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
2. 一般背景
三、主要贡献
3.1 逻辑与认识论
3.2 形而上学和绝对理论
3.3 宗教
3.4 美观
3.5 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
3.6 社会工作与成人教育
4. 总体评估
参考书目
初级文献
二级文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生活
伯纳德·博桑奎特 (Bernard Bosanquet) 1848 年 7 月 14 日出生于英国诺森伯兰郡罗克霍尔(靠近阿尼克)。他是罗伯特·威廉·博桑奎牧师的第二任妻子卡罗琳(麦克道尔饰)所生的五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伯纳德的长兄查尔斯是慈善组织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协会的第一任秘书。另一位兄弟戴是英国皇家海军上将,并担任南澳大利亚州州长。还有一位名叫霍尔福德,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并且是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院士。
博桑奎特曾就读于哈罗公学(1862-1867)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1867-1870),在那里他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老师 T.H.格林和本杰明·乔伊特的作品。 (据称,格林将博桑奎特描述为“他这一代人中最有装备的人”[Muirhead 1935,第 21 页;McBriar 1987,第 3 页]。)博桑奎特在古典节制(1868 年)和人文文学(1870 年)和毕业后,击败 F.H. 布拉德利 (F.H. Bradley) 当选为牛津大学学院院士。在大学学院期间,博桑奎特教授逻辑史和道德哲学史;在此期间他唯一出版的作品是 G.F.舒曼的《雅典宪法史》。
1880 年父亲去世并于 1881 年获得一小笔遗产后,博桑奎特离开牛津前往伦敦,在那里他通过伦敦伦理学会(成立于 1886 年)、慈善组织等组织积极从事成人教育和社会工作。社会,以及短命的伦敦伦理与社会哲学学院(1897-1900)。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海伦·丹迪 (Helen Dendy)(1895 年),她是一名社会工作和社会改革活动家,后来成为皇家济贫法委员会的领导人物(1905-1909 年)。
在伦敦期间,博桑奎特还能够从事哲学工作,他的许多主要出版物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版的。其中一些——例如《国家哲学理论》和《道德自我心理学》——是根据他给成人教育团体的讲座发展而来的。他是亚里士多德学会的早期成员,并担任该学会的副主席(1888 年)和主席(1894-1898 年)。
1903年,55岁的博桑奎特短暂回到大学生活,担任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然而,他的健康状况不佳,很快他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哲学写作上。 1908 年,他退休到萨里郡的奥克斯肖特,但仍然活跃于社会工作和哲学界。 1910 年,博桑奎特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吉福德讲师,任期为 1911 年和 1912 年。这些讲座的文本——《个体性与价值的原理》和《个体的价值与命运》——是他形而上学观点最成熟的陈述。然而,要理解博桑奎特的形而上学,就需要认识到它反映了他早期在逻辑、伦理、社会工作和政治哲学方面的工作。
吉福德演讲的出版激起了对博桑奎特观点的大量批评反应,特别是在形而上学(例如,关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争论和关于有限个体性的本质)、逻辑学(例如,关于命题的地位和本质)推理)和道德。尽管博桑奎特积极参与此类交流,但他的作品贯穿始终的是他渴望在不同传统的哲学家之间找到共同点,并展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纠缠于它们之间的区别。
尽管学术界内外都对理想主义提出了挑战,但对博桑奎特作品的讨论在 20 世纪初期仍在继续。 1923 年 2 月 8 日,他在伦敦去世,享年 75 岁。
