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
超小超大

中世纪的范畴理论(二)

波伊修斯(Boethius,约 480-524/5)很重要,因为他试图通过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著作翻译成拉丁文来保存希腊哲学。不幸的是,他的英年早逝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尽管他确实成功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解释论》、《先验分析》和波菲利的《伊萨戈格》。此外,波爱提乌斯曾希望为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写两本评论:一本为哲学学生提供的入门评论和一本为哲学家提供的高级评论。但同样,他的早逝使他无法发表第二篇评论。与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评论一样,波伊修斯的作品大量借鉴了波菲利的观点,并延续了成为亚里士多德文本规范解释的范畴的观点,即,这是一部关于表示事物的声音符号的作品(Boethius 1847, 160 a-b)。

由于学院于 529 年关闭,拉丁语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几乎排除了希腊语,古代注释传统对拉丁中世纪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尽管古代世界产生了许多评论,但六世纪之后作者处理范畴的主要文本是波伊提乌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翻译和评论,即范畴 decem(传统上归因于亚里士多德范畴的地米斯主义解释)给圣奥古斯丁),以及一个综合翻译,其中包括波爱提乌斯注释的引理和一些注释。其他一些著作也提到了范畴,例如波菲利的《伊萨戈格》(由博伊修斯两次翻译和评论),以及波伊修斯的两篇《解释论评论》和他的论文《论三位一体》。然而,从九世纪开始,人们对逻辑的兴趣日益浓厚,并在十一世纪重新兴起,使得波爱提乌斯的翻译和范畴评论成为这一主题的关注焦点。

从六世纪到九世纪,大多数关于类别的评论都是用叙利亚语写的。其中包括波斯人保罗(Paul the Persian)(fl. 550)、Reš'aina的塞尔吉乌斯(Sergius of Reš'aina)(卒于 536)、卡什卡的阿巴(Aba of Kashkar)(fl. c. 600)、卡尔杜的西尔瓦努斯(Silvanus of Qardu)(七世纪初)、巴拉德的阿塔那修(Athanasius of Balad)(卒于 1775 年)的评论。 687)、埃德萨的雅各布(卒于 708)、阿拉伯人的乔治(卒于 724)、西奥多·巴尔Koni(八世纪末)、David bar Paul(卒于 785 年)、Mošē bar Kēphā(卒于 903 年)和 Hunayn ibn Ishaq。反过来,最后的评论似乎是阿拉伯传统的来源(参见 King 2011)。

从十世纪开始,阿尔法拉比(Alfarabi,约 870-950 年)、阿维森纳(Avicenna,约 980-1037 年)和阿威罗伊(Averroes,约 1126-98 年)等伊斯兰哲学家发表了评论,但他们对西方的影响只有在西方世界之后才被感受到。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的时期始于十二世纪中叶左右的西班牙。这个过程引入了许多技术术语,对哲学和神学讨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性原理自由》(Liber sex Principiorum),这是一本传统上归属于普瓦捷的吉尔伯特(Gilbert of Poitiers,1085/90-1154)的匿名著作,试图扩展亚里士多德对最后六个类别的简短评论,以及讨论类别的彼得·阿伯拉德(Peter Abelard,1079-1142)在他的作品中(参见 Marenbon 1997)。

尽管对 1200 年之前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的评论往往是说明性的,但它们仍然提出了重要的哲学问题,例如时间和地点范畴是否与时间和地点同义,或者行动和激情是否可以简化为运动。更重要的是实在论者和唯名论者之间关于范畴是词语、概念还是事物的激烈争论(关于阿伯拉德的影响,参见 Marenbon 1997, 108)。他们所采取的立场决定了他们认为研究范畴的学科,并影响他们认为语言(单词)、思想(概念)和现实(事物)之间的同构程度。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一本关于单词的书,那么范畴就是在语法中研究的;如果是概念,就用逻辑来研究;如果是关于精神外的事物,则在形而上学中进行研究。

到了十三世纪初,一种包容性的观点(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关于词语、概念和事物)成为标准。这一观点几乎为奥卡姆之前的所有人所认同(Pini,2003,11-18),它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首先,它支持了这样一种信念,即范畴可以在语法、逻辑和形而上学这三个学科中合法地研究,尤其是在逻辑和形而上学中。其次,它表明语言(词语)、思想(概念)和现实(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同构。第二点至少得到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两段文字的支持。在《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声称“在涉及任何物质的对象的情况下……思辨知识及其对象是相同的”(430a 3-4)。在前面引用的《论解释》一文中(16a 4-8)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总而言之,这些文本表明,在某些方面,语言(单词)、思想(概念)和现实(事物)在重要方面彼此相似,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十三世纪

