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记概要
2. 元哲学
2.1 哲学上的区别和阶级的重叠
2.2 预设分析
2.3 “彻底转变”假说
2.4 本体论论证及其与赖尔的对应
2.5 与艾尔的形哲学之战
2.6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3.历史与科学
3.1 历史的过去和历史探究的前提
3.2 重演
3.3 反对方法论统一的论点
参考书目
A. 主要文献
A.1 科林伍德出版的作品
A.2 参考书目
A.3 科林伍德未发表的手稿
B. 二手文献
B.1 主要评论
B.2 其他二手来源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传记概要
R.G.科林伍德 1889 年出生于温德米尔南端兰开夏郡的卡特梅尔费尔 (Cartmel Fell)。他的父亲 W.G. 科林伍德 (W.G. Collingwood) 是一位考古学家、艺术家,并在约翰·罗斯金生命的最后几年担任约翰·罗斯金的私人秘书;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艺术家和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当他两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科尼斯顿湖畔的莱恩黑德,靠近拉斯金在布兰特伍德的房子。
科林伍德在家里接受教育,直到十三岁,他进入预科学校,第二年进入拉格比学校。 1908年,他到牛津大学学院攻读《人文文学》。当他仍在参加期末考试时,他被选为牛津彭布罗克学院院士。
1910 年开始哲学研究时,他受到了牛津现实主义者的影响,尤其是 E.F. 卡里特和约翰·库克·威尔逊。直到 1916 年左右,他一直是一位自称的现实主义者。然而,他的现实主义逐渐被他与大陆哲学的密切接触所削弱,尤其是贝内代托·克罗齐和乔瓦尼·真蒂莱的著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与 J.A. 友谊的结果。史密斯,1910 年至 1935 年间担任韦恩弗利形而上学哲学教授。1913 年,他出版了克罗齐的《詹巴蒂斯塔·维柯的哲学》的英文译本;后来他翻译了克罗齐和吉多·德·鲁杰罗的许多其他作品。克罗齐和德鲁杰罗都是私人和哲学上的朋友,尽管他与德鲁杰罗的关系更密切。
科林伍德早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神学和宗教哲学,受到英国教会现代主义者聚会“团体”或“卡姆诺圈子”的影响。 1916年,他在该小组出版的文集中发表了一篇关于“魔鬼”的文章,也是他的第一本书《宗教与哲学》。
与此同时,科林伍德还从事实际的考古工作,从 1912 年起,他的整个夏天都在指导英格兰北部罗马遗址的挖掘工作。尽管他有时将自己的考古学描述为一种爱好,但他仍然成为了罗马不列颠历史和考古学的权威,进行了多次发掘,撰写了数百篇论文,并在全国各地系统地记录和抄写了罗马铭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林伍德申请入伍,但因视力不佳而被拒绝。作为一名橄榄球学校的热心学员和国家服务联盟的爱好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打击。从 1916 年 1 月起,科林伍德大部分时间在伦敦海军部情报部门生活和工作。尽管他继续每周去牛津看望学生,但他在 1916 年至 1919 年间没有讲课。他于 1919 年 6 月离开金钟,并于 1920 年 1 月恢复讲课。在金钟任职期间,他是两本长篇报告的主要作者:比利时及邻近领土手册(1918 年);和《阿尔萨斯-洛林手册》(1919)。这部作品的衍生作品是他在《大英百科全书》(第 12 版,1921 年)中关于卢森堡的条目。
1919 年底,科林伍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历史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对论证进行了分析。这项调查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以一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的。他在后来的一些作品中借鉴了这些材料,特别是《信仰与理性》(1928年)、《哲学方法论》(1933年)和《形而上学论》(1940年)。 1924 年,科林伍德撰写了《窥镜》(Speculum Mentis)。这是他所说的“经验形式”的辩证法: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此期间,他还讲授伦理学、罗马历史、历史哲学和美学:他的《艺术哲学大纲》(根据他的讲座)于 1925 年出版。
