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莱布尼茨的显宗哲学(一)

一、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

2. 深奥的形式和深奥的内容

三、显宗经典的主要作用

4. 折衷主义与显宗哲学

5. 莱布尼茨新体系中的选择性遗漏

6. 额外的显宗策略

七、总结

参考书目

主要来源

二手资料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一、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

莱布尼茨将形而上学视为一门先验的论证科学。在理想的形式中,形而上学将以类似于欧几里得几何原理的方式呈现,其中命题在定义和公理的基础上得到严格证明。这种形而上学概念的出发点是莱布尼茨的真理论。莱布尼茨认为真理存在于概念包含之中:只有当谓词的概念包含在主语的概念中时,命题才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所有形而上学的真理都是概念性的真理。莱布尼茨认为,一个概念可以通过将其分析为更简单的组成概念来定义。对于莱布尼茨来说,严格的论证在于“定义链”(catenaDefinitionum),通过替换定义上等效的术语从前提到结论(A II.i.398;L 198)。为了使这种论证达到几何学中的确定性程度,它们需要在一个纯粹的形式系统中提出,莱布尼茨将其称为他的“普遍特征”(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普遍特征允许人们以纯粹形式的方式表达基于一组原始概念的任何概念的组成。这种表示系统,与表达概念之间的同一性和包含关系的逻辑演算相结合,将使人们能够提出一种严格的论证形而上学(参见卢瑟福 1996 年关于莱布尼茨论证形而上学概念的详细讨论)。

莱布尼茨的理想形而上学概念非常雄心勃勃。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在这个项目上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尽管他距离实现他的崇高理想还很遥远。莱布尼茨的一些非常早期的文本包含大量的论证,这些论证没有仔细地分为公理、定义、命题和论证,但可以重构以适应该模型。例如,莱布尼茨未出版的 1672-3 Confessio Philosophi(一位哲学家的自白)。在这部作品的开头,在提供了“上帝”、“正义”、“爱”和“和谐”的定义之后,他论证了“幸福存在于最和谐的心态”(A VI.iii.117; CP 31)。然后莱布尼茨(用哲学家的声音)论证道:

如果所有的幸福都是和谐的(如所证明的),并且所有的和谐都是上帝所知道的(根据上帝的定义),并且所有和谐的体验都是一种喜悦(根据喜悦的定义),那么所有的幸福都是上帝所喜悦的。因此(根据前面假设的爱的定义)上帝爱每个人,因此(根据正义的定义)上帝是正义的。 (A VI.iii.117;CP 31)

莱布尼茨的论证在这里有点非正式(正如人们在对话中所期望的那样),但它可以很容易地以演绎形式重建。 1675-6 年间,莱布尼茨撰写了许多关于形而上学主题的未发表的论文和笔记(大多数论文包含在帕金森的 De Summa Rerum:形而上学论文,1675-1676 中)。这些文本包括关键形而上学概念的定义和形而上学命题的许多非正式演示。 1670 年代末,莱布尼茨完成了几部短稿,分为公理、定义和命题,尽管这些作品的主题并非严格形而上学(参见 De Obligatione Credendi A VI.iv.c.2149–2155 和 Animadversiones在前巴塔维斯·米萨姆 A VI.iv.c.2204–2210 的计划中)。 1679 年,莱布尼茨很快创作了一部比他迄今为止所写的任何作品都更接近形而上学论证科学理想的作品 (De Affectibus AVI.iv.b.1410–1441)。它包含一长串关键术语的定义以及一些形而上学原理和论文的演示。莱布尼茨的项目在 1680 年代继续进行一系列对关键概念的广泛定义研究(例如,参见 De Notionibus Omnia Quae Cogitamus Continentibus A.VI.iv.a.398–405、Definitiones Notionum Metaphycarum atque Logicarum A.VI.iv.)。 a.624–630 和 Tabula Notionum Praeparanda A.VI.iv.a.630–635)。到 1690 年,莱布尼茨已经开发出一种逻辑演算,用于表达概念之间的同一性和包含关系。然而,大约在这个时候,莱布尼茨开始怀疑是否有可能发现绝对原始的概念。他也没有成功地发展他的纯粹形式的代表体系,即普遍特征。如果没有原始概念或普遍特征,莱布尼茨就不可能实现他的完全论证形而上学的理想。尽管如此,莱布尼茨仍然可以完成一部用拉丁语写成并使用非原始概念的、接近理想的作品,这似乎是合理的。莱布尼茨在晚年坚持认为他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完成一部作品。例如,1710 年,他向记者查尔斯·于戈尼 (Charles Hugony) 解释说,在他(莱布尼茨)最近出版的《Essais de théodicée》中,他“以非正式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一部分观点,并且他“正在考虑 [写] 一部拉丁作品我将在其中尝试展开我的整个系统”(G 3:680)。 1715 年莱布尼茨写信给比伯:

如果上帝给我更多的自由时间,我将尝试通过形式良好的论证来向我的大部分观点传递欧几里得几何原理的确定性。 (LBr 64)

但莱布尼茨从未展示过他的整个系统,即使是以这种不那么雄心勃勃的形式。

莱布尼茨对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的描述为他区分深奥和通俗的方式之一提供了基础。在他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中,莱布尼茨为马吕斯·尼佐利乌斯(Marius Nizolius)的一本书的版本撰写了一篇非常固执己见的序言,莱布尼茨区分了深奥和通俗的哲学模式。在本文中,他声称演示的概念提供了深奥模式和外显模式之间的分界线。前者“所有的事情都被证明”,而后者则使用不太严格的论证形式(例如,通过类比论证来支持一个命题)。以通俗方式写成的著作,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用,但“不是最严谨的,也不是最精确的”(A VI.ii.416)。在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中,莱布尼茨将哲学思考的深奥模式与论证的几何模型等同起来,正如上面简要描述的那样。

2. 深奥的形式和深奥的内容

莱布尼茨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张将证明的几何模型作为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他在职业生涯后期声称,他手头有所有材料来创作一部非常接近理想的作品。然而他并没有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莱布尼茨没有在这项看起来如此重要的任务上取得更多进展?莱布尼茨经常提到他缺乏空闲时间是没有完成深奥论文的原因。但这似乎对这种情况提供了不完整的解释。尽管他的哲学之外的职责众多且繁重,但他还是抽出时间写了很多关于形而上学主题的文章。如果他认为论证的几何模型确实是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没有时间开始创作这样一部作品。

很可能还有其他几个因素导致莱布尼茨创作通俗而非深奥的作品。考虑一下他 1704 年的《Nou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未发表的对洛克以对话形式撰写的《关于人类理解的论文》的批判性审查)中关于显性和深奥阐述模式之间区别的评论。这些评论是在讨论自然语言的精确性(或缺乏精确性)的背景下出现的:

古人将“通俗”[exoterique]或通俗的阐述方式[maniere d’ecrire]与“深奥”[acroamatique]方式区分开来,后者适合那些认真关心发现真理的人;这种区别在这里是相关的。如果有人想像数学家一样写作形而上学或道德哲学,那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严格地这样做;有些人已经宣布他们会这样做,并承诺给我们提供数学之外的数学演示,但很少有人能成功。我相信,人们会因为为一小部分读者而不得不承担的麻烦而感到厌恶:就像《波斯修斯》中的问题,“谁会读这个?”,其答案是“也许有几个人,也许没有人” '。但我认为,如果有人确实以正确的方式去做,他就没有理由后悔自己的劳动。我很想亲自尝试一下。 (东北:260–261)

在这篇有趣的文本中,莱布尼茨(通过提奥菲勒斯的声音)指出,很少有人尝试以深奥模式写作,甚至更少(如果有的话)在这一努力中取得成功。他还提出了作者避免深奥论述的几个原因。深奥的文本既难以撰写,也不太可能吸引读者,大概是因为它们令人生畏的正式装置。写一篇没人会读的文本有什么意义呢?莱布尼茨在 1705 年给伯内特的信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我从来没有在哲学中写过任何我不通过定义和公理来对待的东西,尽管我并不总是赋予它数学的气息,这会让人们望而却步,因为人们必须以一种熟悉的方式说话才能被普通人阅读。 (创世记 3:302)

尽管以深奥模式写作存在这些重大缺陷,莱布尼茨坚持认为,如果有人“以正确的方式”追求这一策略,这将是一个值得的项目。在《新论文》中,莱布尼茨没有解释“以正确的方式”这样做会涉及什么。然而,他确实在本文前面提供了一些关于深奥哲学的重要补充评论。在序言中,他指出了他的哲学与洛克哲学之间的一些关键区别:

……虽然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了数百件我赞赏的好话,但我们的系统却截然不同。他的思想更接近亚里士多德,我的思想更接近柏拉图,尽管我们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与这两位古代作家的教义不同。他更受欢迎 [populaire],而我有时被迫变得更加深奥 [acroamatique] 和抽象——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优势,特别是在用活生生的语言写作时。 (新散文序言,NE:48)

