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情态范式的各个方面
2. 中世纪早期的发展
3. 十三世纪逻辑论文的模式
4. 十四世纪的讨论
参考书目
主要来源
二手来源
学术工具
其他互联网资源
相关条目
1. 古代情态范式的各个方面
在谈到宇宙的一般特征时,古代哲学家倾向于认为所有一般的可能性都会被实现,这种思维习惯被阿瑟·O·洛夫乔伊(Arthur O. Lovejoy)(1936)称为充足性原则。相应地,他们很自然地认为现实的不变结构是必要的。这种思想路线可以在柏拉图关于造物主在世界上详尽模仿的思想的学说中找到,在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性优先于潜在性的理论中找到,在斯多葛派关于理性世界秩序和永恒的学说中也可以找到。宇宙循环,以及普罗提诺的放射形而上学(Knuuttila 1993)。
在这些宇宙成分的方法中,模态概念可以根据所谓的“统计”或“时间频率”模态模型来理解,其中模态术语的含义被外延地阐明如下:总是现实的,不可能的事情永远不会现实,而可能的事情至少有时是现实的。 “模态的统计解释”一词由 Oscar Becker(1952)引入现代讨论,此后也被应用于描述哲学史上的某些思维方式,特别是 Jaakko Hintikka(1973)。
尽管亚里士多德没有借助外延概念来定义情态术语,但这种思维方式的例子可以在他对永恒存在、事物本质、事件类型以及关于此类事物的一般陈述的讨论中找到。 (例如,参见形而上学。IX.10。)情态术语指的是我们唯一的世界,并根据事物和事件的现实性对它们的类型进行分类。这种范式表明,实现是可能性真实性的一般标准,但这种观点的决定论含义迫使亚里士多德寻求谈论未实现的单一可能性的方法。狄奥多罗斯·克罗努斯(Diodorus Chronus,公元前 300 年)是一位决定论者,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没有问题。一些评论家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统计模型相似,是基于特殊的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学说,而不是基于他对情态术语本身的理解。然而,尚不清楚亚里士多德是否有任何这样的区别。 (对于亚里士多德这个模型的作用的不同解释和评估,参见 Hintikka 1973、Sorabji 1980、Seel 1982、Waterlow 1982a、van Rijen 1989、Gaskin 1995。)在后验分析 I.6 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某些谓词可能属于始终属于他们的臣民,但不一定属于他们。一些古代评论家认为这意味着亚里士多德在非本质不变性意义上区分了强本质必然性和弱偶然必然性,例如不可分离的偶然性(另见 Porphyry,Isagoge 3.5-6),并且这区别在他的情态三段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见阿芙罗狄西亚斯的亚历山大 (36.25-32; 201.21-24) 和菲罗波努斯 (43.8-18; 126.7-29) 对先前分析的评论;弗兰纳里 1995, 62–65, 99–106。这也是中世纪阿威罗伊和一些拉丁作家的观点。 (参见下文第 3 节。)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模态范式是将可能性作为一种效力。在大都会。 V.12 和 IX.1 效力被认为是作为相关影响的激活剂或受体的运动或变化的原理。 (对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中的代理人和病人,请参阅 Waterlow 1982b。)属于一个物种的基于效力的可能性类型因其实现而被认为是可能性——没有任何自然效力类型会永远受挫。亚里士多德说,当主体和病人走到一起并且没有任何阻碍时,一方必须采取行动,另一方也必须采取行动(Met. IX.5)。
在 De Caelo I.12 中,亚里士多德假定,尽管不可能,一个事物具有相反的效力,其中之一总是会被实现。他认为,所谓的永远未实现的效力根本不是效力,因为不能假设它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毫无矛盾地实现。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应用了作为非矛盾性的可能性模型,该模型在先验分析 I.13 中定义如下:当假设可能性实现时,它不会导致任何不可能。在谈到假设的可能性的非矛盾实现时,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在真实的历史中实现了。亚里士多德在 De Caelo I.12 和其他一些地方(例如,Met IX.4,An. pr. I.15)使用了还原论证,其中包括假设对要证明的内容的否定并表明这会导致到矛盾。这一论点引发了关于如何获得可能性的诸多争议。参见贾德森 1983;里尼 2011, 135–156;罗森和马林克 2012;史密斯 2016 年。)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他的一些同时代人时提到了其潜力,这些人声称只有发生的事情才是可能的(Met. IX.3)。作为潜能的可能性模型表面上允许他通过提及被动或主动潜能来谈论各种未实现的单一可能性,但单独来看,它们代表了部分可能性,并不能保证它们的实现能够发生。真正的单一可能性还需要更多,但当增加更多的要求时,例如主动和被动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没有外部障碍,效力模型表明,只有当它是时,效力才能真正实现。已实现(Met. IX.5,Phys. VIII.1)。这可能导致亚里士多德将运动(kinêsis)定义为潜力(结束)作为潜力的现实性(物理学 III.1),但这并没有解释开始的可能性(Hintikka et al. 1977) 。
