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学:前关键时期
2. 物理学:关键时期(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2.1 前言
2.2 音标学
2.3 动力学
2.4 力学
2.5 现象学
3. 法律
4. 物理学:后关键时期(Opus postumum)
5. 生物学
6. 化学
7. 心理学
8.其他科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和人类学
参考书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物理学:前关键时期
康德早期的批判前出版物旨在解决各种广泛的宇宙学问题,并发展一种日益全面的形而上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物质理论奠定基础。康德的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真实估计的思考》(Thoughts on the True Estimation of Living Forces,1746)明确试图解决“生命力”争议,自莱布尼茨 1686 年攻击笛卡尔运动定律以来,这一争议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康德试图通过主张 mv 和 mv² 在不同的背景下都守恒来占据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立场之间的中间立场,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的解决方案如何依赖于在第一部分:根据这个概念,力是根据物质的活动来理解的,康德用这种活动来解释物体的运动是如何产生的,解决身心问题,并解释既有其他实际存在的世界的可能性,也有空间的三维性。
他对“生命之争”的解决方案特别有趣,因为它预示了他后来处理哲学争议的方法。康德并没有提出支持某一立场的结论性论据,而是寻求在莱布尼茨学派和笛卡尔学派这两派之间进行调解。他认为每种武力措施都是正确的,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康德区分了研究身体的两种方式,“数学的”和“形而上学的”,并声称它们预设了不同的身体概念。根据数学力学,除非有外因作用,否则物体无法加速;因此,康德宣称,笛卡尔的量 mv 是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合适的力量度。相比之下,“自然体”具有数学所包含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活力”的能力,即身体自行增加运动的力量,而外部原因只会“唤醒”。有鉴于此,康德得出结论,莱布尼茨量 mv2 是“自然物体”形而上学考虑中力的正确度量(1:140f)。
康德在《形而上学认知第一原理的新阐释》(1755)中更详细地阐述了他对物质本质的解释。虽然本文的前两部分对沃尔夫的不矛盾和充分理由原则进行了修订,但第三部分主张两个实质性原则,据称这些原则是从充分(或者更确切地说,按照克鲁修斯,决定)理由原则得出的,即继承与共存的原则。继承原理的主旨是反对莱布尼茨预设的和谐,认为只有物质之间的因果联系才能带来其状态的变化。康德的立场似乎主要是为了解释身体状态的变化(正如真实估计中明确断言的那样,精神状态的变化寄生在身体状态上)。因为他认为状态的相互变化需要相互相互作用,很明显,运动的变化正是他所想到的那种相互变化(因为一个物体不能靠近另一个物体,而另一个物体则不能靠近它) 。共存原理认为,孤立的、独立存在的物质之间的和谐因果相互作用只有通过上帝的协调才有可能(正如莱布尼茨认为这些物质的状态之间的和谐关系所需要的那样)。
康德的物理单子论(1756)阐述了一种物质理论,它可以调和几何学中所维护的空间的无限可分性与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所要求的物质的简单性。与他早期的作品一样,他的调和的本质特征在于他的物质理论得到了形而上学观点的支持。具体来说,康德断言,简单物质填充空间不是仅仅通过它们的存在,而是通过它们的活动范围。因此,相关活动领域的任何划分都不会损害物质本身的简单性,因为物质的空间属性(包括空间的无限可分性)源于其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其内在特征。在物理单子论的过程中,康德还论证了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必要性,并将重要作用归因于惯性力。康德对牛顿原理的接受代表了对真实估计立场的重要转变,康德拒绝了惯性原理,并追求更符合莱布尼茨观点的动力学理论。
