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术语
2. 历史
3.当代表达
4. 神/世界关系的本质
5. 批评与回应
参考书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术语
由于现代“泛神论”是在德国唯心主义、怀特海过程哲学和当今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泛神论者使用了各种具有专门内容的含义的术语。
泛神论者所理解的神学术语:
1. 古典有神论
古典有神论作为有神论的一种特定形式,将上帝理解为超越的、不变的、不动的、永恒的(Mullins 2020, 393)。终极现实是与世界不同的现实(J. Cooper, 2008, 11; Stenmark, 2019, 30)。这种区别有时会发展成上帝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分离,这使得上帝与世界之间的任何互动都变得有问题。古典基督教有神论将上帝的内在性和存在性建立在上帝的超越性之上。这种超越性的优先性意味着上帝的存在总是局部的。神与世界的不同是至关重要的。即使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固定的,神圣的超越性也不允许世界影响上帝。
2. 泛神论
一种强调上帝和世界本体论同一性的有神论。这种同一性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因此可以进行区分,但这种区分是暂时的。上帝创造世界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必然性,因此上帝作为上帝必须在创造中表达神性。
3. 超越
一般来说,上帝对世界的外在性,因此上帝不受任何其他存在或现实的限制。然而,黑格尔和后来的哈特肖恩将超越理解为包括构成世界的所有部分,以避免任何上帝之外的现实限制上帝(Whittemore 1960, 141; Davis 2019, 8 [其他互联网资源])。
4. 内在性
上帝在世界上的存在和活动。泛神论者断言,古典有神论通过从上帝的超越性推导出上帝的内在性来限制其对上帝内在性的肯定。神存在于任何情况下,因为神不受任何外在现实的限制。
5. 虚弱
神圣的自我排空,或撤回神圣的属性。传统上,无论是耶稣的人生还是上帝与受造物的关系,神圣属性行使的限制都是由神圣意志造成的。
6. 基本的虚弱
神的本质是自我奉献和赋予他人力量。托马斯·J·奥尔德(Thomas J. Oord)的本质虚己概念将神圣属性的清空建立在神圣本质而非神圣意志的基础上(Oord 2015, 158-166)。
受黑格尔和谢林的德国唯心主义影响的术语:
1、辩证法
矛盾现实的存在,通过将每个矛盾元素中的元素包含在一个综合体中来克服矛盾,该综合体大于矛盾每个成员的组合。怀特海对上帝通过将邪恶事件与善事对比来救赎邪恶的理解表达了类似的理解,尽管他不像黑格尔那样明确地将所有现实理解为辩证发展。
2. 无限
对无限的明显理解是对任何限制(例如有界空间或时间)的否定。然而,许多泛神论者和其他思想家(Williams 2010, 143)将无限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为包含所有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Clayton 2008a, 152)。受过程哲学影响的泛神论者强调神圣的无限涉及可能性而不是现实(Dombrowski 2013, 253; Keller 2014, 80)。在过程思维中,上帝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实际事件可能对过去影响该事件的任何事件做出的每一种可能的反应。
3. 周游
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本体论混合以及三位一体成员的本体论混合(Otto 2001)。这种混合的概念也被用来描述道成肉身以及上帝与个人/创造物之间的关系。莫尔特曼通过确认上帝存在于世界以及世界存在于上帝之中,将周游现象推广到宇宙领域(J. Cooper 2006, 252 引用 Moltmann 1985, 17)。
受怀特海过程哲学影响的术语:
一、内外关系
内部关系是影响相关存在的存在的关系。外部关系不会改变存在的基本性质或本质。对于泛神论来说,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上帝影响世界,世界也影响上帝。
2. 偶极子
特指上帝有两个基本方面。谢林认为这些方面是必要的和偶然的。怀特海提到了上帝的原始本质和结果本质,这意味着上帝具有永恒的本质和响应的本质。怀特海理解所有的现实都是两极的,因为每个事件都包括身体和精神方面,反对身心二元论。哈茨霍恩认为这些方面是抽象的和具体的。
3.泛灵论
在最一般的描述中,泛心论假设基本实体拥有精神和物理属性(Göcke 2018, 208)。过程泛神论和泛心论经常联系在一起,尽管两者互不相生。泛神论和泛心论之间联系的基础是怀特海的概念,即每个实际场合都由精神和身体的极点组成。怀特海将这种心理极理解为始终存在,但菲利普·克莱顿将心理理解为新兴的(Clayton 2020b)。
