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单子层次结构
如果真正存在的唯一事物是类似心灵的实体,单子,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异必须可以用心理特征来解释。现在,上面已经指出,莱布尼茨对实体的解释的一个中心特征是他声称实体被赋予主动力和被动力。在他成熟的形而上学中,莱布尼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说,物质是主动的,因为它具有清晰的知觉,而被动的则是它具有混乱的知觉。因此,例如,莱布尼茨在《单子论》第 49 节中写道,“我们将行动归因于单子,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知觉,而激情则归因于它具有混乱的知觉”(G VI 615/AG 219)。但是,正如我们稍后在同一著作中了解到的那样,“单子都混乱地走向无限、走向整体;但它们受到各自不同感知程度的限制和区分”(G VI 617/AG 221)。这里的基本思想有两个方面:首先,主动性和被动性是单子表征的相对清晰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其次,就特定单子的有机体本身由单子构成而言,它们——有机体的单子——会有混乱的感知。这条链条一直延伸到无限小,单子对世界只有非常混乱和不准确的感知。
由于任何动物体内的单子之间都存在等级制度,从人的灵魂到无限小的单子,单子之间的统治和从属关系是莱布尼茨唯心主义和泛有机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物质的层次结构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层次结构,其中一个单子有一个有机体,它是其他单子的结果,每个单子都有一个有机体,等等。就动物(野兽和人类)而言,单子的层次结构也与“自然机器”的控制有关(正如莱布尼茨在上面考虑的给德沃尔德的信中所说的那样)。那么,是什么解释了主导单子和从属单子的关系呢?正如莱布尼茨告诉《老板》的那样,统治和从属是由完美程度组成的。由于单子在其感知方面是有区别的,一种自然的解读就是上一段中所建议的:当 x 比 y 具有更清晰的感知时,单子 x 优于单子 y。但是,如果我们遵循单子论(第 49-51 节)中对因果相互作用外观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稍微更复杂的图景。当 x 包含 y 行为的原因时,单子 x 对单子 y 具有支配性。这就是为什么可以说动物的思想指导其身体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任何一只动物体内都会存在功能等级。因此,人的心比有机体的单子所包含的知觉更清晰,但它包含了人体内发生的一切的原因;一个人的肝脏包含其细胞中发生的事情的原因;细胞包含其线粒体中发生的事情的原因;而且,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这种关系向下无限延续。
6.认识论
莱布尼茨对认识论问题的反思在数量上无法与他对逻辑、形而上学、神圣正义和自然哲学的反思相媲美。尽管如此,他确实对人类知识的可能性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的主要学说将在这里呈现。
6.1 “对知识、真理和思想的沉思”
1684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一篇标题为上述的短文。这是他的第一本成熟的出版物,也是他在哲学生涯中经常提到的出版物。莱布尼茨在其中对人类知识或认知(cognitio)提出了一系列区分:知识要么是模糊的,要么是清晰的;知识要么是模糊的,要么是清晰的;清晰的知识要么是混乱的,要么是清晰的;不同的知识要么不充分,要么充分;足够的知识要么是象征性的,要么是直观的。现在,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清晰的知识意味着能够识别我们所代表的事物,例如玫瑰;当一个人能够列举出足以将玫瑰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标记时,知识就变得清晰明确。当一个人能够给出这样的列举时,一个人就拥有了一种独特的观念或概念,从而能够给出事物的名义定义。此外,如果构成特定概念一部分的所有标记本身都是明确已知的,那么认知就是充分的。最后,如果一个概念很复杂,并且我们能够同时考虑它的所有组成概念,那么我们对它的了解就是直观的。最终,莱布尼茨认为,人类仅对基本概念和命题拥有直觉知识,而上帝当然对万物拥有直觉知识。
莱布尼茨相信他的区分也有助于显示真假观念之间的区别。他写道:“当一个想法的概念可能时,它就是真实的;当它包含矛盾时,它就是错误的”(A VI iv 589/AG 26)。现在,可能性可以先验和后验地建立。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将某件事分解为其本身可能的组成概念,并且如果我们知道这些组成概念之间不存在不相容性,那么我们就可以先验地知道某件事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只能通过经验知道某事是可能的,因为某事的实际存在就是其可能性的证明。
