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三段论(演绎有效)
命题:声音不是永恒的
原因:因为,由于努力而产生,它立即产生。
如果一个事物是永恒的,(那么)它不是由于努力而产生的。例如,空间是永恒的,不是由于努力而产生的。
应用:声音也不是那样的。
结论:因此,声音不是永恒的。
这个论点,就像Fāng biàn xīn lùn中被拒绝的论点一样,在演绎上是有效的。范例陈述也包括两句话:第一句是肯定一个普遍命题,如果一个事物是永恒的,(那么)它就不是由于努力而产生的;第二句是陈述一个普遍命题的实例,它与论证的主体是不同的。命题和理由陈述,连同示例陈述的第一句,构成演绎有效论点。
此外,我们知道作者完全意识到三段论的逻辑力量,因为他陈述了三个条件,或三种形式(tri-rūpa),一个理由必须满足这三个条件,在这个论证中它是合理的。
三种形式(T1633 30.3.18-26):你提出的原因不是明确的,因为它贯穿整个过程中都出现了永恒和非永恒。 我提出的原因有三个标志。 (1)(原因)是主体的属性,(2)它包含在相似的事物中,(3)它被排除在不同的事物之外。 因此,我所阐述的原因成功地没有偏离,你的原因没有偏离。 因此,你的反对意见是糊涂的。 如果你提出的理由和我(在这方面)一样,你的反对意见会成功地成为适当的反对意见。 正如H. Ui 1929(在Katsura 1985年第166页)所指出的,最早提到这三种形式的出现出现在一篇非逻辑文本中的简短文章中(T1565 42a12,22ff)。 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被认为是asaga,拒绝了标准,这是一种被认为是非佛教起源的标准。 最后我们来看看瓦苏班图的v达维。 在这里,认可的论点保留了命题和原因,放弃了应用和结论,简化了示例,从而得到的三段论具有这种形式:正则三段论(演绎有效): Vasubandhu命题:p有原因:因为p有H,例如:H有S,比如d。 它的性质是H和S),它回到了我们之前讨论的关于vaii - tantra和vaie- stra的推理三段论的形式。 然而,有一个关键的区别:Vasubandhu绝对清楚,这个例子陈述表达了不可缺少的关系(a - vin- bhhva:lit)。 没有存在,或sinqua non)。 很明显,这个模式的实例是可演绎有效的参数。 3.3论点中的谬误和辩论中的错误,识别适当论点的反面是识别谬误论点。 错误的论点一方面包括三段论,其理由已被认定为似是而非的,另一方面,反论点或反驳者被认定为有缺陷的。 卡拉卡-萨哈塔(CS 3.8.57)识别并说明了三种有缺陷的论点。 《nyya-stra》第五本书的第一章,简要描述了24个论点,它将其定义为错误的反驳。 fng边xn lun的第四章,描述了20个这样的论点,这些论点要么与刚才提到的nyya-stra章节中被认为是错误的反驳的论点。 令人惊讶的是,边十伦认为这些论点是好的反驳,正如凯山(1989年第108页)所指出的。 最有趣的错误反驳方法是在Rushi lun和vda - vidhi中发现的,在那里许多错误的反驳者都有名字,与nyya-stra(Ono 2020§3.2和§3.5)一样。 (参见Randle 1930 ch。 6.2和所罗门1976年。 5 .) vaie- stra(VS 3.1.10-11)和nyya-stra(NS 1.2.4-9)的名称各种似是而非的原因(hetvbhhsa),但既没有给出实例也没有给出说明。 在caraka-sahit中列出了三种,甚至简要讨论了这三种。 fng边xn lun只列出了八种。 在v达-维迪和Rushi伦两方面都进行了实例分析和简要讨论。 (见Randle 1930 ch。) 3.5和所罗门1976年。 7 .)