后来在他的前批判时期(1763-70),康德试图在他在第一部著作中建立的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面的形而上学解释。因此,在他的《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基础》(1763)中,他试图将他的推理扩展到哲学神学和目的论的基本问题,首次提出他现在著名的对三种传统理论的批评。上帝存在的论证,同时发展了一种新的有神论证明,其基础是上帝作为事物可能性的真正基础是必要的。 1755年之后的某个时候,康德阅读了德文翻译的休谟的《关于人类理解的探究》后,在他的《试图将负量的概念引入哲学》(1763)中区分了真实的理由/对立,以避免休谟的反对意见,即“负量的概念”不存在逻辑矛盾。一种事物的存在并不跟随另一种事物的存在。但在这项工作中,他也有兴趣通过更广泛地应用它来进一步探索真正的基础/对立的概念,例如身体、精神状态等。同样相关的是康德的关于方向区分的终极基础空间(1768)修改了他早期对空间的解释,因为他似乎认为某些空间属性——即手性或旋手性——可能无法完全用直接关系来解释物质之间。在他所谓的就职论文(1770)中,康德继续发展一个更全面的哲学体系,该体系将涵盖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原则,并以此进一步修改他对空间和时间的解释。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康德几乎没有发表任何著作,他更加系统地修正了他的观点,1781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代表了他“批判转向”的第一个重大步骤。
Adickes (1924)、Harman (1982)、Friedman (1992)、Laywine (1993)、Schönfeld (2000)、Kuehn (2001)、Lefevre & Wunderlich (2000) 和 Watkins (1997、2001、2003、2006、2013)强调了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康德思想在前批判时期的发展,他对莱布尼茨、牛顿和其他更直接的前辈(如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科鲁修斯、莱昂哈德·欧拉、莫佩尔蒂和马丁·克努岑)的反应。史密斯(Smith,2013)在《物理单子论》中重建了康德的物质图景。
2. 物理学:关键时期(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尽管康德在整个批判时期的各种著作中讨论了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但他对此主题的观点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中得到了最明确的发展,该书由序言和共四章。
2.1 前言
在《形而上学基础》序言中,康德(i)分析了自然和科学的概念,以确定知识体系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ii)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理解的科学需要“一个纯净的部分”(4:469)以及这样一个纯净的部分存在必须满足什么标准,(iii)认为化学和心理学目前无法满足这些标准,以及(iv)描述应该采取什么程序遵循这些标准,从而提供科学本身所要求的“纯粹部分”。
康德的自然科学概念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的限制性。它要求认知(i)系统地排序(ii)根据理性原则,以及(iii)以绝对的确定性先验地了解,即“意识到其必要性”(4:468)。因为正确的科学认知必须满足这些严格的条件,所以它需要“一个纯粹的部分,理性所寻求的绝对确定性可以以此为基础”(4:469)。但由于康德将概念产生的纯粹理性认知与形而上学等同起来,因此科学本身就需要自然的形而上学。然后,他指出,这种自然形而上学可以包含在“先验部分”中,它讨论了使一般自然概念成为可能的法则——“即使与任何确定的经验对象无关”(4:469) ——或“特殊形而上学”部分,涉及“这种或那种事物的特殊性质”,并为其给出了经验概念。
因此,康德的自然科学概念本身立即引发了几个系统上重要的问题。首先,如果自然形而上学的“先验部分”可以与《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果等同起来,那么《形而上学基础》就是一部特殊形而上学的著作。但究竟什么是特殊玄学呢?特别是,哪些特定性质或种类的事物可以作为其对象?在不损害自然科学纯粹部分所要求的必要性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精确地给出这些事物的经验概念呢?其次,形而上学基础所提供的特殊形而上学与《纯粹理性批判》所确立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先验部分有何关系?前者是否以后者的原则为前提,或者它们在逻辑上是独立的,但仍然以其他方式相互关联?另一个问题涉及特殊形而上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物质概念的)概念分析、对自然数学科学前提的先验研究,还是完全别的东西?