6.2 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
上面讨论了莱布尼茨的矛盾原理和充足理由原理,但没有提到这两个原理是为莱布尼茨区分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即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服务的。莱布尼茨对模态的描述已在其他地方讨论过,但这里需要对这种区别进行简短的描述。就推理真理而言,其理由或解释可以通过分析概念或概念来发现,“将其分解为更简单的想法和更简单的真理,直到我们到达原语”(G VI 612/AG 217)。最终,所有推理真理都将被解析为原语或恒等式,矛盾原理因此得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其原因无法通过有限的分析过程或概念解析来发现。然而,某些特定事实如此而不是相反(PSR)必定有一个原因,并且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这个原因是在一系列偶然事物之外找到的。 (见下文。)
6.3 与生俱来的想法
莱布尼茨经常被归入理性主义者阵营,反对经验主义者(例如洛克、贝克莱和休谟)。虽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这种标准的教科书区分感到不满,但莱布尼茨确实在两个重要方面符合要求:就坚持充足理由原理而言,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就接受先天观念而言,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并否认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张白板或白板。就莱布尼茨的古典忠诚而言,有趣的是,在形而上学领域,他经常用亚里士多德(和经院)术语来表达他的哲学,但在认识论领域,他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柏拉图主义者——至少在术语上与生俱来的想法的存在。事实上,在他的《人类理解新论文》(他对洛克《人类理解论文》的全书评论)的开篇段落中,莱布尼茨明确地在思想起源的基本问题上与柏拉图保持一致。 (VI VI 48/RB 48)
莱布尼茨有几个直接的形而上学理由来否认心灵可能是一块白板。首先,也是最明显的,既然物质之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因果相互作用,那么我们所有的想法就不可能来自经验;事实上,严格来说,没有任何想法可以来自经验。 (然而,莱布尼茨将对感官体验采取更自由的理解,这样就不会引起争论。)但是,第二,莱布尼茨很少评论,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在出生时是白板的观点违反了这一原理不可辨别者的身份。简而言之,PII 针对性质相同的物理原子和性质相同(因为空白)的灵魂。此外,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他认为非常令人反感的经验主义观点的形而上学基础。他写道:“我承认,如果要赋予灵魂这样那样的想法,如果要留意我们内心的想法,经验是必要的。但经验和感官如何提供想法呢?灵魂有窗户吗?它类似于书写板,还是类似于蜡?显然,那些对灵魂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将其视为有形的”(A VI vi 110/RB 110)。洛克以接受“思考物质”的可能性而闻名,而莱布尼茨则认为这样的论点令人厌恶。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莱布尼茨毫无疑问地表达了人类思想或灵魂本质上是非物质的,而洛克对物质本质的怀疑论从根本上与莱布尼茨最坚定的哲学承诺相矛盾。但是,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莱布尼茨试图破坏洛克关于思想的起源和本质的立场。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心灵本质上必定是非物质的,这已在上面关于形而上学的部分中得到了证明。但莱布尼茨确实对心灵的非物质性或反对其涉及思想和观念本质的机制有一个特殊的论证。这是他著名的磨坊隐喻,在《新散文》和《单子论》中都出现过。莱布尼茨认为,感知不能用机械或唯物主义术语来解释。即使人们要创造一台赋予思想和感知存在的机器,对这台机器内部的检查也不会显示出思想或感知的体验,而只会显示各个部分的运动。
但即使莱布尼茨接受了常见的说法——也就是说,好像感官对某些观念负有因果责任——他也反对经验主义的主张,即感官是所有观念的起源。莱布尼茨认为,经验主义立场虽然可以解释偶然真理的来源,但它不能充分解释必然真理的起源和特征。因为感官永远不可能得出任何必然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充其量只能为我们提供进行相对较强的归纳的手段。相反,莱布尼茨声称,理解本身是这些真理的源泉,并保证了它们的必要性。虽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所有想法(记忆的功能和作用证明了这一点),但某些想法或真理在我们的头脑中以倾向或倾向的形式存在。这就是固有观念或固有真理的含义。事实上,莱布尼茨相信心灵对必然的真理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在这个主题上,莱布尼茨使用了一个独特的比喻:一块大理石的纹理表明或倾向于表明熟练的雕塑家可以发现和利用的形状。同样,有一种“性格、能力、预成,决定了我们的灵魂,并带来[必要的真理]从中衍生出来”(A VI vi 80/RB 80)。