在《解释》第 9 章中讨论未来的偶然陈述时,亚里士多德说,存在的东西必然是当它存在时,但他随后用这样的评论来限定现在的这种必然性,即这并不意味着现实的东西是无条件必然的。如果他的意思是当前事件的时间必然性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事件必然在该类型的情况下发生,那么这是一种不令人满意的“统计”尝试,旨在避免作为偶然性标准的可变性使所有事情在时间上确定的问题。奇异事件是必要的(Hintikka 1973)。另一种解释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表明,某一事件在某个时间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之前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在某些地方讨论了这种奇异的历时模态(Met. VI.3;EN III.5, 1114a17-21;De int. 19a13-17),其中他似乎假设在 t1 时 p 获得的必要条件在稍后的时间 t2 不一定足以满足这一点,尽管它们可能足以满足 p 在 t2 获得的可能性(在 t1)。亚里士多德没有详细阐述这些想法,这可能是他最有希望的尝试,以阐述未实现的奇异可能性理论(例如 De int. 19a12-14。Waterlow 1982a 特别强调了该模型的重要性;另请参阅 von Wright 1984魏德曼 1986;加斯金 1995。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困难可以从他根据可加热、可分离或可数等处置属性来描述可能性的各种尝试中看出。类似的讨论在后来的古代哲学中并不罕见。在斐洛对可能性的定义中(约公元前 300 年),被动效力的存在被认为是谈论单一可能性的充分理由。斯多葛学派修改了这个定义,增加了没有外部障碍的条件,认为否则所谓的可能性就不可能实现。根据斯多葛学派的决定论世界观,命运作为一种主动力量使一切成为必然,但他们不接受狄奥多罗斯·克洛诺斯的决定论大师论点,该论点旨在表明不可能有不会实现的可能性。未来某个特定时刻的被动能力数量大于将要实现的能力数量。只要这些可能性不因未实现而阻碍其实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开放的可能性。阿弗洛迪西亚斯的亚历山大受到斯多葛派历时模式思想的影响,但他认为,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那么谈论未实现的历时可能性是误导性的。他主张他所认为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存在未确定的预期替代方案,这些替代方案在它们提到的时刻之前仍然是开放的选择。 (参见 Sharples 1983;Bobzien 1993、1998;Hankinson 1998。)亚里士多德和后来的古代思想家都没有考虑过同时替代方案的概念。他们认为,当下的情况必然是当下的情况,当未来确定时,其他的可能性就会消失。亚历山大关于替代性预期可能性的逍遥理论可以被描述为没有同时替代性的历时模态模型:存在短暂的单一替代性可能性,但那些不会实现的可能性会消失而不是保持未实现。
亚里士多德经常通过添加他自己标记为不可能的假设来利用来自错误或不可能立场的间接论证。为了反对古代批评家为亚里士多德的程序辩护,阿弗洛迪西亚斯的亚历山大将这些假设描述为不可能的事情,这并非无稽之谈。 (关于这一争议,请参阅 Kukkonen 2002。)一些已故古代作家对不可能的假设作为概念分析的工具感兴趣。在被称为“欧德米亚程序”的论证中,假设了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以便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菲罗波努斯和波伊提乌斯以这种方式讨论的不可能性与波菲利将不可分离的事故描述为不能单独发生但可以在思想上分离的事物有相似之处。这些假设并不被视为对可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阐述;它们是反可能性的,而不仅仅是反事实的(Martin 1999)。
