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哲学体系中,“天地至数”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以及阴阳五行变化之道。这些自然界的规律,不仅影响着季节更替、气候变化,更与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息息相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而“人的形体气血相通”,则是指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脏腑与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滋养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的盈亏、运行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当我们将“天地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结合起来理解时,便不难发现,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等变化,会通过各种途径(如气候、饮食、情绪等)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的功能,从而决定人的生死寿夭。例如,冬季寒冷,属水,对应于人体的肾,若此时不注意保暖,伤及肾阳,便可能导致气血凝滞,引发一系列疾病;反之,若顺应自然规律,调养得当,则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至于“决断死生”,这并非简单的预测命运,而是基于对人体当前气血状态、脏腑功能以及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的综合判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病情的轻重缓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为治疗提供依据。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作为起始,象征着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的状态,它既是万物的起点,也是万物归一、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而“九”作为终止,不仅是因为三三得九,寓意着天地人三才的完美结合与循环,更在《易经》等经典中被赋予了极高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极致、圆满与变化。
在中医理论中,天地人三才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天代表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日月星辰的运行等;地则指地理环境、水土物产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则居于天地之间,既受天地之气的滋养,又需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而调整自身。
“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这正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髓所在。中医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重视人体内部阴阳平衡、气血和畅的整体状态。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谓三侯,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侯准确之处。
“上部天”、“上部地”和“上部人”,实际上是对人体头部不同区域动脉的一种形象分类与描述。
“上部天”,即两额太阳脉处动脉,这里的“太阳脉”通常指的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额部,其分支从巅顶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因此,两额处的动脉搏动,往往可以反映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盛衰以及头部的气血运行状态。
其次,“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大迎穴位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在中医理论中,面动脉的搏动与脾胃经的经气运行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经气盛衰直接影响到面部的气血供应与营养状态。因此,两颊大迎穴处的动脉搏动,可以作为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以及面部气血充盈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
最后,“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在中医经络理论中,耳门穴附近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多条经络的交汇之处。这些经络的经气运行与头部的气血循环、听觉功能等密切相关。因此,耳前耳门穴处的动脉搏动,可以反映出这些经络的经气盛衰以及头部的气血运行状态。
“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这里的“太阴气口”通常指的是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寸口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腕部位的脉搏。而“经渠穴”则是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两处动脉的搏动,均可以反映出肺经的气血运行状态以及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寸口脉的搏动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预后等。
“中部地”,即两手阳明经合谷处动脉。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这里的动脉搏动,与大肠经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大肠经作为六腑之一,具有传导化物、排泄糟粕的功能。因此,合谷穴处的动脉搏动情况,可以反映出大肠经的经气盛衰以及人体的排泄功能是否正常。
最后,“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这里的动脉搏动,与心经的气血运行以及心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心经主宰着人体的血脉与神志活动。因此,神门穴处的动脉搏动情况,可以作为判断心脏功能强弱以及神志活动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足厥阴经,即足厥阴肝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循行于下肢内侧及胸胁部。五里穴虽非肝经标准穴位,但在此处提及可能是指肝经循行路线上的某个动脉搏动明显之处,用以反映肝脏状况。而太冲穴则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肝经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重要部位。通过观察太冲穴处的动脉搏动情况,可以间接了解肝脏的生理病理状态。
“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足少阴经,即足少阴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处的动脉搏动情况,可以反映出肾脏的气血运行状态以及肾脏功能的强弱。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繁衍。
最后,“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足太阴经,即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循行于下肢内侧中间及胸腹部。箕门穴位于大腿内侧,血海穴上6寸处,是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虽然箕门穴并非直接对应脾胃的动脉搏动点,但在此处提及可能是通过脾经的整体气血运行状态来间接反映脾胃的功能状况。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营养吸收与代谢。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观察与分析,往往遵循着一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贯通的思维方式。“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侯”,正是中医诊断学中关于“九侯”理论的精彩阐述,它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解读“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的含义。这里的“三部”,通常指的是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即头部(上部)、躯干(中部)和下肢(下部)。而“天、地、人”的划分,则是对每个部位内部生理机能或病理状态的一种抽象概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观察层面和诊断角度。
“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进一步细化了“九侯”的构成。在每个部位内部,又分别按照“天、地、人”的原则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观察点或诊断区域,这样上、中、下三部就各自有了三个“侯”,总共九个“侯”,即“九侯”。这些观察点或诊断区域,往往与中医经络、穴位以及脏腑理论密切相关,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再来看“脉之九侯,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的表述。这里“脉之九侯”指的是通过上述“九侯”理论所观察到的脉象变化,这些脉象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体不同部位的生理病理状态,还与自然界的“九野”(即九个方位或区域)以及人体的“九脏”(即肝、肺、心、脾、肾五脏以及膀胱、胃、大肠、小肠四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中医对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影响的深刻洞察。
“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则是对中医脏腑理论以及病情危重判断的进一步阐述。在中医理论中,脏腑被分为“神脏”和“形脏”两大类,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当五脏功能严重受损或衰败时,人体的生命活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出神色枯槁等危重病情征象,甚至导致死亡。
综上所述,“九侯”理论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观察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层面的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脏腑经络的病变情况,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中医脏腑理论以及病情危重判断的相关知识,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人人都能读懂黄帝内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