与当前科学思想相关的术语:
1. 研究计划
借鉴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计划涉及与现有数据一致的中心肯定和辅助假设。研究项目的特点是与数据的一致性,而不是真或假(Clayton 2019)。
2.二元论
虽然二元论可能指的是各种对立面,但在科学思想和过程哲学中,二元论指的是意识和物质是根本不同的物质或现实类型的立场。泛神论者普遍拒绝意识和物质的二元论(Clayton 2004c,3)。相反,泛神论者倾向于肯定意识和物质是基本本体论统一的不同表现形式。这种基本的本体论统一可以采取泛心论的形式,其中所有的现实都包含心态的元素。格里芬更喜欢“泛经验主义”这个词,因为所有现实都有经验成分(2004,44-45)。克莱顿采取了另一种方法来克服意识-物质二元论,主张强涌现,其中本体论上不同类型的存在从基本本体论统一中发展出来(2004c,3-6)。 J. Leidenhag 指出了每种方法的困难(2016)。
3.还原论
一个科学领域的属性由更基本的科学领域的属性组成(Kim 2005, 164)。现代还原论主要认为,所有现实都可以仅使用物理的、亚原子的实体来解释,并否认心理现实作为一种单独的存在的存在。任何对更高类型存在的提及都是由于缺乏有关所涉及的物理实体的信息。因果关系总是自下而上,从基本的物理实体到更高的组织形式。例如,思想是由大脑的物理组成部分引起的。还原论允许弱涌现,但不允许强涌现和自上而下的因果关系(Davies 2006, 37)。泛神论批评还原论是对现实和现实体验的过度简化。
4. 附带性
一般指属性之间的关系。流行的用法是指一种属性依赖于另一种属性,例如心灵是一种附加在物理结构上的品质。相反,分析哲学强调属性类别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这种关系的本质有多种理解(Leuenberger 2008;McLaughlin 和 Bennett 2014)。
5. 出现
A、含义:
出现是当元素组合产生新属性时发生的过程。传统的例子是,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涌现概念产生于对现实还原论解释的科学回应,这种解释未能认识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及该整体的各个部分的重要性(Clayton 2004a,85)。涌现涉及四个特征:1)本体论一元论而不是物理主义,2)复杂对象中潜在的属性的出现,但不存在于对象的任何部分,并且与对象的任何结构属性不同,3)识别不同的属性因果关系的层次,以及4)不能还原为结构性宏观属性的向下因果关系(Clayton 2006a,2-4)。涌现可能是强的,也可能是弱的。强涌现理解进化产生新的、独特的水平,其特征是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或因果力量。弱涌现认为新水平遵循物理学的基本因果过程(Clayton 2004c,9)。强涌现也称为本体论涌现,弱涌现也称为认识论涌现(Clayton 2006b,67)。强涌现认为,真正新的因果因素或过程在进化历史过程中出现。弱涌现坚持认为,随着新模式的出现,基本过程最终仍然是物理的。
B. 在泛神论中的作用:
出现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有助于解释泛神论的“流行”(Clayton 2004a,84)。对现实还原论理解的局限性的科学认识导致了对涌现的兴趣,因为认识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及整体的各个部分的重要性(Clayton 2004a,85)。此外,对物质的科学理解是,物质具有自组织的倾向,导致越来越复杂的系统,使得对上帝的行动和创造力的内在理解成为可能(Clayton 2001,209)。通过举例说明自然世界中发现的完全不同类型的包含关系(Clayton 2008a,132),涌现提供了理解上帝在世界中的内在性的最佳当前方式(Clayton 2004a,87)。
6. 自上而下的因果关系
更复杂级别的对象或事件影响不太复杂的元素。自上而下因果关系的一个常见例子是思想对人的身体的影响。这与自下而上的因果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在自下而上的因果关系中,简单的事情是更复杂的事情的原因。在自下而上的因果关系中,物理元素导致其他更复杂的物体或事件。科学家们争论自上而下因果关系的可能性(Davies 2006)。
7. 纠缠
在量子理论中,起源于单个事件的两个粒子的相关性,即使彼此相距很远。纠缠物体的行为方式无法根据其各自的属性来预测。如果行为被认为是许多类似测量的平均值的结果,则可以从认知上理解预测的不可能性;如果行为是由于测量之前世界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存在而产生的,则可以从本体论上理解预测的不可能性。玻尔对量子理论的非决定论和玻姆的决定论理解都接受这种对物理过程的关系理解。将世界理解为由物理上分离的粒子之间的持久关系组成,为理解上帝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于科学的模型。上帝的影响力可以体现在个别事件的层面上,尽管这种纠葛从局部的角度来看仍然是隐藏的。然而,当考虑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纠缠对因果关系概念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波尔金霍恩认为,因果关系可能是主动信息,即所谓的“因果原理”的“模式形成操作”,而不是能量的交换(2010,9)。
