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纪元:志留纪(古生代)
时间来到大约4.38亿年前:
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浮游生物开始大量繁殖。
身披铠甲的螯肢动物——板足鲎,虽然在这一时期统治着海洋,但是曾经不起眼的脊椎动物——鱼类则开始悄悄发力,它们在漫长的时间中进化出了可以活动的下颌。
在此期间,地球不仅用了2000多万年的时间修复奥陶纪大灭绝所带来的创伤,还在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
第六纪元:泥盆纪(古生代)
时间来到大约4亿年前:
大融化七千万年后,随着鱼类时代的大爆发,地球正式进入泥盆纪时期。
这个时期的海洋,曾经称霸的头足动物风光不再,反而成了脊椎动物的天堂——它们开始崭露头角。
有颌鱼类呈现出高度的多样化,有一种相貌丑陋且臭名远扬的鱼——邓氏鱼,它们是阿兰达甲鱼的后代,也是盾皮鱼类的代表。
邓氏鱼虽然其貌不扬,但是体长可达10米,重约4吨,它们不仅拥有着坚硬无比的盔甲,其咬合力也是相当惊人,在海洋中罕有敌手。
即便是幼年邓氏鱼,也绝非等闲之辈,同样是令其他海洋生物胆寒的捕食者。
它们所到之处,仿佛是一阵凶猛的风暴,让其他生物胆战心惊。无疑,邓氏鱼就是称霸泥盆纪时代最大的海洋掠食者。
在这片海域,就有邓氏鱼的猎物——菊石。
菊石,它们是鹦鹉螺的表亲,游动速度极快,具备类似火箭的喷射能力,是海洋中玩“漂移”的高手,能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遭遇邓氏鱼攻击时,菊石会施展瞬间推进转向的技能,像闪电般快速漂移,这让攻击它的幼年邓氏鱼屡屡受挫。而且,菊石还有坚硬光滑的外壳,这在过去是绝佳的防御手段。
但是时代变了,拥有颌的邓氏鱼咬合力惊人,再坚固的防御在它面前都可能被突破。
不过,这只菊石还算幸运,因为它遇到的是幼年邓氏鱼——幼年邓氏鱼的咬合力尚未完全发育,还不足以咬破它的外壳。
然而,这种幸运是短暂的,一旦成年邓氏鱼出手,菊石就很难逃脱了。成年的邓氏鱼可以将硬度非常高的菊石一口咬成粉碎。
可以说,拥有惊人的下颌再搭配上灵活的脊椎,如此完美的组合,犹如王炸,以至于让之后的脊椎动物们在进化之路上都能一往无前。
同时,陆地也早已不是简单的苔藓和裸蕨植物。真蕨植物成长为十几米高的参天大树,森林快速形成,土壤和大气成分得到优化,陆地生命开始含苞待放。而作为最早登陆的节肢动物,也成为了这片原始雨林的首任霸主。
时间来到大约3.7亿年前:
某天,发生了一场生物进化史上的重大奇迹——唯一用“肺”呼吸的肉鳍鱼类,在被盾皮鱼类的不断欺压下,首次爬向海滩,成为登陆先锋,完成了登陆壮举。
也正因如此,才在日后缔造出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脊椎动物类群。可以说,后来的一切飞禽走兽,甚至包括人类在内,皆由此演变。
或许是由于邓氏鱼的存在过于逆天,大自然才痛下决心,打算重开一局。
时间来到大约3.7亿年前:
海底火山和地幔柱突然接连喷发,滚烫的岩浆导致海水温度迅速上升,让原本欣欣向荣的海洋从此陷入了恐怖的炼狱。虽然半数鱼类渡劫失败,但邓氏鱼依旧挺了过来。
时间来到大约3.6亿年前:
邓氏鱼已经统治海洋两千多年之久。然而,即使是像邓氏鱼这样的海洋巨兽,也无法永远高枕无忧。有时候,看似弱小的生物也可能成为改变局势的关键因素。
在数十亿年的生命长河中,浮游生物曾是生命诞生与繁荣的关键因素,宛如神奇的催化剂。然而,命运的转折却令人惊愕,它们竟然成了生命终结的导火索。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海洋中的养分出现了异常激增的情况,这就像是点燃了导火线,使得浮游生物的数量如火箭般爆炸式增长,这种规模的生物现象在地球历史上极为罕见,其引发的后果堪称毁灭性的。
当浮游生物在阳光普照的浅水区大量聚集时,那里原本清澈的海水逐渐变得像浓稠的汤粥一般。这一过程迅速消耗了水中的氧气,导致海洋中的氧含量急剧下降。
后来喜欢养鱼的人类都应该知道,氧气对于水中生物的重要性,就如同人类需要空气一样,一旦氧气缺失,那些海洋生物们便开始陷入窒息的绝境。而它们死亡后的躯体进一步恶化了水域环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无法逃离这片死亡之水的生物而言,结局只有一个,彻底灭绝。
曾经称霸海洋不可一世的邓氏鱼也未能幸免,这种强大的生物就此从地球上消失,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牺牲品之一。
这场灾难直接导致了约百分之八十的海洋生物死亡,海洋世界是一片凄惨的景象,世界各地的海岸线上堆满了生命的残骸,这便是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物种灭绝事件——泥盆纪大灭绝。
不过,此时的陆地,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别样景象。
华夏万万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