除了识别错误的三段论和反驳之外,这些文本中的一些也有延长的段落或整个章节专门用于识别辩论中的行为,当某人表现出来时,他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这些失误,被称为失败的理由(nigraha-sthāna),范围从提出错误的论点到违反辩论程序规则。第五本书Nyāya-sūtra (NS 5.2)的第二章列出了22个案例,Rúshí lùn的第三章也是如此。Caraka-saṁhīta (CS 3.8.50-65)的扩展段落列出了14种情况。Asaṅga的Hetu-vidyā有一个扩展的段落,将它们分为三种,并提供了每种类型的案例。(见兰德尔1930年第6.3章和所罗门1976年第6章。)
4. 古典时期的高潮
这位佛教思想家Dignāga(约公元5 - 6世纪)巩固了前人的经典演绎有效三段论的见解,特别是他的老师Vasubandhu的见解,并加深了这些见解。事实上,他是印度逻辑学历史上的关键人物。本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致力于Dignāga对印度逻辑的贡献,特别是经典三段论,第二部分总结了他的同时代人和继承者的其他贡献,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
4.1 Dignāga
Dignāga写了三本关于推理和论证的著作。不幸的是,在每种情况下,原始的梵文文本是不可用的。一个是Nyāya-mukha(逻辑导论),在中文翻译中是存在的。然而,现在已知在西藏存在一份梵文手稿。它还没有被编辑和出版。剩下的两本仅存于藏文译本:《理性的鼓轮》-ḍamaru和他的代表作《认识方法纲要》Pramāṇa-samuccaya,其中六章中有四章专门讨论推理或论证。
在Dignāga的工作中,一个特别清楚的想法是他明确地认识到,以三段论的形式表达的论证是推理的表达。这反映在他的术语“为自己推理”(svārtha-anumāna)和“为他人推理”(parārtha-anumāna)中,前者指的是可表达为三段论的认知过程,后者指的是三段论推理的言语表达。这些术语也是他的Pramāṇa-samuccaya第二和第三章的标题。
Dignāga显然扩大了Vasubandhu的规范三段论的形式。尽管刚才提到的文本在梵文中并不存在,但它们的一些注释和其中一些文本的段落在现有的梵文作品中被引用。利用这些著作,S. Katsura (2004a p. 143)确定了以下作为实例化Dignāga所认为的优秀三段论的规范形式的论证。
规范三段论(演绎有效):Dignāga
命题:声音是非永恒的
原因:因为它直接与努力联系在一起。
与一种努力直接相关的事物被认为是非永恒的,就像一个锅。
不同的例子:被观察到的永恒的东西并不与一种努力直接相关,比如空间。
在讨论三段论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到Dignāga使用了pakṣa(论题)这个词,而不是pratijñā(命题)。这个词既用于陈述,以前称为命题,现在称为论点,也用于它所表达的事实情况。它也用来指命题的语法主语以及语法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参见Staal 1973,对这一点和其他印度古典逻辑术语中的歧义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Dignāga的规范三段论,像Vasubandhu的三段论一样,既没有应用陈述也没有结论陈述。然而,与Vasubandhu不同的是,它有两个示例语句。每个示例语句包括一个通用语句和一个命名某物的短语。在相似命题的例子中,全称命题断言,凡是具有被引申为理由的性质(hetu)的东西,就具有被引申为理由的性质(sādhya-dharma),这是三段论的提纲中所提到的;而短语所命名的东西,与主词不同(pakṣa),但在被引申为理由的性质方面与主词相似(sādhya-dharma),并且具有被引申为理由的性质。所命名的示例据说是类主题的(sa-pakṣa)。在不相似陈述的例子中,全称陈述断言,任何不具有被建立的属性(sādhya-dharma)的东西都不具有被引用为理由的属性(hetu)而短语在被建立的属性方面命名了与主体不同的东西,并且没有被引用为理由的属性。这里提到的例子被称为主题不一样(vi-pakṣa)。最后,Dignāga似乎给这个全称陈述句的提法增加了一个词,即“observed”(dṛṣṭa),动词“see”(dṛś)的过去被动分词,意思不仅是看,而且是观察、注意甚至知道。以后,我们将把三段论的理性陈述作为它的小前提,把例证陈述中的全称陈述作为它的大前提。