在博桑奎特去世时,他可以说是“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英国理想主义者”(Randall 1966,第 488 页)。他是 20 多本书和约 150 篇文章的作者或编辑。从他的书籍和论文中讨论的主题范围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哲学兴趣的广泛性——逻辑、美学、认识论、社会和公共政策、心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由于他对哲学和社会工作的贡献,他于 1907 年被任命为英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了格拉斯哥 (1892)、达勒姆 (1903)、伯明翰 (1909) 和圣安德鲁斯 (1911) 的荣誉学位。
博桑奎特是英美世界最早欣赏埃德蒙德·胡塞尔、贝内代托·克罗齐、乔瓦尼·真蒂尔和埃米尔·涂尔干的著作的哲学家之一,以及他的思想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G.E.摩尔和伯特兰·罗素很重要,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探索。尽管如今 F.H. 布拉德利 (F.H. Bradley) 在哲学界的知名度要高得多,但《泰晤士报》在他的讣告中称,博桑奎特是“整整一代英国哲学的核心人物”。
2. 一般背景
博桑奎特的哲学观点在很多方面是对 19 世纪英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例如杰里米·边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亚历山大·贝恩的观点)的反应,也是对当代个人唯心主义(例如安德鲁·塞斯的观点)的反应。 Pringle-Pattison、James Ward、Hastings Rashdall、W.R. Sorley 和 J.M.E.麦克塔格特)和有机主义(例如赫伯特·斯宾塞)。博桑奎特认为,他的许多思想的灵感都可以在黑格尔、康德和卢梭以及最终的古典希腊思想中找到。事实上,虽然博桑奎特在他的哲学生涯之初将康德和黑格尔描述为“‘制定计划’的伟大大师”(Muirhead 1935,第 21 页;参见博桑奎特,《知识与现实》,第 vii 页),但他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其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它将盎格鲁-撒克逊人对实证研究的偏好与从欧洲大陆借用的词汇和概念工具结合起来。博桑奎特通常被认为是最黑格尔派的英国唯心主义者之一,尽管“黑格尔派”一词在描述他的作品时是否恰当或具有启发性一直存在争议(Sweet 1995)。
更直接地说,Bosanquet 的思想与 T.H.格林,他的老师,还有布拉德利,他的同代人。博桑奎特本人也承认,这些相似之处绝非巧合。他经常承认自己受惠于格林的作品,并且迟至 1920 年,他写道:
自从伦理学出现以来……我就认了[布拉德利]为我的师父;我认为,我们之间从来不存在任何言语上的差异或强调的差异。(致 Lello Vivante 的信,1920 年 3 月 27 日,引自 Muirhead 1935 年,第 262 页)
然而,这些评论至少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博桑奎特并没有盲目追随格林或布拉德利(参见 Sweet 1996),他的工作存在重要差异。虽然他捍卫了格林的伦理理论和格林的许多结论,但他解决了格林语料库中从未涉及的一些问题。此外,虽然博桑奎特显然认为布拉德利在形而上学和伦理学方面的工作是重要的,但这种钦佩无疑是受到以下事实的影响:布拉德利的哲学和方法反映了兴趣以及博桑奎特完全独立地得出的方法。
三、主要贡献
3.1 逻辑与认识论
博桑奎特最早的哲学著作是逻辑学。他对该领域的兴趣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最初被认为是他对哲学做出最重要贡献的领域。
博桑奎特 (Bosanquet) 对逻辑的看法首次发表的声明出现在他 1883 年的文章《逻辑作为知识的科学》中。在这里,人们发现他明显受惠于黑格尔和洛策(T.H. Green 鼓励他翻译和编辑洛策的《哲学体系》)。对博桑奎特逻辑的深入阐述出现在他的《知识与现实:对 F.H. 布拉德利先生的《逻辑原理》的批评》(1885 年)和《逻辑,或知识形态学》(1888 年)中。 (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在短卷《逻辑学精要》[1895]中得到了重述。)博桑奎特于 1911 年出版了《逻辑学》的第二版,添加了一些注释和三章,专门涉及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批评唯心主义一致性理论。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就逻辑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流,最终出版了《蕴含与线性推理》(1920),该书由 C.D. Broad 被描述为包含了 Bosanquet 观点的“最清晰、最可信的描述”(Broad 1920,第 323 页)。