首先,康德认为,在特殊形而上学中,先验部分的原则“适用于我们感官的两种对象”(4:470)。因此,可以在特殊形而上学中研究的特定事物种类是(i)外在感觉的对象,即物质,和(ii)内在感觉的对象,即思考的存在,这将导致身体的教义和灵魂的教义。康德接着指出,因为“确定的自然事物的可能性不能从它们的单纯概念中被认知……仍然需要先验地给出与概念相对应的直觉,即概念被构造”(4:470) ,这是一项需要数学的任务。这是康德对其著名主张的辩护,即“在任何特殊的自然学说中,只有与其中有数学一样多的正确科学”(4:470)。这一论点表明,自然科学的纯粹部分所要求的必然性源自对确定事物进行数学构造所必须遵循的规则的必然性。
然后,康德使用科学本身需要在先验直觉中构建对象概念的主张来排除化学和心理学(至少在当时的实践中)可以算作科学本身的可能性。就化学而言,问题在于“无法指定物质各部分的接近或撤回规律……它们的运动及其所有后果可以直观地呈现并在空间中先验地呈现(要求这将很难实现)”(4:471)。由于它的原则“仅仅是经验性的”,因此它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系统艺术”(同上)。心理学的情况更为复杂,因为康德在序言中提供了(至少)两个单独的理由来否认心理学本身的自然科学地位。首先,康德声称数学不适用于内在感觉现象及其规律,尽管他承认连续性规律(例如,在《纯粹批判》中的 A207-209/B253-255 和 A228-229/B281 中进行了讨论) Reason)也应该适用于我们表述的变化。然而,他淡化了连续性定律应用的重要性,指出时间只有一个维度,无法提供足够的材料来显着扩展我们的认知。其次,康德还抱怨经验心理学不能随意分离和重组内在感觉的现象;相反,我们的内在观察可以“仅通过思想上的划分”来分开(4:471)。康德对化学和心理学的更全面的看法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
其次,在解释数学如何应用于物体时,康德断言“必须首先引入属于一般物质可能性的概念的构建原则。因此,对一般事物概念的完整分析[必须提供其中]不使用特定的经验,而仅使用它在孤立的(尽管本质上是经验的)概念本身中发现的与纯粹直觉相关的经验。在空间和时间上,并符合本质上已经附加到一般自然概念的法则”(4:472)。康德接着解释说,这意味着物质的概念必须根据纯粹理性批判的数量、质量、关系和形态的范畴来确定(4:474-476)。此外,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基础》每一章的物质概念都必须添加“一个新的决定”(4:476)。这不仅表明《形而上学基础》中所主张的原则要“根据”《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捍卫的原则来发展,而且还表明物质的概念和形而上学基础本身都是根据《纯粹理性批判》的类别表。
不幸的是,这些澄清点并不能解决康德关于自然科学本身的要求的声明立即提出的所有问题。这里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涉及形而上学基础核心的物质概念。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A847-848/B875-876)中将其作为不可理解的、广延的和惰性的事物的概念引入。然而,在《形而上学基础序言》的开头,他将其描述为任何外在感觉的对象,后来他认为“某物成为外在感觉的对象的基本决定必须是运动”。 ,因为只有这样这些感官才能受到影响”(4:476)。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康德对物质、外在感觉和运动之间联系的论证,人们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物质的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任何外感对象的概念,那么它如何在任何真正的意义上仍然是经验的(以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之间所得出的结构差异)基础)?相比之下,如果不可穿透性、广延性和可移动性被视为物质概念的基本特征,那么我们如何能先验地知道我们在外在意义上可能遇到的任何物体都必须按照支配物质的定律来运行?定义?