尽管泛神论中的“in”有多种含义(Clayton 2004b,253),但更重要的含义是:
1.方格
包含在更广泛位置中的位置。例如,某物可能位于房间的某个部分。这种含义对于上帝来说是有问题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上帝不受空间类别的限制。如果空间范畴不适用于日常使用中的上帝,那么说某物位于上帝之中就会出现问题。 “在”则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
2. 存在的形而上学基础
由于神圣存在的存在,存在才得以存在并继续存在。古典有神论和泛神论的参与概念通常包括这样的理解:世界通过参与上帝的存在而形成并继续存在(Clayton 2008a,118-119)。
3.存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基础
上帝的存在提供了身份和存在。卡尔·克劳斯的泛神论主张一种形而上学结构,涉及一个实体与其他实体的区别(认识论身份)以及它本身是什么(本体论地位)(Göcke 2013a)。
4. 形而上的互动潜力
上帝的行动和世界都不是完全确定的。这种缺乏完全决定性的情况导致上帝和世界之间基于各自先前实现的不可预测的自组织关系。 “‘en’表示一种积极的不确定性,一种不可预测的、但又是概括性的、自组织关系的混合体”(Keller 2003,219)。
5.涌现隐喻
更复杂的实体至少来自部分来源。
6. 心灵/身体的类比
心灵为身体有机体的组织提供结构和方向。世界是上帝的身体,因为世界将上帝具体化为上帝,并在与上帝不同的同时彰显了上帝。
7. 部分/整体类比
一个特殊事物的存在与更大的事物有关,并且不同于它的任何部分以及这些部分的总和。世界在上帝之中,因为世界分享上帝的存在和行动的更大统一。
2. 历史
1821年,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e,1781-1832)显然首次使用了“泛神论”的明确标签。 (参见 Pfeifer 2020, 123,特别是第 1 篇,简要讨论了“泛神论”一词的首次明确使用。)然而,泛神论的各种倡导者和批评者发现,宗教思想中存在泛神论的初期或隐含形式的证据如下:早在公元前 1300 年。哈茨霍恩在伊赫纳顿(Ikhnaton,公元前 1375-1358 年)中发现了泛神论主题的第一个迹象,埃及法老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位一神论者。在他对太阳神的诗意描述中,伊赫纳顿既避免了有神论特征的上帝与世界的分离,也避免了泛神论特征的上帝与世界的认同(Hartshorne 1953,29-30)。早期吠檀多思想暗示着非不二论形式的泛神论,将非二元论理解为包容差异。尽管有些文本将婆罗门称为收缩的且与婆罗门相同,但其他文本则将婆罗门称为扩展的。在这些文本中,完美包含并超越了不完美事物的总和,作为对不完美的挪用。虽然不是《奥义书》的主要解释,但《奥义书》中存在对泛神论的多种暗示(Whittemore 1988, 33, 41-44)。哈茨霍恩发现了其他关于上帝的宗教概念,这些概念将不变和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允许老子(公元前四世纪)和犹太基督教经文中的非神性的发展和意义(1953,32) –38)。
在哲学反思中,柏拉图(公元前427/428-348/347)在隐含的泛神论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尽管对该作用的性质存在分歧。哈茨霍恩从柏拉图那里得出了对上帝的两极理解,包括不变性和可变性。哈茨霍恩理解柏拉图的神圣概念,其中包括作为纯粹和不变的存在的形式,以及作为变化和运动的世界灵魂。尽管他的结论是柏拉图在他对神的理解中从未调和过这两个要素,但这两个方面都存在(1953,54)。 J.库珀认为,柏拉图保留了善与柏拉图称为神的其他存在之间的本质区别。根据 J. Cooper 的说法,普罗提诺(204-270 CE)而不是柏拉图为泛神论提供了基础,他将物质世界描述为从“一”而来的存在,使世界成为终极的一部分(2006, 35-39) 。然而,巴尔兹利在《蒂迈欧篇》中发现了多神论观点的证据,可以将其视为泛神论(2010)。
