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记
2. 费格尔和维也纳学派
3.逻辑经验主义和科学实在论
4. 身心问题分析
5.关于价值判断、人文主义和宗教的著作
6.费格尔与二十世纪分析哲学
参考书目
初级文献:费格尔作品选
二级文献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传记
赫伯特·费格尔 (Herbert Feigl) 1902 年 12 月 14 日出生于当时的奥地利小镇赖兴贝格(现捷克共和国利贝雷茨)。费格尔的父母是犹太人,但不信教。他的父亲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织布工,据说也是一位狂热的无神论者。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独创性的纺织设计师,后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成为奥地利纺织行业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费格尔的母亲一生都对艺术感兴趣,她对古典音乐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安东·布鲁克纳和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曲。 1921年,费格尔开始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由于德国(尤其是慕尼黑)的反犹太主义气氛,他于 1922 年搬到维也纳大学,师从莫里茨·施里克 (Moritz Schlick)、汉斯·哈恩 (Hans Hahn)、汉斯·蒂林 (Hans Thirring) 和卡尔·布勒 (Karl Bühler)。同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的论文,并因此在一场竞赛中获奖(由石里克、恩斯特·冯·阿斯特和马克斯·冯·劳厄担任裁判)。 1924年,费格尔成为维也纳圈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1927年,他完成了关于自然科学中机会与规律关系的哲学博士论文。受到与 Karl Popper 和 Hans Reichenbach 讨论的启发,费格尔于 1929 年在 der Physik 上发表了专着 Theorie und Erfahrung。同年,他在德绍的包豪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讲座,该学院与维也纳学派在知识观和政治方法上都有有趣的相似之处(参见 Galison 1990)。 1930 年,费格尔与维也纳大学的同学玛丽亚·卡斯珀 (Maria Kasper) 结婚,并育有一子 (埃里克·费格尔)。
出于反犹太主义和职业绝望的原因,费格尔于 1930 年决定移民美国。在洛克菲勒研究奖学金的资助下,他首先在哈佛大学呆了八个月。他与阿尔伯特·E·布隆伯格 (Albert E. Blumberg) 一起撰写了纲领性文章“逻辑实证主义:欧洲哲学的新运动”(发表于 1931 年春的《哲学杂志》)。费格尔的移民计划随即浮出水面。 回顾过去,他报告说:
1931 年春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在奥地利或德国大学担任教职的机会极其渺茫。确实,如此乐观和友善的施里克确信我会在维也纳大学获得讲师职位。虽然我出生时是奥地利人,但在 1918 年革命后,我成为了捷克斯洛伐克公民。当时我的家乡是苏台德地区的赖兴贝格(利贝雷茨),我在那里出生和长大,并在那里上小学和中学。我的父母虽然被彻底“同化”,但却具有犹太血统。比石里克更现实的是,我放弃了在欧洲从事教师职业的想法,开始申请一些美国大学。 (费格尔 1981 年,第 73-4 页)
在申请美国大学之前,费格尔收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珀西·W·布里奇曼、C.I.刘易斯和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的推荐信。刘易斯在 1931 年 4 月 14 日的信中写道:费格尔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与卡尔纳普、赖辛巴赫和施里克一样——代表了新提出的‘新实证主义’,它代表了我们美国人肯定认为是当前欧陆哲学中最有前途的运动。” (引自 Limbeck-Lilienau 2010,第 102 页)费格尔本人回顾过去:
只有罗格斯大学、纽约大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这三所大学愿意“审视我”,1931 年 5 月底,我访问了这三个地方。已故的爱荷华大学院长乔治·凯(George Kay)给刘易斯教授打了长途电话。当刘易斯向我讲述时,迪安·凯详细询问了他关于我的资格、性格和个性的信息。在电话交谈结束时(大约二十分钟!),凯终于问道:“他是犹太人吗?”对此,高贵的新英格兰人刘易斯给出了令我难忘的回答:“我确信我不是犹太人”。 “不知道,但如果他是,那就没有什么令人不安的”。 (费格尔 1981 年,第 74 页)