在整个 20 年代和 1930 年代初,科林伍德还大量从事历史和考古工作,于 1930 年出版了《罗马不列颠考古学》和多个版本的《罗马不列颠》。这项工作的顶峰是他对罗马不列颠和英国殖民地的罗马不列颠的调查(1936 年)以及他对坦尼·弗兰克的《古罗马经济调查》(1937 年)的贡献。为了增加他自己强加的过度劳累的负担,从 1928 年起,他作为一名语言多才多艺的博学者(他能够阅读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荷兰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学术著作)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需求。此后担任克拉伦登出版社代表。
科林伍德的健康状况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开始每况愈下,部分原因是严重过度劳累和失眠。 1931年4月,他患上了水痘并发症,并开始患有高血压。大学批准他休学; 1932 年秋天回国后,他开始撰写一本重要的新书——《哲学方法论》(An Essay on Philosophical Method,1933),被许多人视为他哲学成就的顶峰。这源于他在过去十年中每年发表的道德哲学讲座的方法论介绍。这篇论文是通过考察哲学概念的独特性来对哲学推理的本质进行持续的调查。该论文发表后,科林伍德将他的哲学精力集中在历史哲学和自然哲学上。他此时发表的讲座后来构成了他死后出版的《历史观念》(1946年)和《自然观念》(1945年)的基础。
1935 年,科林伍德接替 J.A.史密斯担任韦恩弗利特形而上学哲学教授,并从彭布罗克转到莫德林学院。同年十月,他发表了关于《历史想象》的就职演讲。 1934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并于1936年5月在学院发表了关于人性和人类历史的演讲。这两场演讲后来被纳入《历史观念》。
1937 年,科林伍德撰写了《艺术原理》(1938);在校对校样时,他中风了,这是许多人中的第一个。从这时起,他意识到自己是在借来的时间写作。他的《自传》(1939)记录了他决心将他希望完成但可能无法完成的工作记录下来。在 1938-9 年前往荷属东印度群岛休养期间,他写下了《形而上学随笔》(1940 年),并开始创作他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历史原理》(直到 1995 年才出版)。 1939 年,他与一群在牛津大学学习的罗德岛学者一起航行环绕希腊岛屿——《大副航海日志》(1940 年)中对这段旅程进行了令人难忘的回忆和唤起。返回牛津后,科林伍德讲授道德和政治哲学,并创作了《新利维坦》(1942),他认为这是他对战争努力的贡献。他是在中风日益衰弱的背景下写这本书的。
R.G. 1943 年 1 月 9 日,科林伍德在科尼斯顿去世;他当时已经快 54 岁了。他被安葬在科尼斯顿教堂墓地的一个不起眼的坟墓里,位于他的父母和约翰·罗斯金之间。吉尔伯特·赖尔 (Gilbert Ryle) 接替了他的韦恩弗利特主席职务。
2. 元哲学
2.1 哲学上的区别和阶级的重叠
科林伍德的第一部成熟著作《哲学方法随笔》(An Essay on Philosophical Method,1933)是一部实质性的元哲学论文,旨在描述哲学分析的主题和方法。科林伍德在这里说,哲学的真正工作是“区分概念……在它们的实例中共存”(EPM 2005:51)。例如,道德哲学家区分不同种类的善:令人愉快的、权宜之计的和正确的(EPM 2005:41)。当哲学家区分快乐、权宜和作为善的种类的权利时,他们并不是将事物分为相互排斥的类别。如果这是他们的目标,那么愉快、权宜和正确之间的哲学区别就意味着:
因此,任何令人愉快的事情都必然是不恰当的和错误的。凡是有利的,必定是错误的且不愉快的;凡是正确的,必定是既令人不愉快的,又是不有利的。 (EPM 2005:41)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因为哲学家允许同一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描述,这取决于它是出于欲望(追求快乐)、自利(权宜之计)还是义务(权利)。 )。因为哲学上的区别将对象置于不同的描述之下,而不是将它们分类为类,所以它们违背了传统分类理论中适用于属与种之间关系的规则(EPM:31)。在传统的分类理论中,属的相邻种往往是相互排斥的。例如,自然史将生物体分为动物和植物,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这些相邻物种往往具有相互排斥的类别(脊椎动物的类别与无脊椎动物的类别不同;动物的类别与蔬菜的类别不同)。虽然在这种分类中相邻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些重叠(鸭嘴兽是一种像哺乳动物一样哺乳幼崽并像鸟一样产蛋的动物),但这些情况是“例外和有限的”(EPM:30)。另一方面,阶级的重叠是哲学区分的“常规”特征。 (EPM:36)。哲学上的区别允许完全而不只是部分重叠。