Gabirol 1962/2008),第 110-111 页)
除了普罗提诺和亚里士多德神学的许多其他变化之外,一个特殊的区别点是这里对普遍物质的提及(见第 5 节)。正是伊本·盖比鲁勒对“普遍物质”(存在最核心的精神物质性等级)的独特关注,使他独特地将新柏拉图主义回归的最终时刻视为“光明阴影”的时刻:因为存在对于伊本·盖比鲁勒来说,物质元素就在智力“之上”,回归智力的特点是在超自然第一物质的阴影中设置智慧之光。
在《生命之源》的最后几句话中,伊本·盖比鲁勒进一步将这种“回归”状态描述为从死亡中解放出来,并与生命之源分道扬镳(“Evasio mortis et applicatio ad originem vitae”,《生命之源》5.43,第 338 页) ,第 21 行)。遵循一般的新柏拉图直觉,这意味着当一个人达到了真理和善良的高度时,他就会回归到自己最真实的生活,一种超越凡人生活的纯粹灵魂状态——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不朽,而在必死的身体。这直接与 A.H. 阿姆斯特朗 (A.H. Armstrong) 在他对普罗提诺 (Plotinus) 的研究中所描述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双重自我”学说产生了共鸣,即一种对人类状况的敏感性,同时 (1) 已经完全充满了最充分的状态。智力,但也有些矛盾的是(2)从智力的最完整状态跌落并需要返回到智力的最完整状态。
正如我们所见,伊本·盖比鲁勒对新柏拉图式回归的追求集中于对真理和善良的追求,但它也包括认识不可知的上帝的尝试。在阐述人类灵魂必须努力获得的各种真理时,《生命之源》谈到了“根据事物的本质对万物的认识”(《生命之源》1.4,第 6 页,第 13-14 行),并且大多数所有关于第一本质的知识[拉丁语,essentia prima,阿拉伯语,adh-dhât al-'ûlâ,正如一些现存的《Fons Vitae》阿拉伯语片段所证明的那样;参见 Pines 1958/77 和 Fenton 1976] 维持和移动万物。虽然我们被要求认识上帝——伊本·盖比鲁勒用三部分术语将其理解为隐藏的第一本质和活跃的、显化的意志和智慧——但几行之后我们被警告说,不可能真正认识第一本质,而且我们只能渴望了解他所创造和维持的事物(《Fons Vitae》1.4,第 6 页,第 19-22 行)。由于它与伊本·盖比鲁勒在《简历》中对上帝更一般的描述有关,以三部分的方式描述为基本的隐藏现实和积极显现的意志和智慧,我们可以说,对于伊本·盖比鲁勒来说,我们只能通过他的意志的表现来认识上帝宇宙存在者有序结构中的智慧(即通过他创造和维持的事物,特别是通过它们所揭示的智慧)。
4. 神圣的创造行为
伊本·盖比鲁勒在他的哲学和诗歌著作中以多种方式描述了上帝的创造行为。虽然在伊本·盖比鲁勒的作品中肯定可以找到一个单一的整体神学图景,但至少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不同的、有时看似相互冲突的想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伊本·盖比鲁勒的宇宙本体论中创造、流散、意志、智慧、言语和欲望的复杂运作。
4.1 无中生有和生命之泉
首先,伊本·盖比鲁勒的上帝被描述为造物主上帝,他是一个绝对简单的统一体——简单到超出了人类思想和语言的理解范围。例如,在他的《Keter Malkhût》(王国的王冠)对上帝的描述的第一章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冷漠的主题(任何哲学家都强调上帝的绝对统一的主题):“你的名字对智者来说是隐藏的……对于伊本·盖比鲁勒来说,上帝以适当的新柏拉图主义方式是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尽管如此,伊本·盖比鲁勒在《生命之源》中仍然用双重的——在某种意义上,三部分的——术语来描述上帝:上帝的统一性一方面在于纯粹隐藏的本质,另一方面在于神圣的显化活动。将要。我们还(第三)学习上帝的智慧(以及相关的方式,学习神圣的话语)。伊本·盖比鲁勒更多地强调这个绝对简单的造物主的双重而非三重愿景,有时直接将神圣意志与神圣智慧等同起来(尽管在伊本·盖比鲁勒的著作中,这一点似乎并不总是很清楚)。
虽然伊本·盖比鲁勒将上帝的创造行为描述为无中生有的创造(参见《Fons Vitae》3.3,第 79 页,第 18 行;FV 3.25,第 139 页,第 24-25 行),这种观点通常与流射学说相对立,他还使用常见的放射隐喻——光的流动和水的流动——来描述宇宙的起源。例如,在他的《Fons Vitae》文本[18]的标题中,借鉴了诗篇 36:10 中“生命之泉”的形象,伊本·加比鲁勒似乎至少在召唤希腊和穆斯林新柏拉图式的上帝显现。 19]同样强调散发的宇宙(尽管不一定是散发的上帝本身的想法),伊本·盖比鲁勒(Ibn Gabirol)——似乎是《创世记》评论的一部分——比喻了存在的物质核心(我们将在第 5 节中回到这一点)到一条河。伊本·盖比鲁勒将伊甸园的水比喻为位于不断展开的宇宙根部的纯粹物质,他将存在的脉搏想象为一条生命之河——一条充满活力的倾泻,将所有的存在与一个单一的溢出源头联系起来(参见《Sirat》) 1985 年,第 79 页)。当然,这个特定的形象并不一定表明上帝本身是散发的(即存在源于物质的想法仍然与上帝从无到有地创造物质而不是通过散发而一致)。
试图将伊本·盖比鲁勒复杂的宇宙观的所有片段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找到从无到有的创造、散发和从等的创造的片段;上帝的形成行为始于创造物质和形式(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但描述得足够流畅,以便留下开放的其他解释),然后他以散发的流动,从这些双重起点(散发,但也包括创造等物,即所有存在都是通过物质的中介而形成的,而不是像其他版本的无中生有的创造一样,每个存在物都是由上帝直接创造的——在“无中介”的意义上).[20]最后,伊本·盖比鲁勒的概念游戏——创造和散发的概念并存——应该让我们对如何准确理解他的宇宙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在他的 Keter Malkhût 诗(王国的王冠)中,伊本·盖比鲁勒 (Ibn Gabirol) 进一步将上帝的创造行为描述为虚无的裂开:“……ve-qara el ha-'ayîn ve-nivqa……”(“……他呼唤虚无”它裂开……”;参见 Gabirol 的诗,Keter Malkhût,第 9 章;参见 Schirmann 1967,第 82 行;有关该行的处理,参见 Pines 1980)。在这里,创造前的空虚——预先存在的 'ayîn,或“虚无”——在创造时刻被上帝自己的声音劈开了——这一时刻可以说是伊本·加比鲁勒在他的诗 ahavtîkha(“我爱你”)中描述的。作为等待通过形式实现的物质“原始存在”(kemô-yêsh),[21]并在《简历》中描述为通过引入(或展开)第一个纯粹物质的复杂展开和向下显现由神圣意志形成。在这三个意象中,物质的虚无是存在的基础,因为它同时也是欲望的场所,是一种对被成形的渴望,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明显。我们将在下面详细讨论这种对欲望的强调(见 4.3 节)。
伊本·盖比鲁勒宇宙观的核心也是神圣意志的概念,这是思想史中《简历》所强调的重点。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