或许在Dignāga关于论证和推理的工作中,最具独创性的是他所谓的理性之轮(hetu-cakra),这是三种理性形式(tri-rūpa-hetu)的等效替代品。它由一个3 × 3的矩阵组成,它区分了一个适当的理由和一个不适当的理由。一方面,它规定了三种情况的原因(hetu)发生在一些,没有,或所有的类主体的事情(sa-pakṣa),另一方面,原因(hetu)发生在一些,没有,或所有的类主体的事情(vi-pakṣa)。让H为理由,S为主题,而¯
年代
年代
主题与事物不同,我们得到了下表。
H出现在:所有S所有S所有S所有¯
年代
年代
¯
没有¯
年代
年代
¯
一些¯
年代
年代
¯
H出现在:no S no S no S all¯
年代
年代
¯
没有¯
年代
年代
¯
一些¯
年代
年代
¯
H出现在:某个S某个S某个S所有¯
年代
年代
¯
没有¯
年代
年代
¯
一些¯
年代
年代
¯
Dignāga将与中间列的顶部和底部情况相对应的三段论确定为好的三段论,而与其他情况相对应的三段论则为坏的三段论。
这些发展在早期古典印度的逻辑发展的学者之间引起了一场相当激烈的辩论。一个非常简洁,但有点误导人的,把问题放在辩论中心的方法是Dignāga的规范三段论是归纳的还是演绎的。一个更麻烦,但更精确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是:是否存在这样一种选择:一个主体,一个被引证为理由的属性,以及一个有待建立的属性,Dignāga会接受它们构成一个好的三段论,但却不能满足与上面给出的规范三段论相对应的形式?
现在让我们考虑Dignāga处理三段论的那些方面,它们是这场辩论的中心。认为Dignāga会接受一个不能演绎有效的三段论作为一个好的三段论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在示例语句中包含了观察到的词(dṛṣṭa)。换句话说,人们可能会认为Dignāga会接受一个好的三段论,在这个三段论中,即使不是任何有H的都有S,而是任何被观察到有H的都有S,也就是说,大前提只适用于观察到的H的情况,而不是所有H的情况,然而,Dignāga不接受这样的三段论。的确,加上“观察到的”这个词(dṛṣṭa)并不能把这样的想法归于Dignāga,因为这个词不是加在大前提的从属关系分句上,而是加在主分句上。因此,主要前提说不是每个观测实例(H)的原因是建立的实例属性(S),而是每个实例的原因(H)是观察到的实例属性建立(年代)。此外,如果这个词观察(dṛṣṭ)有一个假想意义上,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前提的真理子句中插入这个词,做几个的英语翻译,例如,注意到,,那么语句中的单词不影响大前提的真值条件。
促使学者们认为Dignāga可以接受为好的三段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示例语句中保留了示例短语,因为这些短语与Dignāga的规范三段论的演绎有效性无关。这种怀疑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强化,即例子语句,剥离了它们的例子短语,是彼此的对置词。因此,一个与另一个在逻辑上等同的东西,在逻辑上也是多余的。然而,Dignāga似乎意识到了等价性,因为他在对三种形式的评论讨论中承认第二和第三种形式是等价的(Katsura 2000 p. 245;Katsura 2004b pp. 121-124),由此可以得出任意两个表述,其中一个满足第二种形式,另一个满足第三种形式是等价的。
尽管如此,排除一些演绎有效的三段论作为好的三段论是完全合理的。例如,考虑一个结论与其前提之一相同的三段论。这是一个演绎有效的三段论,尽管它完全没有说服力。Dignāga,像任何理性的思想家一样,不会,也不会接受任何一个好的三段论,其中的原因(H)和要建立的属性(S)是相同的属性,即使这样的三段论与上面的规范三段论具有相同的形式。排除这种循环三段论与Dignāga所接受的三段论只是演绎有效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关于例子在佛教论证中的作用的广泛学术讨论,请参阅Katsura和Steinkellner(主编)2004年的文章集。)