例如,这不仅是某些行为既体现了权宜之计又体现了权利的概念(就像鸭嘴兽既是哺乳动物又是鸟类或两栖动物既是水生动物又是陆生动物一样),但原则上,任何属于某一哲学属类的行动也可以属于其邻近的概念:因此,体现权宜原则的行动类别原则上可以是最重要的行动。与体现义务原则的行动类别相同。科林伍德声称权宜之计和义务重叠的概念超出了认识论的考虑,即很难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无论他们是出于义务还是权宜之计;相反,他的观点是,哲学区分是“没有差异的区分,即概念上的区分,实例上没有差异”(EPM:50)。说哲学区别是“没有区别的区别”,并不是贬义地把它们视为无关紧要的迂腐区别,而是指出,从哲学上消除概念的歧义与将事物分类不同。区分爱和嫉妒的概念(不是科林伍德的例子)并不等同于将伴侣分为爱和嫉妒的不同类别。出于同样的原因,将善的概念消除歧义为令人愉快的、权宜之计和正确的,这与将行为分类为追求快乐、自利或责任的行为不同。愉快的、权宜的和正确的之间的区别(就像爱和嫉妒之间的区别一样)是哲学家想要做出的区别,即使世界是这样的,由义务驱动的行为必然有利于代理人,因此,出于自身利益或责任动机的一系列行动将包含完全相同的成员。哲学区别纯粹是内涵区别,哲学分析所消除的概念下的对象类别可能不存在任何差异。
科林伍德说,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它们的外延和它们的内涵。从其外延的角度来看,一个概念是“一般的”,因为它在自身之下聚集了“其个体实例的复数性”。从其内涵的角度来看,一个概念是通用的,因为它聚集了“其特定差异的多样性”:
因此,颜色的概念将所有单独有色事物的所有单独颜色统一为它们所属的类别。但它也将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特定颜色统一为一个属,并作为其所属的种。可以方便地提及前一种统一时说该概念是一般的,而提及后者时则说它是一般的。 (EPM 2005:28-29)
在传统的分类学说中,内涵区分依赖于外延区分:
普通教科书中的分类逻辑学说暗示了概念的这两个特征之间存在某种明确的联系:即,如果一个属被区分为一定数量的种,那么它的实例的类可以是相应地分为相同数量的子类。每个子类将包含一个特定概念的实例;子类的整体将构成通用概念的整体……(EPM 2005:29)
哲学区分并不遵循这种逻辑,因为它们并不预设哲学家消除歧义的概念涵盖特定的集合或类别。哲学分析的任务恰恰是区分在其实例中一致的概念。当两个哲学概念在它们的实例中重合时,代表它们的事物就不是像两栖动物或鸭嘴兽那样的混合体。这是从不同角度看待或用不同描述来看待的一件事。例如,一首歌体现了音乐和诗歌的概念,但说这并不等于说它一半是音乐,一半是诗歌,就像半人马一半是人一半是马或鸭嘴兽一样。部分哺乳动物,部分卵生。诗歌和音乐之间的审美区别,就像道德上的区别一样,是对整个对象而不是对象的一部分进行不同描述的区别。哲学区分纯粹是不同概念或类别之间的内涵区分。但它们并不是因此而变得无关紧要。正如那些无法区分爱与嫉妒概念的人将无法理解爱的伴侣如何不需要嫉妒一样,那些无法区分善的概念的人也将无法理解如何追求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可能不符合一个人的自身利益。
科林伍德对哲学区分中类别重叠本质的描述,影响了他的心灵哲学以及他对有关心灵与身体之间关系本质问题的方法。心灵概念和身体(或物质)概念之间的区别是哲学上的区别。心灵哲学家的任务是区分在其实例中一致的概念,并消除其含义的歧义,例如,当谈论作为生物存在和作为人的人类时。当哲学家如此区分心灵和身体时,他们并没有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和卵生动物。有思想的生物并不是一半是思想、一半是身体的混合体,就像牛头怪一半是人、一半是马一样:
人的身体和人的思想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是同一件事……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被认识。就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自我认识问题而言,人的身体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的全部。心灵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的全部,因为他通过扩展和澄清反思的数据来解决自我认识的问题。 (NL 1992:11)