十三世纪初,亚里士多德及其伊斯兰评论家的著作在拉丁西方以前不为人知。其中有四本关于逻辑的著作——《先验和后验分析》、《主题》和《智辩反驳》——被称为新逻辑(logica nova)(Zupko 2003, 45)。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取代旧逻辑(旧逻辑,或logica vetus)的研究,而是帮助加强和扩展了旧逻辑的研究,并导致了关于范畴的评论的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此外,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以及伊斯兰作家对其的评论也广泛流传。这些作品在范畴讨论中引入了新的背景和术语。

例如,新讨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中阐述的科学概念。一般来说,人们认为科学知识涉及三件事:定义、亚里士多德技术意义上的属性列表,这些属性不包含在定义中,而是由定义产生的,以及因果分析。面对这一概念,经院哲学家们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范畴是否是科学知识的主体;如果是,那么所讨论的科学知识是否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事实知识(scientia quia)还是理性事实知识(scientia propter quid)? )。最终他们询问是否可以定义类别以及它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定义;他们是否拥有财产,如果有,他们拥有什么财产;以及是否可以对它们进行因果分析以及这种分析的内容。这些问题导致他们质疑研究范畴的学科——是语法、逻辑还是形而上学?——并且常常迫使他们改变对科学和范畴的看法(Pini 2003, 189-90)。

在伊斯兰评论家中发现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引入第一意图和第二意图之间的区别,并理解第一意图是在形而上学和其他涉及精神外世界的科学中研究的,而第二意图是在哲学中研究的。逻辑(Pini 2003)。对于这些“意图”是什么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但阿奎那认为第一个是关于世界上事物的概念(例如,“猫”是关于猫的概念),第二个是关于其他概念的概念(例如,“物种”) “是关于猫和人等其他概念的概念)。这种新的术语使十三世纪的作者询问类别,特定类别(例如实质或质量)的概念是什么(第一或第二意图?),以及应该如何理解第一和第二意图的概念。

第三个因素是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古代讨论中继承的语言,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同构,促使学者们尝试建立(某些学者使用“衍生”甚至“推断”)类别的确切数量。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将类别与不同类型的谓词联系起来,但是有些作者探索了其他可能性,例如基于存在模式的派生。尽管有早期的暗示是基于Simplicius对亚里士多德的“类别”的评论中的预测尝试,但直到13世纪中叶,评论员通常提出了一个关于类别数量的单独问题足够的Praedicamentorum。 Albertus Magnus(约1200–1280),Faversham的Simon(约1260–1306),Auvergne的Peter(卒于1304年),Radulphus Brito(约1270– 1320年)和Ghent的Henry(约1217 - 93年) ),除其他外,试图确定类别数量。参与这项演习的作者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他跟随艾伯特·马格努斯(Albertus Magnus)试图从谓语模式中得出类别。不过,Faversham和Radulphus Brito的Simon遵循了它们从存在模式中获得的传统。后来的思想家,例如约翰·邓斯·斯科特斯(John Duns Scotus),怀疑这种示威活动的可能性,奥克汉姆(Ockham)和约翰·伯里丹(John Buridan)(约1300– 1361年)等人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等人进一步发展,拒绝了有十种现实类别的观点更不用说证明有十个类别的可能性了。

4.1罗伯特·基尔沃比(Robert Kilwardby)(生于1215年,卒于1279年)

自Boethius在六个世纪以来的评论以来,罗伯特(Robert)负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类别的第一批拉丁评论之一,尽管他的逻辑概念受Boethius的影响很大。他开发了一个双重考虑的学说:类别以一种逻辑的方式考虑,它们在形而上学中以另一种方式被视为。对于随后的哲学家,例如阿奎那和斯科特斯,这种双重考虑变得很重要,他们认为,在逻辑中,类别具有一组属性,而在形而上学中,他们具有另一组属性。

Kilwardby还负责传播(如果不发展)物质与形式逻辑之间的区别,前者对待命题及其部分(即类别),而后者则处理论证的演讲结构。 (请参阅Lewry,1978和Pini,2002)。