对于博桑奎特来说,逻辑是哲学的核心,但它是广义上的“逻辑”。他写道:
通过逻辑,我们与柏拉图和黑格尔一起理解经验的最高法则或本质,趋向统一和连贯的冲动[……],通过这种冲动,每个片段都渴望它所属的整体……(个体性和价值原则,第340页) )。
博桑奎特补充道,“理性的内在本质”是“对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绝对要求”(《个人的价值与命运》,第 9 页)。此外,博桑奎特称之为“整体精神”的逻辑是“现实、价值和自由的线索”(《个性与价值原理》,第23页)。因此,毫不奇怪,博桑奎特认为,形而上学——“现实的一般科学”——无法与逻辑——知识的科学——区分开来,就像人们无法将结果与产生结果的过程区分开来一样。
然而,尽管逻辑和知识之间存在联系,但博桑奎特否认他在研究认识论——在一种认知理论的意义上,真理和现实被视为彼此独立。
总的来说,博桑奎特的逻辑包含三个关键要素。
首先,逻辑关系到
对象或思想所拥有的属性,只要它们是知识世界的成员。 (逻辑精要,第 44 页)
一切可以研究的东西都必须在意识中“断言”,因此最终是逻辑所关注的。
其次,博桑奎特写道,现实是
由通过系统组合确定的单一连贯结构的内容组成。 (逻辑,第 5 页)
因此,要对某事物有完整的描述,就必须在它的背景以及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理解它。同样,要说一个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必须采用该判断所绑定的系统,然后记下
如果我们否认这一判断,我们世界的那一部分将会变得多么难以理解。 (“逻辑作为知识的科学”,《著作》,第 1 卷,第 302 页)
那么,博桑奎特的观点最好被描述为一种连贯性理论——尽管它关心的不仅仅是一组真实命题的形式一致性。
第三,根据博桑奎特的说法,
命题的真正含义总是先于完全有意识的使用,就像真正的现实先于实际经验一样(逻辑学,第二版,p.x)。
因此,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不完整的。尽管如此,
经验迫使思维沿着一定的路线从片面的观念转变为更完整的观念。 (“逻辑作为知识的科学”,《著作》,第 1 卷,第 311 页)
因此,一致性是通过辩证的、进化的过程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有一天会达到终极真理。
博桑奎特的逻辑一直是重要讨论的主题。其焦点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推理的本质和归纳理论。
例如,在《蕴含与线性推理》中,博桑奎特捍卫了他长期以来的观点,即推理是“知识自我扩展的每一个过程”(前引书,第 2 页)。它是通过暗示而成为可能的——即每个系统的属性,人们可以通过它从一个部分转到所有其他部分。标准形式逻辑(例如线性推理或三段论)只是一种有限的推理形式,正如博桑奎特提醒读者的那样,逻辑原理不是某些抽象现实的一部分,而是心灵运动和生命的表达。
Bosanquet 认为归纳法与演绎法有重要关系。在这方面,他的观点与 Christoph Sigwart 和 W.S.杰文斯。为了具体了解归纳和演绎是如何相关的,我们必须从博桑奎特对假设的验证和假设的成立之间的区别开始。在归纳法中,假设“通过其推论结论与观察到的事实的一致性来验证”;它的建立只是“当我们确信验证的结果不能从任何其他原则推导出来时”(“逻辑作为知识的科学”,《著作》,第 1 卷,第 329 页)。但随后博桑奎特补充道,“每一个经过验证的结果都必然是对其可推论的任何原则的确认”(同上)。那么,推理既不是演绎的(即,根据一般原理),也不是归纳的(例如,根据实例或感觉数据),而是“系统的”——它从整体或系统内部进行。因此,知识并不是作为一组孤立的形式命题而存在的。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在一个系统内。
博桑奎特关于推理和归纳的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对当时对逻辑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挑战演绎推理“无用”的观点(因为那些知道前提的人已经知道结论的内容)——而且也适用于罗素和怀特海发展的弗雷格的“新”逻辑,其中判断与推理分离,“线性蕴涵”是常态。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博桑奎特的论点不仅激起了广泛的批评反应——特别是来自剑桥和美国的“新现实主义者”——而且还激起了维特根斯坦在1914年对摩尔的诱人言论(麦吉尼斯引用) 1988:199-200)维特根斯坦的一些(不成功的)剑桥学士学位。这篇论文是根据博桑奎特的逻辑“抄袭”的。