从柏拉图到谢林(1775-1854 CE),许多神学家和哲学家发展了与当代泛神论主题相似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作为有神论的表达而发展起来的。普罗克洛斯(Proclus,公元 412-485 年)和伪狄俄尼索斯(Pseudo-Dionysus,公元 412-485 年)和伪狄俄尼索斯(Pseudo-Dionysus,公元 5 世纪末至 6 世纪初)借鉴普罗提诺的思想,提出了世界来自上帝的观点,并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世界来自于的辩证关系。上帝并回归上帝(J. Cooper 2006, 42–46)。在中世纪,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继续存在于埃留根纳(Eriugena,公元815-877年)、埃克哈特(Eckhart,公元1260-1328年)、库萨的尼古拉斯(Nicholas of Cusa,公元1401-1464年)和博姆(Boehme,公元1575-1624年)的思想中。尽管他们的同时代人指责泛神论,但他们的体系可以被视为泛神论,因为他们以各种方式将上帝理解为包括世界而不是世界,并且因为他们使用了辩证方法。辩证法涉及对立的产生,然后在上帝中调和对立。这在上帝对世界的影响中保留了上帝的独特身份(J. Cooper 2006, 47-62)。在近代早期,布鲁诺(1548-1600 CE)和斯宾诺莎(1631-1677 CE)通过强调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来回应古典有神论的二元论,以至于上帝与世界之间的任何本体论区别的本质都是如此。世界变得有问题。后来的思想家,如剑桥柏拉图主义者(十七世纪)、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公元1703-1758年)(Crisp 2009)和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公元1768-1834年)认为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上帝之中,或者是上帝的发展。尽管他们没有强调上帝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区别,但他们确实强调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回应关系。人类的反应即使不是自由,也假定了某种程度的人类主动性,这表明上帝与人类之间存在某种区别。某种程度的人类主动性假设是对由于斯宾诺莎对上帝与世界的密切认同而导致的自由丧失的反应(J. Cooper 2006, 64-90)。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见证了泛神论的发展,作为关于上帝与世界关系的特定立场。作为古典有神论和泛神论的替代品的泛神论意识是从一系列复杂的方法中发展起来的。哲学唯心主义和科学进化观的哲学改编为泛神论的明确立场提供了基本来源。将发展概念应用于上帝的哲学方法在过程哲学对上帝受世界事件影响的理解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达。
黑格尔(1770-1831)和谢林(1775-1854)试图保留斯宾诺莎提出的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不将上帝与世界等同起来。他们关于上帝在世界中并通过世界发展的概念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在此之前,上帝被理解为不变的,而世界虽然存在于上帝之中却是不断变化的(J. Cooper 2006, 90)。谢林对上帝的个人理解以比黑格尔的理解更加开放的方式为世界多样性的统一提供了基础。谢林强调受造物的自由与上帝爱的本质的必要性相关。对于谢林来说,上帝对上帝内在主观必然性的自由展开并没有导致决定世界的外在经验必然性(Clayton 2000, 474)。这种关系带来了活力和持续发展。哈特肖恩将其归类为对上帝的两极理解,因为上帝既是必要的又是发展的(1953,234)。 J. Cooper 将谢林的思想描述为动态合作泛神论 (2006, 95)。黑格尔发现谢林的不足,并为多样性寻求更大的统一。他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主观性而非实质的形而上学(Clayton 2008a,125)。黑格尔对费希特和谢林的统一产生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一致的体系,该体系仍然基于上帝的变化。上帝和自然都具有辩证发展的特点。在拒绝泛神论时,黑格尔将无限理解为通过将有限吸收到其更完整的本质中来包含有限。这在神圣超越其各部分的意义上保留了神圣的超越性,尽管并未与各部分分开(Whittemore 1960, 141-142)。神圣的超越通过历史中绝对的发展提供了统一。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e,1781-1832)于 1828 年将谢林和黑格尔的立场贴上“泛神论”的标签,以强调它们与斯宾诺莎对上帝与世界的认同的差异(Atmanspacher and von Sas 2017, 1032)。 J.库珀将黑格尔的泛神论描述为辩证的历史泛神论(2006, 107)。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