4.2 Albertus Magnus(生于1200,卒于1280年)

尽管对这些类别的其他评论是在Kilwardby的评论之后不久写的(例如西班牙的彼得,罗杰·培根,巴黎的尼古拉斯和约翰内斯·帕格斯的评论),但最重要的评论是艾尔伯斯·马格努斯。艾伯特斯(Albertus)撰写了大约70件作品,不算他的讲道和信件。其中许多是关于当时可用的亚里士多德现有作品的评论。其中九部作品专门用于逻辑,其中六部是对亚里士多德的Organon的评论。但是,在这些评论中,他对新柏拉图本体论有很大的倾向,他几乎没有设法与逻辑脱颖而出。

阿尔伯特评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十个类别的推导,这是由他最著名的门徒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进一步发展和捍卫的。艾伯特(Albert)将莫迪·普拉迪卡迪(Modi Praedicandi)作为他在该类别部门的起点。主要划分本身是本身的困境,而不是本身,即物质和事故之间的划分。事故又分为绝对事故,与其他事故有某种关系。绝对事故又基于物质(产生数量)或形式(带来质量)。那些与另一个有关系的事故要么是由物质引起的,要么是由于物质外的东西引起的。至于物质引起的事故,它们要么是由表格(涉及行动),事项(解释激情)或整个复合材料(占关系)引起的。当关系基于整体的各个部分时,就有位置。至于由于原因是由于邻近性而引起的事故,则结果是地方的类别。如果原因是由于运动造成的,则会产生时间类别。最后,如果原因导致该物质增加了一些习惯,则会产生习惯。 (有关阿尔伯特(Albert)对这些类别的推导以及它如何影响阿奎那(Aquinas)的更多信息,请参见BOS 1998)。

阿尔伯特(Albert)的评论很重要,因为它是原始亚里士多德文本的紧密诠释。 (有关其结构,请参见Ebbesen,1981)。尽管没有将其翻译成英语,但它有一个新的关键版本。

4.3托马斯·阿奎那(b。1224/6,卒于1274年)

与许多同时代人不同,阿奎那没有对类别发表评论。然而,在他的著作中分散的类别有很多参考。两个文本尤其重要:一个是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评论,另一个是他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的评论(Met.,V。Lect。9;nn。889-91,Phys。III,Lect。5,Lect。5,5, nn。这些文本对于理解阿奎那观点的两个方面很重要,即从谓语模式和语言,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同构衍生的衍生。

十个类别的推导最初是在“形而上学”的评论中介绍的。阿奎那(Aquinas)首先分为三种模式:在思想(额外的动画),脑海(inte in mente)中,并分为行为和效力(按照potentiam et actum)。以第一种方式(这是与此处的讨论相关的一种方式),并未通过差异(例如,差异,例如理性),,并没有将其分为物种(例如,人类)(例如,人类)。因为这样的差异必须超出该属的本质(例如,合理性不包括在动物中),并且没有任何内容在外。正如在思想之外发现的那样,根据其谓词的基础(Modi praedicandi),将其分为类别(Praedicamenta)。鉴定以三种基本方式表示:(1)一个主题是什么(ID quod subiectum); (2)某些东西在主题中(inst subiecto); (3)主题中没有某些东西,但仍超出了它,但仍影响了它(Sumatur ab eo eo eo ef extread subiexum)。这三种鉴定模式又被划分并细分以说明十个类别。

在第一个鉴定中,谓词表达了一个主体是什么。例如,在“苏格拉底是一个人”中,“人”表明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当然,人们可以进一步问什么人,依此类推,直到达到最高术语,这是实质。也是如此,任何其他受试者的mutatis mutandis最终都是某种主要物质,而其他所有主体都是鉴定的。这种预测是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类别,即物质[acepania]。

在第二种基本鉴定中,谓词表示受试者的固有性。根据阿奎那(Aquinas)的说法,这种鉴定最初被分为绝对(本质上)和相对(在aliud方面)。在绝对的预测中,固有性来自主体的物质或形式。当它来自此问题时,谓词落入第二类,数量[Quantitas]。例如,在“苏格拉底高五英尺半”中,“五五英尺半”是从苏格拉底拿走的。但是,当本质来自形式时,谓词属于第三类,质量[Qualitas]。例如,在“苏格拉底是理性的”中,“理性”是苏格拉底,他的人性的形式。但是,如果鉴定是相对的,则谓词落入第四类,关系[ad aliud]。例如,在“苏格拉底是哲学之父”中,“父亲”表示苏格拉底与哲学的关系。