6.4 统觉、记忆和推理
上述单子的层次结构在莱布尼茨的认识论中有一个推论。单子或多或少是完美的,这取决于它们感知的清晰度,当一个单子包含另一个单子发生的事情的原因时,一个单子就比另一个单子占主导地位。但有些单子也可以上升到灵魂的水平,例如,当它们经历感觉时,也就是说,当它们的知觉非常清晰并伴随着记忆时。这是动物占据的位置。此外,有些灵魂有时也能够进行统觉,即反思他们的内在状态或感知。正如莱布尼茨在《自然与恩典的原理》中告诉我们的那样,“区分感知和统觉是有好处的,感知是代表外部事物的单子的内部状态,统觉是意识,或者是对这种内部状态的反思性知识,某种东西。不是给予所有的灵魂,也不是在任何时候给予特定的灵魂”(G VI 600/AG 208)。莱布尼茨想要表达的观点显然是反笛卡尔的:动物并非缺乏灵魂而仅仅是机器。这里有一个连续体,从上帝、天使、人类到动物,再到石头和世界上的淤泥和污垢之下的单子。这种连续体不仅可以根据心灵知觉的相对清晰性来理解,还可以根据特定存在可能进行的心理活动的种类来理解。事实上,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动物的运作并不像笛卡尔哲学中那样仅仅是自动机,而是具有相当复杂的心智能力。例如,即使是一只狗,凭借其记忆,也能够对先前的知觉产生知觉:“这就是为什么一只狗会逃离他被殴打的棍子,因为他的记忆代表着棍棒给他带来的痛苦”(G VI 600/AG 208)。虽然这类似于推理,但这不是人类能够进行的推理;因为狗的心理过程“仅建立在对事实或结果的记忆中,而不是建立在对原因的了解中”(同上)。与此同时,莱布尼茨很快补充道,狗的心理活动在四分之三的行为中与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实际上并没有从原因到结果进行推理。 。 然而,莱布尼茨相信,我们与野兽不同。有些生物能够了解逻辑和数学的必然和永恒真理以及先验真理(从因到果),它们“被正确地称为理性动物,它们的灵魂被称为心灵”。 (G VI 601/AG 209) 正如莱布尼茨所说,“这些灵魂能够进行反思行为,并能够思考所谓的‘我’、实体、灵魂、心灵——简而言之,非物质的事物和非物质的真理。这就是使我们能够研究证明性知识的科学的原因”(同上)。因此,人类(和高等思想)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统觉形成自我概念的能力。事实上,正如我们在这段文字中看到的,莱布尼茨认为理性本身源于反思的能力:我们从自我的概念开始;我们从这一点开始思考存在、实体、上帝;我们也开始意识到永恒和必然的真理。然而,理性实际上只是形成“不容置疑的思想联系”并遵循它们得出“绝对正确的结果”的能力(同上)。换句话说,动物和大多数人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纯粹的经验主义者;然而,理性的人能够进行真正的先验推理,通过演绎从真实原因的知识转向必然结果。
6.5 娇小的看法
莱布尼茨哲学的基本论点之一是每种物质都表达了整个宇宙。为了将这篇论文纳入他的一般认识论和心灵哲学,莱布尼茨发展了他在关于预先建立的和谐的部分中简要提到的“微小知觉”或“微小知觉”的解释。正如他在《新随笔序》中所言:“每时每刻,我们内心都有无限的感知,不伴随着觉知或反思;也就是说,灵魂本身的改变,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这些印象要么太微小、太多,要么太不变,因此它们本身不够独特”(A VI vi 53/RB 53 )。 换句话说,宇宙中发生的一切确实是由每个有限的心灵表达的,但心灵中存在着无限的感知——从亚马逊丛林中蝴蝶的飞行到企鹅在亚马逊丛林中蹒跚而行。南极洲——通常太微小或太模糊,无法掩盖,例如,电脑屏幕的出现或饥饿的感觉。事实上,莱布尼茨将这种无限的感知比作大海的咆哮。我们确实如此,”莱布尼茨说,“我们必须听到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即每个波的噪音,尽管这些小噪音中的每一个只有在与所有其他噪音混合在一起时才会被人所知,并且不会如果产生它的波浪是单独的,请注意”(A VI vi 54/RB 54)。那么,微小知觉的无限性只是认识论上的白噪音。
对于莱布尼茨来说,心灵的简单和统一仍然允许感知和欲望的多样性。然而,多重性不仅应该被解释为历时的,而且应该被解释为同步的。也就是说,尽管心灵简单而统一,但它的内部随时都有无数不同的微小知觉。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会意识到特定的感知,但永远不会意识到全部。在这里我们看到莱布尼茨的学说很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与笛卡尔心灵理论的对比。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心灵总是活跃的,因为它总是存在感知,即使这些感知很微小并且没有上升到我们认识到它们的水平。因此,即使在深沉的、无梦的睡眠中,心仍然活跃,感知也在心中。此外,如果笛卡尔确实主张心灵的完美透明,那么莱布尼茨应该清楚地允许对心灵内容有更微妙的描述:心灵中有许多东西是混乱和微小的,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理解它们。完全访问。