Dignāga在他的规范三段论的例子陈述中保留一个例子短语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是,排除那些明显没有说服力的三段论,即使像循环三段论一样,它们是演绎有效的。考虑下面的论点:
命题:声音是永恒的
原因:因为它是可听的。
凡是能听到的都是永恒的。
这个三段论,被Dignāga斥为坏的三段论,是由一群婆罗门思想家提出的,他们根据教义的理由,认为声音是永恒的。为了在与观察相反的情况下坚持这一主张,这些思想家坚持认为,短暂的是声音的启示,而不是声音本身。换句话说,根据他们的观点,声音一直存在,但只有当它的存在被揭示出来时,我们才会听到它。
他们如上所述的三段论,虽然在演绎上是有效的,但完全没有说服力。原因是可听性(H)的实例与声音(p)是共外延的。因此,没有独立的经验证据来支持“任何可听的都是永恒的”这一普遍命题。要求至少有某种既可听又永恒的东西不同于声音,这是消除这种显然没有说服力的三段论的一种明显而合理的方法。因此,Dignāga排除了三段论作为一个坏的三段论,而不是像我们一样,接受它作为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与一个没有说服力的前提。(参见蒂勒曼斯1990年。)
但是,这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Dignāga似乎坚持在示例陈述中使用示例短语,因为他没有排除一个好的三段论,尽管有效,但由于缺乏某些与主题不同的东西而缺乏说服力。
由于刚才讨论的疑问,一些学者认为Dignāga并没有努力建立推理和论证的演绎形式。相反,根据一些人的说法,比如Hayes (1980;1988年(第4.2章),Dignāga正在寻求发展推理和论证的归纳形式。根据其他人的说法,如Oetke (1994;1996), Dignāga和他的一些前辈和同时代的人都在努力阐明一种可行的推理和论证形式。(参见Taber 2004对Oetke观点的批判性评价)。
Dignāga的最后一个贡献出现在他的Pramāṇa-samuccaya的第六章,也是最后一章,在那里他指出了14个错误的反驳(jāti),每一个都与Vasubandhu的Vāda-vidhi中处理的14个相同的名字,尽管有时Pramāṇa-samuccaya中与特定名称相关的论点与Vāda-vidhi中与名称相关的论点不同。他的治疗方法经常不同于早期工作中发现的治疗方法,并对其提出批评。
4.2 Dignāga的同时代人和直接继承者
然而,许多学者可能不同意Dignāga的目的,在制定规范三段论,所有同意他的作品设置框架,其中后来的佛教思想家解决有关推理和辩论的哲学问题。因此,Śaṇkarasvāmin(约公元6世纪),Dignāga (Frauwallner 1961, 140)的学生,为佛教徒写了一本简短的推理手册,称为Nyāya-praveśa(开端逻辑),直接基于Dignāga的工作。此后不久,伟大的佛教玄学家dharmakurti(约公元7世纪)也在Dignāga的框架内阐述了他对推理和辩论的看法。
规范三段论,作为一种推理,是这样一个人知道它的前提的真理,也可以知道它的结论的真理。当一个特定陈述的真理被认为是通过感知或推理知道的时候,一个普遍陈述的真理,比如一个规范三段论的主要前提,是如何知道的?要知道它的真实性,似乎需要知道每一个有H的事物,不管它是否也有s,然而,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这一点,他就已经通过知觉知道了规范三段论的结论。因此,推理将成为一种多余的知识手段。
最早被认为认识到一个人如何知道一个普遍陈述的真理的问题的古典印度哲学家似乎是Īśvarasena (Steinkellner 1997 p. 638)。他似乎认为大前提的知识是建立在无知觉(anupalabdhi)之上的。也就是说,根据Īśvarasena的说法,任何有H的东西都有S的知识来自于简单的失败,即不能感知到有H但没有S的东西(见Steinkellner 1993,他在那里借鉴了Steinkellner 1966)。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