1931年至1937年,费格尔在爱荷华大学担任讲师和助理教授。 1937年,他获得美国公民身份。 1938年至1940年任爱荷华大学副教授。最终,1940 年,费格尔获得了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的正教授职位。 1953 年,他在那里建立了明尼苏达科学哲学中心,这是美国第一个此类中心,并且仍然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的领先机构之一(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见 Neuber 2018a) 。
除了在伯克利大学(1946 年和 1953 年)、哥伦比亚大学(1950 年)和夏威夷大学(1958 年)担任客座教授外,费格尔还在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奥地利进行过研究。他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副主席。他在美国期间的主要著作包括关于方法论、科学实在论辩论的著作以及对心身问题的一些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章“‘精神’和“身体”(1958)。 1971 年退休后,费格尔仍然在他的私人住宅中积极组织哲学讨论。 1988 年 6 月 1 日,他因癌症在明尼阿波利斯去世。
2. 费格尔和维也纳学派
正如已经指出的,费格尔从一开始就是维也纳圈的成员。他与弗里德里希·魏斯曼 (Friedrich Waismann) 一起向石里克建议组建一个晚间讨论小组(参见 Feigl 1981,第 60 页)。施里克接手了这个想法,并在维也纳玻尔兹曼街 5 号(维也纳大学数学系所在地)举办了周四晚上的座谈会。除了魏斯曼和费格尔本人之外,该圈子的联合创始人还包括汉斯·哈恩、奥托·纽拉特、奥尔加·哈恩-纽拉特、维克多·克拉夫特、费利克斯·考夫曼和数学家库尔特·雷德迈斯特。正是后者提议阅读和讨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正如费格尔在未发表的采访中报道的那样,
[维也纳圈子]开始的大致日期是1924年,但我不记得是那一年的春天还是秋天。数学家库尔特·雷德迈斯特教授提出了对《逻辑哲学论》的初读,他(与哈恩、施里克和纽拉特一起)在第一次注释中最为活跃。我本人读过奥斯特瓦尔德的《自然哲学年鉴》(Annalen der Naturphilosophie,1922年)中的第一本《逻辑哲学论》,但当时我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生,我认为维特根斯坦是直觉天才和精神分裂症的最奇怪的混合体。 (引自 Stadler 1997,第 233 页)
然而,阅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只是圈内讨论的众多话题之一。根据费格尔的说法,“我们大约 60% 的时间致力于数学基础问题,其余时间致力于科学哲学和认识论”(同上)。 1926 年至 1928 年间,阅读鲁道夫·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 的《世界的逻辑》(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的打字稿)主导了讨论。
至于费格尔自身的发展,首先要提到的是他在施里克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这项研究于 1927 年 7 月提交,目的是研究概率微积分的应用问题,因此其标题为“机会与规律:对自然科学中概率和归纳的作用的认识论分析”。费格尔深受埃德加·齐塞尔(Edgar Zilsel)的《Das Anwendungsproblem》(1916)的启发,沿着务实(休谟)路线进行论证。他的中心论点是归纳问题不能通过概率概念来解决。费格尔因此特别批评了汉斯·赖兴巴赫所捍卫的观点,提出了对归纳推理的“辩护”而不是“验证”。依靠概率的频率解释,他认为无限序列的极限值只能通过归纳推断,这反过来意味着概率取决于归纳,反之亦然。关于归纳原理本身,费格尔(像他的老师施里克一样)认为除了将其解释为实用的(或可操作的)格言之外,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然而,总体而言,正如费格尔本人后来承认的那样(参见 Feigl 1981,第 6 页),费格尔论文中提出的方法由于忽视了量子力学的同时兴起和发展而受到严重限制。
费格尔在 1929 年出版的《物理学中的理论与应用》一书中反思了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此外,他还阐述了科学解释的更普遍问题以及理论构建中的假设演绎方法,从而非正式地预见了后来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尤其是卡尔·古斯塔夫·亨佩尔(Carl Gustav Hempel)更详细地发展的思想。在纲领层面上,费格尔批评了康德主义和约定主义,并积极主张对物理学理论与经验的关系采取“批判实在论”方法。这本书受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沃尔夫冈·泡利等物理学家的好评,是费格尔唯一的德语书。 Feigl 回顾其对于纲领性观点的暴露立场如下:
尽管我一直是维也纳学派实证主义的“忠实反对派”,但我很难用我最初从石里克自己的早期作品中学到的那种批判现实主义来反对他们[……]。在卡尔纳普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石里克和魏斯曼在二十年代中期转向了一种现象主义实证主义。他们精彩而有力的论点暂时让我不知所措。但在波普尔、赖兴巴赫和齐塞尔的支持下,我重新对自己早期的现实主义充满了信心,并在我的第一本关于《物理理论与实践》的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它[…]。 (费格尔 1981 年,第 9-10 页)
石里克转变为“现象主义实证主义”可能会受到争议(参见Geymonat 1985);但是,毫无疑问,费格尔对物理学理论的现实重建在维也纳学派中属于少数派。移居美国后,费格尔致力于发展稳定的现实主义立场。
3.逻辑经验主义和科学实在论
人们普遍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和科学实在论是系统地矛盾的。然而,费格尔对科学实在论辩论的不同贡献恰恰表明了相反的观点:受他的老师施利克早期“批判”实在论的影响,费格尔(像赖辛巴赫和艾诺·凯拉)以调和两种立场的方式进行争论,也就是说,他试图将逻辑经验主义方法与理论假设实体的科学现实主义描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另请参阅 Neuber 2012,特别是 pp. 45-51,尤其是 Neuber 2018b,第 5 章。
首先,在 1931 年的文章“逻辑实证主义:欧洲哲学的新运动”中,费格尔和布隆伯格将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呈现为两种“重要传统”的综合(Feigl/Blumberg 1931,第 281 页):古典哲学欧洲哲学中流行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以及现代(数学)逻辑的发展。根据费格尔和布隆伯格的说法,新兴“新运动”的最典型特征是其将形而上学命题视为“无意义”的概念(同上,第282页)。这一诊断也与康德对先验综合判断的解释有关,这种判断的存在受到了明确的质疑。然而,必须看到,费格尔从来没有拒绝分析/综合的区别。正如他后来反对蒯因的那样,“他对分析和综合二元论的反抗建立在对(人工固定的)语言的逻辑分析与对(不断增长的、变化的自然)语言的历史调查的混淆之上”(费格尔 1956 年,第 7-8 页)。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释中,分析命题必须与综合命题截然不同。后者在经验和经验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前者则属于逻辑和数学。更准确地说,费格尔和布隆伯格同意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即逻辑就其本质而言,纯粹是同义反复。它与经验无关,只与语言的内部结构有关。在这里,他们看到了相对于以前的、传统的、经验主义的逻辑和数学解释的主要优势。此外,费格尔和布隆伯格认为,即使是经验科学的概念也可以进行纯粹形式的、逻辑的重构。一方面,他们依据“正确的知识”(Erkenntnis)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直接经验”(Erlebnis)和主观性之间的原则性区别,将读者引向卡尔纳普的《世界逻辑》(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从而暗示通过“纯逻辑运算”从单一原始关系(即“ähnlichkeitserinnerung”)构成经验概念(Feigl/Blumberg 1931,第 286 页)至少就在眼前。与此相关的要点是,经验科学的命题应该可以转化为一系列命题,这些命题专门涉及经验的结构特征,而不是指经验上给定的本身(它被认为是完全主观的,因此“私人的')。因此,结构成为经验知识各自重构的焦点。根据费格尔和布隆伯格的说法,知识被定义为“可传播的”(同上),“知识所传播的就是结构……”。 (同上)
仅仅几年后,费格尔就相当重大地改变了他的观点。或者,正如他自己报道的那样:
我将自己定型为“逻辑实证主义者”(在与 A. E. Blumberg 合作撰写的那篇臭名昭著的宣传文章中 […]),从那时起,这个标签就一直贴在我身上。然而,早在 1935 年,我就放弃了这个标签 […],并使用了“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别名。这是由一位法国哲学家在巴黎国际科学统一大会(1935 年)上的一句话引发的。他冲我大喊:“实证主义者简直就是白痴!”(Feigl 1981,第 38 页)
费格尔在这里对“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进行区分的纲领性影响可能值得怀疑(见 Uebel 2013)。然而,为了充分理解费格尔的哲学发展脉络,这种区分是相当恰当的。因此,首先,正是逻辑实证主义意义标准的自由化导致了费格尔总体哲学观的转变。根据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和科学概念,命题的意义必须植根于可观察的事实。更准确地说,一个给定命题的意义完全是通过纯粹观察基础上的验证而穷尽的。然而,作为维也纳学派协议句子辩论(参见 Uebel 2007)的一个主要结果,事实证明这一标准过于严格。直接可验证性(由 Carnap、Hempel 等人)被较弱的标准所取代,例如(至少是间接的)可测试性(参见 Carnap 1936/37)或可确认性和不可确认性(参见 Hempel 1935;1945;1950a)。