6.6 人类知识的广度
然而,莱布尼茨并不是简单地不同意洛克关于心灵的本质和固有思想的可能性的观点。莱布尼茨还认为,人类能够以洛克明确否认的方式获得知识。如上所示,莱布尼茨确信我们对必然真理的认识与洛克所主张的基础完全不同。同样,莱布尼茨认为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洛克对此提出了质疑。毕竟,洛克认为我们应该承认“本质”实际上只是我们用来描述“名义本质”的一个词,是一组基于感性品质的分类概念;我们不应该表现得好像“本质”意味着事物的真实或内在构成,因为我们对此仍然一无所知。然而,莱布尼茨认为,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有关个体的某些事情,还可以了解有关其物种和属的某些事情。在《新散文集》第四卷中,菲勒莱斯——洛克的角色——对我们关于物质作为自然种类的某些知识的可能性提出了批评,提奥菲勒斯(莱布尼茨)说,“让我告诉你,有,例如,我们可以确定有关黄金的数百条真理,即黄金的内在本质通过地球上已知的最大重量、最大延展性或其他标记来揭示自身。因为我们可以说,具有最大已知延展性的物体也是所有已知物体中最重的”(A VI vi 400/RB 400)。莱布尼茨早些时候在《新论文集》中曾说过,“本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所考虑事物的可能性”(A VI vi 293/RB 293)并且“本质是永恒的,因为它们只涉及可能性”(A VI vi 296/ RB 296)。那么,莱布尼茨的想法似乎是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组一致的敏感属性,例如黄金;也就是说,一组特定的属性是可以组合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能够肯定地断言,如果某个物体具有最大的延展性,那么它也具有最大的重量。
7. 哲学神学
与大多数伟大的同时代人(笛卡尔、斯宾诺莎、马勒伯朗士)一样,莱布尼茨提出了许多支持上帝存在的论证。其中两个在 Monadology §§36-45 中以浓缩版本呈现,作为先验和后验论证(或借用康德的术语,本体论和宇宙论论证)。但它们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至少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不同,莱布尼茨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解释和证明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正义和仁慈。换句话说,莱布尼茨热衷于回答邪恶的问题。他在这个主题上的研究导致了他的论文,即我们生活在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这一论点在伏尔泰的《老实人》中受到了严厉的嘲笑。
7.1 上帝的存在
7.1.1 本体论论证
莱布尼茨对本体论论证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这种论证形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 1670 年代,我们知道,当莱布尼茨在前往汉诺威的途中拜访他时,他与斯宾诺莎分享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根据莱布尼茨的说法,笛卡尔在第五沉思中隐含地给出的论点和在第一组答复中明确地给出的论点是错误的。笛卡尔认为,上帝是一个具有一切完美性的存在,存在是一种完美性,因此,上帝存在。 (AT VII 118-19/CSM II 84-85)但是,莱布尼茨认为,我们需要证明这样一种存在的存在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完美有可能在一个存在中共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说存在一种完美的东西。莱布尼茨在 1676 年的短文《最完美的存在存在》(Quod ens Perfectissimum exitit)中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他将“完美”定义为“积极且绝对的简单品质,或者说,无论它所表达的是什么,都不受任何限制地表达”(A VI iii 578/SR 101)。有了这个定义,莱布尼茨就可以断言完美之间不存在不一致,因为完美简单而积极,是不可分析的,也无法被限制所包围。也就是说,如果A和B是完备性,那么命题“A和B不相容”就不能被证明,因为A和B是简单的,命题本身也不能被证明。因此,任何和所有的完美事实上都可能是兼容的。因此,莱布尼茨认为,一个完美的主体,或者说一个完美的主体,确实是可能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