此外,即使人们能够找到一种适当细致的意义,其中物质的概念是经验性的,同时仍然考虑到一种适当的必然性,仍然可以对要添加到每个概念中的“新决定”提出问题。形而上学基础的章节。例如,当一个人认为物质具有数量、质量等时,添加的每个具体确定的理由是什么?另外,物质的每一个新的规定与康德在《形而上学基础》每一章中提出的各种主张之间有什么关系?特别是,当康德明确援引构建属于物质可能性的概念的原则时,他的想法是,只要这些原则使物质的相关“新决定”的经验成为可能(以便康德将发展一种先验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的论点在许多方面与《纯粹理性批判》相似)?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人们如何解释康德在《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的论点。
康德在序言中提出的科学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德国文献中,Plaass (1965)、Cramer (1985) 等人详细讨论了上述问题。 Pollok(2001)最近对形而上学基础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文本评论。 Walker (1974)、Brittan (1978)、Buchdahl (1968、1969 和 1986)、Parsons (1984)、Butts (1986) 和 Watkins (1998a) 在英国文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工作。弗里德曼(Friedman,1992、2001、2002 和 2013)在这些问题上也特别有影响力。 《McNulty 2022》中的几个章节(分别由 Sturm、Breitenbach 和 Friedman 撰写)增加了我们对康德思想中这一方面的理解。
2.2 音标学
《形而上学基础》的第一章“声学”,考虑了物质运动的量以及如何先验地在直觉中构建它(以便产生我们对运动中的物质的体验所必需的规则)。由于广延性和不可穿透性与如何表示不同的运动幅度(或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康德将本章中的讨论限制为将物质视为一个点。由于空间中一点的运动可以直接表示,因此主要问题是如何表示两个不同运动的合成。康德在本章中的主要主张是,由于空间的相对性(即,每个运动都可以任意地被视为物体在静止空间中的运动,或者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运动)。以相同速度沿相反方向运动的空间)“同一个点的两个运动的组合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思考:其中一个在绝对空间中表示,并且,而不是另一个,一项动议在相反方向发生的相同速度的相对空间表示为与后者相同”(4:490)。该定理的证明考虑了两个运动组成的三种可能情况: (i) 两个运动方向相同; (ii) 两项动议方向相反; (iii) 两个运动形成一个角度。然后,康德展示了如何在直觉中先验地构建案例(i)-(iii)中描述的两个运动中的单个运动。这个构造过程的综合先验结果是一个复合定理,它涵盖了经典物理学的两个基本结果:速度加法的平行四边形规则和伽利略运动学变换。该定理也是出于建筑学的原因而需要的,而不仅仅是作为科学的基础。康德在他的《动力学》中使用合成定理作为前提,以便从力引起的复合运动中先验地推断出力(例如,4:497)。而且,他在《力学》中,在“构建运动的交流”,即推导冲击定律的过程中,明确地援引了该定理(4:546)。
直到最近,直接研究康德音律学的著作还很少。 Pollok(2001)是一篇历史丰富的评论。弗里德曼(Friedman,2013)理清了康德章节中复杂的思想脉络。他的主要思想是康德的数量范畴(第一批判)保证了运动是一个量级,因此数学适用于物体的运动——作为运动学。 《McNulty 2022》中的两章(分别由邓洛普和斯坦撰写)增加了我们对康德思想这方面的理解。
2.3 动力学
《形而上学基础》的第二章“动力学”考虑了如何体验物质填充空间中的确定区域。命题 1-4 致力于展示排斥力的本质和必要性。在命题 1 中,康德认为物质填充空间需要排斥力,因为“兰伯特等人”将固体理解为物质通过“其纯粹存在”而拥有的属性(4:497),无法真正解释如何一种物质抵抗另一种物质渗透它的尝试。然后,康德在命题 2 和命题 3 中详细说明了排斥力的几个核心特征。排斥力的程度可以达到无穷大,因为人们必须始终能够想到稍微更大或更小的力,尽管物质可以被压缩到无穷大,但它也可以被压缩到无穷大。永远不会被穿透,因为这需要无限的压缩力,而这是不可能的。
在命题 4 中,康德从他对排斥力的描述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物质是无限可分的(4:503)。这一观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代表了与他早期的物理单子论的重大背离,在物理单子论中,他接受吸引力和排斥力,但否认最终构成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即物理点或单子。确实,康德在这一点上改变立场的部分理由源于《纯粹理性批判》(特别是其第二个二律背反)中所进行的“批判转向”。因为一旦人们认识到空间和诸如可分性之类的空间属性都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只是表象,我们就可以拒绝似乎需要接受简单实体的命题,即简单实体必须先于整体的观念。他们作曲(4:506)。然而,康德的证明在细节上似乎不仅依赖于每个空间都被某种排斥力或其他力量填充的想法,而且依赖于更强有力的主张,即每个空间都可以分为更小的空间,这些空间被不同的力所填充。排斥力。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