最近有几部关于亚里士多德模态三段论的著作,但没有普遍接受的历史重建使其成为一个连贯的理论。它显然是基于不完全兼容的各种假设(Hintikka 1973;Smith 1989;Striker 2009)。一些评论家有兴趣通过用亚里士多德的其他观点来解释理论来找到理论的连贯层(van Rijen 1989;Patterson 1995)。还有一些形式重建,例如 Rini 2011(现代谓词逻辑)、Ebert 和 Nortmann 2007(可能世界语义)以及 Johnson 2004 和 Malink 2006、2013(分体语义)中讨论的各种集合论方法。
2. 中世纪早期的发展
中世纪早期的思想家通过波伊提乌斯的著作非常熟悉古代的模态概念。波伊提乌斯的亚里士多德模态范式之一是可能性作为效力(potestas,potity)。根据博伊修斯的说法,当“可能性”(possibilitas)一词在“效力”的意义上使用时,它指的是真正的力量或倾向,其目的在说出时要么是实际的,要么是非实际的。有些潜力永远不会被忽视。据说它们必然是真实的。当效力没有实现时,据说其目的是潜在存在的(In Periherm. II, 453-455)。实际的效力必然不会给相反的效力留下空间,因为它们将永远无法实现,并且自然的构成不包括徒劳的元素(In Periherm.II,236)。存在的非必要特征的效力并不排除相反的效力。它们并不总是普遍实现的,但作为效力类型,甚至这些效力也被视为满足真实性的实现标准(In Periherm. I, 120–121; II, 237)。
波伊提乌斯认为有时会实现效力的类型和基于效力的可能性,这与亚里士多德对模态的频率解释是一致的。这是波伊特式的另一种必然性和可能性的概念。他认为模态概念可以被视为表达时间或通用频率的工具。根据时间版本,永远存在的东西必然是存在的,而从未存在的东西则是不可能的。可能性被解释为表达至少有时是真实的。相应地,一个物种的通用属性只有在该物种的至少一个成员中得到例证时才可能存在(In Periherm. I, 120–121, 200–201; II, 237)。
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波爱修斯经常将陈述性话语视为时间上不确定的句子。同一个句子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说出,并且许多这些时间不确定的句子可能有时是真的,有时是假的,这取决于说话时的情况。如果使该句子为真的事态是全时间真实的,则该句子无论何时说出都是真。在这种情况下,这必然是正确的。如果与断言语句相关的事态总是非实际的,则该语句总是错误的,因此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所断言的内容并不总是非现实时,一个句子才是可能的(I,124-125)。准统计思想也被运用在阿蒙尼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的希腊语评论中,该评论与波伊提乌斯的作品(88.12-28)有一些来源,以及阿弗罗迪西亚斯的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的模态三段论的评论。 (参见 Mueller 1999,23-31。)
在处理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第 9 章时,Boethius 认为(II,241),因为
(1)
M(pt & Ø pt)
(1′)
有可能 p 在 t 获得,非 p 在 t 获得
不可接受,也应该否认
(2)
pt & 山 Øpt
(2′)
p 在 t 处获得,并且 not-p 在 t 处有可能获得。
(2) 的否定等价于
(3)
点 → 点 点
(3′)
如果 p 在 t 处获得,则 p 在 t 处获得也必然是在 t 处获得。
(2)在古代哲学中被普遍否定,波伊提乌斯也将其否定视为公理。相应地,(3)显示了古代思想中如何理解当下的必要性。波伊提乌斯认为,p 的时间必然性可以通过将注意力从时间上确定的情况或陈述转移到时间上不确定的对应物上来限定(I,121-122;II,242-243;参见 Ammonius 153.24-26)。这是波伊提乌斯对亚里士多德对现在的必然性和无条件的必然性之间的区别的解释之一。但他也利用了历时模型,根据该模型,p 在 t 时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在 t 之前,p 在 t 处获得是必然的。
波伊提乌斯发展了历时思想,作为他对斯多葛决定论的批评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因果必然的,那么在事件的过程中就一定存在真正的替代方案。自由选择是波伊提乌斯主要感兴趣的偶然性的根源,但他还认为,根据逍遥学说,自然的因果关系中确实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当波伊提乌斯在这种情况下提到机会、自由选择和可能性时,他的例子包括时间化模态概念,这些概念指的是给定时刻的历时预期可能性。时间上确定的预期可能性可能不会在它所指的时间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再是一种可能性。波爱提乌斯并没有提出同时替代方案的想法,即使历时可能性消失,这种同时替代方案也将保持完整,他坚持认为,只有在某一时刻实际发生的事情在当时才可能发生(参见上文(3))。但他也认为存在客观的单一偶然性,因此某些预期可能性的结果“不仅对我们这些无知的人来说,而且对自然来说也是不确定的”(In Periherm. I, 106, 120; II, 190– 192、197-198、203、207)。 (关于 Boethius 的模态概念,参见 Kretzmann 1985;Knuuttila 1993, 45-62。)