在这些言论中,莱布尼茨使用“深奥的”一词的方式与他之前引用的《新论文》中的方式略有不同。在第一篇文章中,“深奥”指定了一种呈现哲学的方式,而在本文中,它涉及的是一个人的哲学的内容。在这里,他提请人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他的哲学不如洛克的“受欢迎”。洛克的哲学很受欢迎,因为他的大部分哲学都符合感官的释放和所谓的“常识”。相比之下,莱布尼茨的哲学往往非常抽象,与普通观点相去甚远。莱布尼茨在 1702 年写给索菲·夏洛特的信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他在信中区分了可以通过感官了解的事物(“感性的”)和“仅可理解的对象”(“可理解的”)。莱布尼茨声称“可理解的事物”的存在,特别是“心灵或灵魂”,比可感知的事物的存在更加确定。然而,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将合理的事物视为唯一真实的事物”(G 6:502-3;AG 188-9)。这种对感官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很难理解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其中涉及到许多根本无法通过感官了解的事情。这使得莱布尼茨在试图向公​​众传达他的哲学时处于明显的劣势。读者更有可能喜欢洛克的哲学,因为它与他们当前的信仰更加一致(有关这一总体主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Nelson 2005)。

莱布尼茨在他的一些信中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更强烈的术语来理解他的哲学是多么困难。例如,考虑一下他在 1702 年写给皮埃尔·贝尔 (Pierre Bayle) 的信:

……我不应该太急于发表我所写的内容,其目的只是为先生和其他一些人提供一些澄清,以便得到同样的回报。因为我写的东西与其说是为了给人留下印象,不如说是为了调查真相,而发表真相往往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那些不知情的人[des profanes],无法欣赏它,而且很有能力采取错误的方式。 (G 3:66-7;WF 127)

这些都是引人注目的话语。与他关于显义/深奥区别的其他评论分开阅读,人们可能会认为这篇文章暗示莱布尼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一种适合向公众展示的错误哲学,以及他只向少数人透露的真正哲学。值得信赖的记者。但莱布尼茨的主张并不像最初看起来那么激进。虽然他的形而上学内容的深奥性质确实很容易被严重误解,但他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永远向所有可能误解他们的人隐藏他的观点。正如其他文本将阐明的那样,他的观点是,他认为直接向公众(甚至向值得信赖的记者)展示他的形而上学内容通常是无用且有害的。例如,在 1710 年给查尔斯·休戈尼 (Charles Hugony) 的一封信中,他声称他的一些观点

不能以直接的方式呈现[ne peut donner cruement],因为人们可能会误解它们……与感官有关。 (G 3:680)

这表明,尽管莱布尼茨认为直截了当地表达他的一些观点是不明智的,但有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达它们。我们现在需要考虑这涉及到什么。

三、显宗经典的主要作用

莱布尼茨面临着一个看似棘手的问题。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理想形式是深奥的表达方式。然而,他知道很少有人愿意阅读以深奥模式呈现的文本,因为它们令人畏惧的形式结构。更糟糕的是,莱布尼茨认为他的哲学内容使得大多数人可能从根本上误解它(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请参见 Whipple 2015a)。那么他怎么可能向人们传达他的观点呢?前面引用的他写给休格尼的信表明,这将涉及到不直截了当地表达他的观点。在那篇文章中,他没有详细说明所涉及的非直截了当的表述,但他确实在 1676 年写的形而上学笔记所附的一些未发表的评论中提供了更具体的建议。为了便于参考,该引文分为几个部分:

[a]形而上学应该以准确的定义和论证来书写,[b]但其中所论证的内容不应与公认的观点有太多冲突。这样,这个形而上学就能被接受。 [c]如果一旦获得批准,那么之后,如果有人更深入地审查它,他们将自己得出必要的后果。 [d] 除此之外,作为一项单独的任务,我们可以稍后向这些人展示推理这些事情的方式。 [e] 在这个形而上学中,到处加入伟人的权威言论是有用的,他们也以类似的方式进行推理;尤其是当这些话语包含的内容似乎与视图的说明有某种可能相关时。 (第六.三.573)

[a] 最好理解为对深奥的演示模式的简洁引用。尽管这是形而上学理想的写作方式,但他认为发表任何“与公认观点冲突太多”的东西将是错误的。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是因为许多人会认为它是荒谬的,立即拒绝它,或者完全误解它(可能同时是这三者!)。莱布尼茨提出了一种选择性省略的策略,不是为了永久隐藏他的哲学中有争议的特征,而是作为长期策略的一部分,帮助他的读者理解他最深奥的学说。在某些情况下,他认为那些“更深入”地研究他的文本的富有同情心的读者将能够自己推断出深奥的结论。在[d]中,他提出了一种补充策略。在随后的作品中,他可以明确地得出最初文本中可能隐含的结论。莱布尼茨在这段话中的评论表明,通俗文本的主要功能是教学:它们被设计作为知识的踏脚石,使他的读者能够逐渐从公认的观点转向深奥的教义。

