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文学社..."
"只是建议。"黄老师微微一笑,"决定权在你。"
肖墨墨把传单塞进书包,心事重重地走出办公室。文浮夏、谢星澜和简繁在走廊等她,三人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
"怎么了?"肖墨墨警惕地问。
文浮夏搂住她的肩膀:"我们决定了,下个月乐队演出,你要上台朗读你的诗!"
"什么?!"肖墨墨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不可能!"
"已经决定了。"谢星澜不容反驳地说,"我负责安保,简繁负责录像,文浮夏负责谱曲。"
简繁补充:"从传播学角度看,艺术表达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我不..."肖墨墨的抗议越来越弱。她知道,一旦这三人决定某事,她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
接下来的两周,肖墨墨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浮夏每天缠着她写新诗;简繁则找来各种现代诗集给她参考;连谢星澜都会偶尔发条消息:"今天写诗了吗?"
更让她惊讶的是,母亲得知她参加文学社后,从阁楼翻出一个旧盒子:"我大学时也写过一些...也许你会感兴趣。"
盒子里是发黄的笔记本,写满了年轻时的母亲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肖墨墨第一次意识到,母亲不只是"病人",也曾是个有梦想、有才华的普通女孩。
校园开放日前一天,肖墨墨在文学社彩排。当她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对着几排椅子练习朗读时,门突然开了。黄老师站在那里,身旁是她的母亲——苏雪。
"妈!"肖墨墨惊讶得差点掉了手中的稿子,"你怎么..."
"黄老师邀请我提前来看看。"苏雪微笑着说,脸色比往常红润许多,"你...愿意为我读一遍吗?"
肖墨墨的手指微微发抖,但她点了点头。站在讲台上,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朗读那首《母亲的影子》。当她念到"我数着药丸的数量,像数着我们剩下的时间"时,声音哽咽了。
抬头看去,母亲眼里含着泪水,但嘴角带着微笑。那一刻,肖墨墨突然明白,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她的宣泄,也是给母亲的礼物——一种超越日常痛苦的理解和连接。
开放日当天,文学社的教室里坐满了家长和学生。肖墨墨站在角落,紧张得手心冒汗。文浮夏、谢星澜和简繁坐在第一排,冲她竖起大拇指。
当被叫到名字时,肖墨墨走上讲台。在人群中,她看到了母亲——不再是那个蜷缩在沙发上的病人,而是一个坐得笔直、眼中闪着骄傲的家长。
"《药》,"肖墨墨开始朗读,声音逐渐变得坚定,
"白色的小船,
在塑料海洋中漂浮,
载着沉甸甸的希望,
和轻飘飘的明天..."
朗读结束时,掌声持续了很久。母亲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鼓掌,只是轻轻点头,但眼中的光芒比任何喝彩都更让肖墨墨满足。
活动结束后,黄老师拦住了她们:"苏雪,还记得我们大学时的约定吗?"
苏雪笑了:"谁先出书就请对方吃饭?"
"看来这顿饭要你请了。"黄老师指了指肖墨墨,"你女儿的才华明显遗传自你。"
肖墨墨惊讶地看着她们:"你们...一起写作?"
"只是爱好。"母亲轻声说,"但有些爱好,会陪伴你一生。"
回家的公交车上,母亲一直握着肖墨墨的手。窗外的景色飞驰而过,肖墨墨想起黑色笔记本里的那些诗,想起文浮夏的歌词,想起自己写下的句子。也许,文字真的有魔力,能连接过去与现在,疾病与健康,母亲与女儿。
当晚,肖墨墨在四人小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我决定参加下个月的乐队演出】
回复瞬间刷屏:
文浮夏:【YESSSS!我要把《母亲的影子》谱成摇滚版!】
简繁:【从观众接受度分析,建议采用渐进式情绪渲染...】
谢星澜:【谁敢笑你,我揍谁】
肖墨墨笑着关上手机。书桌上,母亲给她的旧笔记本摊开着,旁边是她自己写的新诗。两代人的文字,两种不同的笔迹,却诉说着相似的情感和理解。
窗外,月光静静地洒在笔记本上,照亮了最新一页的标题:《愈合》。
在学校的那些件小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笔尖小说网http://www.bj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