至于《解释》第 9 章中对未来条件陈述的讨论,波伊提乌斯的观点与阿蒙尼乌斯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两位作者显然都知道一些类似的希腊讨论。 (阿蒙尼乌斯对《De Interpretatione》的希腊语评论由 D. Blank 翻译,Boethius 的两篇拉丁语评论由 N. Kretzmann 翻译在同一卷中,并由 R. Sorabji、N. Kretzmann 和 M. Mignucci 于 1998 年撰写文章。)在解释中,阿蒙尼乌斯和博伊修斯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归结为对未来偶然事件的预测及其否认与其他矛盾的对不同。因为真与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布。因此,这些命题既不真也不假,但它们的析取是必要的。 Kretzmann 1987、1998 将其描述为广泛的二价性。(另请参见 Frede 1985;Craig 1988;Gaskin 1995。)另一种解释认为,在 Boethius 看来,未来的偶然事件并不一定是真或假,因为它们的真理制造者尚未确定,但以不确定的方式为真或为假。不涉及对二价原则的限定(Mignucci 1989,1998;有关阿蒙尼乌斯的相关解释,请参阅 Seel 2000。)虽然大多数中世纪思想家认为后一种观点在神学上是正确的,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类似于波伊蒂亚式的广泛二价性。彼得·阿伯拉德(Peter Abelard)和约翰·布里丹(John Buridan)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认为未来的偶然命题是真还是假。彼得·奥里奥尔(Peter Auriol)认为这些命题缺乏真值。甚至上帝也以一种并不意味着二元性的方式意识到未来。这是一个非凡的观点。 (参见 Normore 1982, 1993;Lewis 1987;Schabel 2000;Knuuttila 2010。)Boethius、阿奎那和许多其他人认为,上帝之所以能够知道未来的偶然事件,只是因为时间的流动呈现在神圣的永恒之中。一些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家,例如约翰·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和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发现历史对上帝来说是非时间性存在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并试图寻找其他预知模型。这些讨论导致了所谓的自由反事实中间知识理论(Craig 1988;Freddoso 1988;Dekker 2000)。
从模态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十一、十二世纪神学中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奥古斯丁已经批评了可能性频率模型对神力的应用。对他来说,上帝从他本可以实现但不愿意做的替代方案中自由地选择了现实世界及其天意计划(potuit sed noluit)。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古代哲学模态范式,因为形而上学基础现在是同时替代品的永恒领域,而不是一个必要的世界秩序的理念。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关于有限存在的永恒观念代表了如何模仿最高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这种可能性在上帝的本质中具有本体论基础。这是神学模态形而上学的主导概念,直到邓斯·司各脱背离它为止。 (参见 Knuuttila 2014, 86–89)。天主教关于上帝的自由和权力的教义与哲学模态概念之间的差异在十一世纪被纳入讨论范围。彼得·达米安(Peter Damian)主张神圣全能的主权,但有时被错误地认为包括改变过去的力量(Holopainen 1996)。坎特伯雷的 Anselm 试图开发一种基于权力和潜力概念的通用模态语义,并具有各种概念区别(Knuuttila 2004)。哲学和神学中的情态问题在十二世纪对上帝的力量、天意和历史偶然性以及同时替代方案的思想的考虑中以更复杂的方式发展起来。阿维森纳和阿威罗伊的著作中没有在替代方案之间进行神圣选择的思想,但安萨里却为这一思想辩护,并批评了阿维森纳的必然形而上学。 (参见 Kukkonen 2000;关于阿拉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必然主义,参见 Belo 2007;De Haan 2020。)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