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徐和其他儒家来说,混淆名字是最有害的,因为它阻碍了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维护。不正确使用名字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那些寻求为自己赢得名字而不是寻求真相的人的争论。当一个人的目标只是在争论中看起来比别人好时,尊重名字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不重要。那些因为这个原因而专注于争论的人是危险的。他认为,正当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徐写道:
油嘴滑舌的人动不动就修饰自己的语气,增加反驳的次数,就像一场大风来临,或一场暴雨来临。他不顾形势本身的是非曲直,也不了解真理和歪曲的原则,他把形势固定下来,这样他就永远不会语无伦次,并致力于确保一定的胜利。[…]辩论中使用的词语应该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内容翔实。它们传递的节奏需要调整,这样它们就不会违反仪式教义,它们的重要性应该作为这些教义的有价值的补充。(电源等8 1。Makeham [trans] 2002: 99-100)
一个人应该努力修德,而不是通过双重使用名字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誉,从而降低名字的功效和意义,这是模范人物(君子)的现实。随着一个人的现实地位的提高,名誉和权威自然会增加(因为名誉和名声获得了道德影响)。
和以前的儒家思想家一样,徐认识到那些真正有美德的人并不总是成功的。事实上,他认为东汉的情况就是这样,地位高的人离善很远。他以标准的儒家方式解释了这一点,他解释说,时代(时势)会产生差异,即使是最善良的学者,如果遇到错误的时间,也不会遇到好运。什么构成时间(时)是公共习惯、信仰、统治质量和自然状态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国家衰败的时代,领导软弱而不道德,灾难如干旱,社会冷漠,那么他很可能不会提升到一个高声誉的状态,即使有最高的美德。这是早期儒家所担心的情况,我们看到这里提到的所有东汉思想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而徐淦则与王福的观点相呼应,他认为,如果时代的发展使得善良的人无法在社会中茁壮成长,那么就应该抛弃社会,专注于发展自身的品质(Makeham 1994: xii)。
徐淦使用了《淮南子》等早期汉文中发展起来的“根”和“枝”的结构来解释美德和人文艺术之间的关系。他颠覆了我们在贾乙思想中看到的以德为装饰和治国指南的思想。徐认为,没有美德,艺术(包括仪式,甚至可能是统治)就无法完善。同时,他主张,没有艺术,德行也不能完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钟纶7.1)。
许干思想的一个方面导致一些人宣称他(以及一些类似的汉代思想家)是“法家”哲学家,因为他赞同及时和一致的赏罚是治理的必要工具,这一观点得到了战国法家思想家韩非子、商鞅和沈不海的赞同(Makeham 1994: 264, zhong仑19)。然而,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学派分类在对东汉思想家进行分类时是有限的,徐与早期的儒家比战国的法家有更多的共同之处,尽管在东汉采用法家关于赏罚的立场变得更加流行。
4. 过渡到三国和魏晋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围绕孔子(而不是后来的孟子或荀子等传统的倡导者)的评论和集体学术文献开始流行。后来出现了许多卷,收集(并补充)了有关孔子的故事和现存的据称是孔子的说法,这些说法来自许多早期的来源。其中两卷,《孔夫子嘉余》和《孔夫子》,是在三国叛乱时期的汉末,由曹魏朝廷学者王肃(公元195-256年)编写的。这个汇编是围绕经典评论的普遍关注和辩论的一部分。在现代,将王素的文集斥为“赝品”变得很普遍,但这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王素的汇编汇集了许多其他知名来源的段落。对《论语》和《老子》等文本的评注传统在汉代得到了巩固,其中最著名的评注集之一是《论语集》,由曹魏学者和何岩共同撰写,何岩在魏晋时期玄学运动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一些重要的论述哲学问题的文本也是在汉代撰写或编纂的。徐慎(公元58-147年)的词源学词典《说文解字》对后来对重要哲学术语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它的词源学有时很奇怪,也有问题,今天仍然有人参考。《白胡同德纲》记载了公元58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作者班固是班昭的哥哥,也是《汉书》的主要作者。此外,在东汉时期,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佛教,这一宗教和哲学传统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当时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似乎相对有限,但我们发现,佛陀似乎是一个道家式的人物。在《后汉书》记载的公元166年大臣项凯(公元184年)致**庵的献辞中,我们发现了最早的佛教文献之一。在讨论宫殿里发现的一尊佛像时,向简要介绍了佛教的观点,并将其与黄老教义联系起来,强调空性、消除欲望和“非强迫行为”(无为)。
进入三国和魏晋时期,我们看到佛教思想(和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以及“宗教道教”的发展,因为个人和个人的关注开始占据中心舞台,而不是在中国早期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心地位的公共和政治关注。这种转变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但一个可信的故事是,汉政府的崩溃和向内部转移的根源,其根源是东汉的撤退,并在像郭襄(公元252-312年)和王弼(公元226-249年)这样的玄学思想中达到高潮,是这种转变的部分原因(Holcombe 1994: 87-90)。东汉的许多关注点和主题贯穿了中国思想史。特别是,个人从世俗事务中隐退(无论是儒家模式还是佛教模式)与参与社会工程的责任之间的冲突,以及作为一种抗议形式的伊斯兰主义,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的主要特征。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