莱布尼茨在后来的文本中的一些言论证实了他将通俗文本视为重要的准备工作。例如,考虑一下他在 1704 年写给丰特内尔的信:

在我看来,真正的形而上学或哲学,如果你愿意的话,并不比几何学更重要,特别是如果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论证引入其中的话,迄今为止,论证与微积分一起被完全排除在外。为了给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所有条目,这是必要的。不过,给读者准备通俗的著作是必要的。到目前为止,这些日记对我很有帮助。 (FC 1:234)

在这里,莱布尼茨明确声称,他选择在期刊文章中呈现他的哲学的各种特征,应该被理解为广泛的通俗策略的一部分,以帮助他的读者理解“真正的形而上学”。这有助于阐明莱布尼茨关于其期刊文章的撰写的一些更为人所知的评论。想想莱布尼茨在 1714 年写给通讯员尼古拉斯·雷蒙德的话:

在莱比锡期刊[Acta Eruditorum]中,我使自己适应学校的语言,在其他期刊中,我使自己更多地适应笛卡尔学派的风格,在这篇最新的文章中,我试图以一种可以被那些人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还不太习惯其中一种风格的人。 (创世记 3:624)

莱布尼茨在某些文章中使自己适应流派语言,在另一些文章中适应笛卡尔学派语言的策略是他的核心显化策略之一。他认为使用读者熟悉的语言是让他的观点与公认观点相去不远的好方法。这不仅仅是他出版的著作的一个特点。莱布尼茨在他的私人信件中以类似的方式调整他的著作。例如,在与耶稣会神学家巴塞洛缪·德博斯的通信中,他经常使用学术术语,在与(主要是)笛卡尔物理学家伯彻·德沃尔德的通信中,他有时会以笛卡尔倾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在与德沃尔德通信的早期,莱布尼茨诉诸了持续神圣创造的学说,他(莱布尼茨)将其视为笛卡尔的核心原则。尽管他最初提出这个学说的方式让人觉得这是他和笛卡尔学派之间的共同学说,但后来在通信中发现莱布尼茨只是在限定的意义上肯定了这个学说(对于这个学说的详细讨论)问题参见 Whipple 2011)。这里的总体策略是使用读者或通讯员熟悉的语言,并强调最初的共识点。在接触的初始阶段通常会避免细粒度的差异和深奥的含义。

从莱布尼茨在给雷蒙德的信中的言论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的普遍观点是,他需要考虑不止一套“公认的意见”。笛卡尔主义者所接受的观点和致力于某种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人的观点在根本方面是不同的。在上面引用的信中,莱布尼茨谈到了他的另一部著作《Principes de la Nature et de la Grace, folndés en raison》(《自然与恩典的原理,基于理性》),该书的目标读者是另一位读者——那些不习惯阅读《自然与恩典的原理》的人。笛卡尔学派或经院哲学的风格。当谈到显宗哲学时,一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情况。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需要不同的策略。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十二星座之星空璀璨 连载中
十二星座之星空璀璨
陌cc
当你仰望天空,星空璀璨,繁星闪耀,如此美丽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凶险和困境,才有如此漂亮的星空呢?星空之下隐藏的秘密又是什么呢?|星空如此璀璨,......
6.3万字3个月前
你好,大妖 连载中
你好,大妖
这条小鱼在乎捏
我是一个半人半妖的妖怪我出生就被诅咒过所以我父母就不要我了丢给了我师傅白泽但是师傅说以后会一只大妖叫乘黄的非常爱我爱我?为什么也要丢下我?
0.8万字2个月前
秋桂花风 连载中
秋桂花风
蛙小呱
我oc小说,因为画技和屎一样,所以来写小说了
0.5万字2个月前
听潮阁:一起去看星星吧 连载中
听潮阁:一起去看星星吧
NeKKo
更新不稳定/圈地自萌/请勿出站欢迎指点/拒绝指指点点北夜是01年最最最好的小孩2.5次元,请勿上升正主三次,可能会有时间线bug/混乱问题,......
2.7万字2个月前
我在快穿世界里发疯(不是) 连载中
我在快穿世界里发疯(不是)
有价无市
女主蒋芸,因为一次意外,她来到了这个叫快穿的世界。并且结识了叫瑞瑞的系统。可是,她似乎失去了自己的记忆。于是她大手一摆,竟然来了,那就好好玩......
14.3万字2个月前
清依传 连载中
清依传
乔忆娇
原来,有一个人,从不在身边,心里却总是惦念!有一段情,隔着天涯,却倍感温暖!有一种承诺,不需说一生一世,可你知道此生此世,你注定与他相随……......
2.6万字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