心灵和身体概念之间的哲学区别不应与笛卡尔所主张的真实或形而上学的区别相混淆。声称心灵是一个独特的概念或类别,与身体不同,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哲学上的区别是内涵上的区别,没有深刻的本体论含义。但事实上,它们并非旨在从关节处切入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任何分量:那些无法区分心灵和身体概念的人注定无法看到规范和身体概念之间的区别。 /合理化对行为的解释和对事件的描述性/法则学解释,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可以通过援引因果律,以与物质相同的方式来研究和理解心灵。因此,毫不奇怪,科林伍德后来的大部分哲学,特别是他的历史哲学,都致力于捍卫历史解释实践(他认为这是心灵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解释实践的自主性。将历史的解释(即心灵)与科学的解释(物质/自然)区分开来是哲学的真正任务,对于科林伍德来说,这项任务必须与他认为是科学的伪问题区分开来。探究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因果关系。关于心灵与身体关系的真正问题
……是身体科学或自然科学与心灵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探究,应该取代对“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一虚假问题的虚假探究。 (荷兰 1992 年:2.49/11)
类别重叠的普遍性意味着,使用哲学概念的合理性不能基于经验观察,因为哲学区别无法通过经验验证。例如,地质学家将岩石分为沉积岩和结晶岩,是基于两种岩石的可观察特征,并且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相比之下,哲学上的区别,例如权宜之计与正义、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区别,不能同样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它们是概念上的区别,而没有实例上的区别。运用哲学概念和区别的理由在于,它们使我们能够对现实进行不同的描述,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例如,它们使我们能够判断一件艺术品在美学上是否美丽,但在道义上应受谴责。
在他后来的哲学中,科林伍德将放弃阶级重叠的术语,但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即哲学区别是“没有差异的区别”,并且哲学分析的任务是区分在其实例中重合的概念。即使这个术语被遗忘了。在他的第二本形而上学论文《形而上学论文》(1940)中,他着手消除“原因”一词的不同含义。可以使用“原因”一词,在他所说的意义上,我指的是“原因”或“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
所造成的事情是一个有意识和负责任的代理人的自由和故意的行为,并且促使他这样做意味着为他提供这样做的动机。 (EM 1998:285)
这就是该术语在历史科学或心灵科学中的使用方式。 “原因”一词也用在他所说的意义 II 中,表示主体有能力产生或阻止的先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原因是
一个事件或事物的状态,通过产生或阻止,我们可以产生或阻止据说是其原因的事件或事物状态。 (EM 1998:296–7)
“原因”一词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实用科学中以第二义使用。最后,“原因”一词也用于自然理论科学中的意义 III,其中
所引起的事物是一个事件或事物的状态,而其原因是另一个事件或事物的状态,因此(a)如果原因发生或存在,即使没有进一步满足条件,结果也必须发生或存在(b)除非原因发生或存在,否则结果不会发生或存在。 (EM 1998:285–86)
该术语的意义 II 和意义 III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在自然实用科学中,事件的原因是从控制和操纵自然环境的利益的角度考虑的先行事件状态,而在自然科学中,事件的原因是从控制和操纵自然环境的利益的角度考虑的。在自然理论科学中,自然事件的原因被视为独立于主体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第三种意义上的原因是无条件的。一方面,意义 I 与意义 II 和 III 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意义 II 和 III 中,原因是先行条件,而在意义 I 中,原因是逻辑基础。当一个人通过赋予代理人一个动机或理由来解释代理人的行动意图时,该行动不是通过援引之前发生的事情(以内部心理过程的形式出现的先行条件)来解释的,而是通过使该行动合理化的动机来解释的。将意义 I 与意义 II 或 III 混为一谈,就是将规范/合理化与因果解释混为一谈,从而也无法理解它们各自的解释:行动和事件之间的区别。因果关系的不同含义之间的区别,就像权宜之计和正确之事之间的区别一样,并不是不同类别事物之间的区别;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在其实例中可能一致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