尽管博桑奎特的逻辑在许多方面遵循黑格尔的逻辑,但它可以说避免了伯特兰·罗素对黑格尔逻辑的批评,即它无意识地假设并吸收了传统逻辑的错误。事实上,Bosanquet 对古典演绎逻辑元素的辩护反对 J.S.穆勒的批评“使哲学对逻辑来说变得安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负责“恢复”英国哲学中的逻辑,特别是在洛克及其继任者的批评之后(参见 Allard 2007)。也有人认为(Fred Wilson 2007)Bosanquet 对逻辑和科学方法的看法与一些当代自然法经验解释的批评家的观点很接近,例如 Fred Dretske 和 David Armstrong。
3.2 形而上学和绝对理论
博桑奎特关于形而上学的出版物可以追溯到 1880 年代末,但直到 1910 年代初,当他 60 多岁的时候,他才发表了关于该主题的综合陈述——他的吉福德讲座《个体性与价值的原理》和《价值与价值》个人的命运。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只有在他在伦理学、社会工作、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他的形而上学才形成了最终的形式。
博桑奎特的第一篇关于形而上学的文章——“心灵与意识同义吗?”和“自愿行动中发生了什么?”——重点关注心灵的本质,并在 1893-94 年开设了一门讲座课程,这些课程成为他的著作《道德自我心理学》(1897 年)的基础。反对粗俗的联想主义和经验主义者(如大卫·休谟、J.S.米尔和亚历山大·贝恩)的“推拉”心理学,他们认为思想由不连贯的、离散的感官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习惯”组成博桑奎特认为,根据这些数据的连续关系,我们无法将人类个体与构成其世界的一切分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实并不独立于个人意识。 Bosanquet 写道,“只要你不把它看得太过,一切都是真实的”(《个性与价值原理》,第 240 页,参见《逻辑》,第 1 卷,第 273 页)(参见 Hamilton Grant 2015)。
博桑奎特的一个主要兴趣是阐述心灵和意志的理论。在《道德自我心理学》中,在一场关于“智力的组织”的讲座中,博桑奎特认为“心灵的心理元素是如此分组和相互关联,从而构成了技术上所谓的感知质量或系统”(前引,第 42 页)。那么,心灵或自我就是这样的系统的多样性。 Bosanquet 将心灵描述为“材料的生长,更像是一个结晶过程,材料根据其自身的亲和力和内聚力塑造自身”(前引,第 9 页)——他说,这种观点,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隐含的。
在他的吉福德讲座中,博桑奎特超越了对心灵的讨论,而是专注于他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基础原则——个性,这一原则植根于他的逻辑研究。
在吉福德讲座的第一系列《个性与价值原理》中,博桑奎特认为,当我们谈到“真实”或“真理”时,我们想到的是一个“整体”(即,一个由相互连接的成员组成的系统),并且通过观察一件事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我们不仅可以说我们对该事物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正如博桑奎特所写的那样,它“更完整”、更真实、更真实。由于这个整体是独立且自给自足的,博桑奎特(追随亚里士多德)称其为“个体”。但由于它的“独立性”和不言自明的特征或必要性,它也是普遍的。那么,“整体”就是博桑奎特所说的“具体的普遍性”。他将这种“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的逻辑普遍性”称为“个性”或“绝对”(前引,第xx页),而他所采取的形而上学立场通常被称为“绝对唯心主义”。
根据博桑奎特的说法,“[有限的]世界中运动和努力的主要动力”是“矛盾”(前引,第 xxviii 页)。然而,当原则发生冲突时,也会出现协调的过程。重新调整术语或引入新的区别,以便冲突的元素在结果中找到一席之地。这种满足和消除矛盾的过程或方法是任何事物发展的特征,博桑奎特将论证称为“偶然性”,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到达了绝对。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