在第三种基本鉴定中,谓词表明了某个主题中没有的东西,尽管它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它。这种预测解释了其余六个类别。它最初分为两种:那些完全是外在的主题(Omnino Extra subiectum),而那些严格来说,那些不在主题上,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在某种程度上(Secundum Aliquid s subiecto中) 。

从完全外部的事物中获取的谓词分为那些不以任何方式衡量受试者和那些做到的谓词。在前者中,谓词表明在不测量的情况下影响受试者的东西。例如,在“苏格拉底穿着衣服”中,“穿衣服”表明苏格拉底受到影响,但并没有以任何方式衡量他。这些谓词属于第五类,习惯[习惯](习惯是宗教使用的服装)。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对受试者进行测量的谓词分为衡量时间的谓词(例如,在“苏格拉底昨天来到苏格拉底”中,“昨天”告诉我们相关时间)和指示位置的时间。首先,谓词属于第六类,时间[Quando]。第二个可以将第二种分为两种:谓词,谓词表示相互关系的主体部分,而那些不相关的部分。例如,在“苏格拉底坐着”中,“坐着”表示苏格拉底的立场。同样,在示例中,“苏格拉底在市场上”,“市场场所”标识了苏格拉底的位置。第一种谓词是第七类,位置[situs],第二种是第八个位置[UBI]的第二种谓词。

谓词表明,在主题上并不是严格地说某些东西,但在某种程度上,某些事情可能是两种。一个涉及行动的原因。例如,在“苏格拉底正在教学”中,“苏格拉底”是指教学行动的原因,因此说明了第九类,行动[agere]。另一个涉及受到行动的影响。例如,在“柏拉图正在教授”中,“柏拉图”是指教学行动的接受者,因此说明了第十类,激情[Pati]。

阿奎那(Aquinas)对这些类别的推导的基础是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同构。仅仅因为语言以某种方式与现实平行,可以从他接受的十种不同类型的鉴定中得出十个类别的大会外事物。我们知道,基于“说”或“依靠”主题的不同方式,有十种不同的事物。正如约翰·韦贝尔(John Wippel)所说,“不同的谓词模式对应并反映了实现存在的多种方式,或者[托马斯]所说的各种存在模式(莫迪·埃森迪)。此外,鉴定顺序的这种多样性遵循并取决于存在顺序的多样性”(Wippel 1987,17)。

这种同构不仅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而且还扩展到思想,这在语言和现实之间进行了介导。再次,正如Wippel指出的那样:“单词表示的模式或方式并不能立即遵循这种事物的模式,而只是按照理解这些事物的方式介导的”(Wippel 1987,17-18)。因此,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与概念是同构的,而概念又是同构的,只要我们对语言的使用遵循我们的思维方式,这又依次遵循世界的方式。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相关小说

今有包包在锅锅 连载中
今有包包在锅锅
苏晴舟
一个肉包子出生的一个女主幻化成人形来到人间寻找千年泪,是一个用尽一生爱你留下眼泪-
0.6万字3个月前
愿祈世安 连载中
愿祈世安
糖糖就是俺
—“黑暗后的黎明名为希望.”—“是绝望亦或是希望?”......唯祈愿世安,奈何世不遂她所愿.
0.5万字2个月前
ch:平行恶世界人到来 连载中
ch:平行恶世界人到来
任彼安
先看第四章!人设cp!全员恶人的平行世界与主世界开始融合,相敌,相对,相帮,相助,背后又是何人在操控,而最后的结局是完全融合还是彻底分离呢?
5.9万字2个月前
清依传 连载中
清依传
乔忆娇
原来,有一个人,从不在身边,心里却总是惦念!有一段情,隔着天涯,却倍感温暖!有一种承诺,不需说一生一世,可你知道此生此世,你注定与他相随……......
2.6万字2个月前
少女魔法师 连载中
少女魔法师
朴贝
四个生活在魔法城的魔法少女保护世界的故事
3.1万字2个月前
只为一个明天的人们 连载中
只为一个明天的人们
墨雨岚溪
在一段荒唐而遥远的历史中,西煌帝国统治着几乎整个大陆。表面上,其疆域广袤无垠,城镇繁华喧嚣,商队往来不绝,欢声笑语不断。然而,实则内部腐败不......
0.5万字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