尽管如此,逻辑实证主义者对形而上学的拒绝在本质上仍然完好无损。正如费格尔在题为《没有形而上学预设的科学方法》(1954)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从自由化、逻辑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形而上学”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也显得令人反感;即a)对先验的断言,即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以及b)对可以先验验证的事实真理的信念,即完全独立于观察数据。在这两种情况下,有意义的领域都与这两个令人反感的领域区分开来。
费格尔(自认为)从逻辑实证主义到逻辑经验主义的转变的另一个系统性更深远的方面是他越来越明确地接受科学和科学理论构建的“现实主义”方法。用费格尔自己的话说:“也许向逻辑经验主义过渡中最重要和最具建设性的方面是经验或科学现实主义的元素,它在我们的观点中变得越来越突出。赖兴巴赫和我在二十年代就已经反对现象主义的还原。在这方面我们更接近Zilsel和Popper的观点。我们对石里克放弃了他早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感到遗憾,我们试图以一种更有说服力的形式恢复它。” (Feigl 1981, p. 80) 费格尔在另一个地方指出:“我自己的解放始于三十年代中期,并在四十年代稳定下来。科学哲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帮助我重新获得、完善和巩固了我早期的现实立场。汉斯·赖辛巴赫的科学现实主义以及我坚定的亲爱的朋友罗伊·W·塞拉斯和威尔弗里德·塞拉斯的现实认识论也极大地鼓舞了我。 (Feigl1981,第 39 页)
早在 1935 年,费格尔就在上述巴黎科学统一国际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科学实在论中的意义与无意义”的演讲(参见 Feigl 1936;进一步 Neuber 2011,第 169 页)。 1943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逻辑经验主义》的论文。在那里,他认为“真实”一词的使用有充分的理由(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来表示“位于时空中的事物,并且是因果关系链中的一环”(Feigl 1949) ,第 16 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子(以及其他理论上假设的实体)的现实与岩石和树木的现实一样能够进行经验检验。因此,现实应该归因于任何被证实在时空因果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事物。毕竟,这种受现实启发的观点直接产生于逻辑经验主义者意义标准的自由化。这确实是这样一种洞察力的结果:“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尤其是其中几乎所有更有趣和重要的部分,都是高度间接的。它充满了解释、构造和推理,因此依赖于非常普遍的假设”(同上,第 14 页)。
然而,费格尔关于科学实在论和逻辑经验主义综合的成熟构想可以在他 1950 年的文章《存在假设》(发表于《科学哲学》)中找到。在那里,语义学成为费格尔推广现实主义项目的工具。费格尔所说的“语义”(简而言之)指的是对指称和真理的正式审查(参见 Feigl 1950a,第 36 页)。因此,它与检验假设的具体方法无关。相反,正如费格尔在另一处指出的那样,“语义实在论”“只关注符号学情境中最抽象和最形式的特征”(1950b,第 192 页)。这尤其意味着,a)引用必须与证据明确区分,b)真理必须与验证明确区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费格尔认为自己能够避免“现象主义的还原谬误”(1950a,第35页)。他所说的“现象主义的还原谬误”是指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914)和早期卡尔纳普(Carnap,1928)的逻辑建构主义论述。在罗素和卡尔纳普看来,至少根据费格尔的说法,经验科学的理论陈述“被认为可以转化为有关直接经验数据的陈述”(1950a,第35页)。在费格尔看来,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因为他认为完全可译的假设在语义上是错误的。理论句子应该被赋予费格尔所说的(也就是说“不可翻译的”)“剩余意义”。他认为这种剩余意义在于理论术语的“事实参考”(同上,第 48 页)。更具体地说,费格尔坚信“原子”、“力”或“电磁场”等术语不能简化为描述我们直接经验的纯粹观察术语。相反,理论术语应该指的是不可观察的、独立于心灵的实体,因此,例如,术语“原子”的所指对象将是真实的原子,而不是来自感觉数据(或其他类型)的“逻辑结构”样本。直接感知的事物)。因此,费格尔主张“我们必须区分激进经验主义者的‘意义’含义(即认知还原)和另一种更常识性的‘意义’意义(事实参考)”(同上,第49页)。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